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 (一) 在先秦思想发展史中,诸子自然观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三派. 一是以孔、墨为代表的“天命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下万物之上耸立着一个无所不能的人格神——上帝,“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  相似文献   

2.
颜元(公元1635年—1704年)是我国清初重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批判家宋明理学唯心主义的杰出代表。颜元针对程、朱、陆、王的“理在气先”、“理为气主”和“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唯心主义理论,提出了“理气融为一片”(《存性编》卷二)和“理即气之理”(《存性编》卷一)的唯物主义气一元论。颜元认为,气是生成宇宙万物的本原,理是万物所以然的规律,没有离开气而单独存在的孤立之理,理“无非是气之理也。”(《存性编》卷二)有气则有理,无气则无理。颜元依据唯物主义气一元论的宇宙观,建立了他的人性论。颜元认为,人禀气而  相似文献   

3.
<正> 孔子在人类文化上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学术思想不仅是中国的财富,也是世界文化上的精神财富。中国之有孔子,应该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一)哲学思想天道观是先秦哲学讨论的中心问题。殷周以来传统的天道观认为天是具有人格神意义的“上帝”。他是主宰一切的。孔子一方面继承了殷周以来的传统观念,如云:“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以下只注篇名)“畏天命”。(《尧曰》)但这并不代表孔子天道观的特点。孔子对鬼神和命的态度,反映出他的思想特征。孔  相似文献   

4.
在颜元思想研究中,几乎所有的文章都主张颜元的宇宙论和认识论是唯物主义的,并且大多数文章认为,颜元的人性论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对于这些问题,笔者有不同看法.气一元论还是理气统一颜元的宇宙论,是针对程朱“理生气”的理本体论提出的.颜元的根本观点是,“理气融为一片”,(《存性编》)“气即理之气,理即气之理”,(同上)没有“无理之气”,也没有“无气之理”.许多论者即由此得出,颜元的宇宙论是气一元论的.因而是唯物论.  相似文献   

5.
董仲舒思想方法的一个重要而又显著的特征,是继承先秦儒家“信而好古”的思想传统,依傍敬天、畏天的价值准则,进而结合现实政治需要,熔铸出奉天法古的维新原则。先秦时期,儒家对天有—种敬畏心情。孔子自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这是把天意看作制约人们行为的要素之一。但孔子并不单纯地依赖天命行事,所谓“四时行焉有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便是典型的证明。因此,孔子对“天”的态度是敬而远之。孟子在继承发扬孔门仁学的主体精神的同时,把思维的触角引向至善至美的“天”。他创造提出并躬行实践的“尽心、知性、知天”的认知路线,把仁义礼  相似文献   

6.
狄固贪忄林 ,王又启之。 (僖 2 4 P4 2 5 )杨注 :以狄女为后 ,是开导启发其报之无已。按 :杨先生以“开导启发”训启 ,未是。《僖 2 3》“臣闻天之所启”杨注“启 ,开也 ,引申为赞助也 ,详杨树达先生《积微居金文说》” ,此注是也。《襄 31》“天似启之” ,《闵元》“天启之矣” ,《宣 3》“天或启之 ,”诸“启”字义同。《僖32》“天奉我也” ,《昭元》“天所赞也”、“天赞之也” ,又“天命不 ,”《昭 1 3》“天方相晋 ,”《书·泰誓》“天佑下命” ,《孟子·万章篇上》“天与之”。奉、赞、  (佑 )、相、与 ,皆赞助之义。也作“开”…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词话》是中国著名的古典长篇白话小说,也是一部最具争论性的小说。自诞生以来,眨之者诋为“市诨之极秽者”(明李日华·昧水轩日记),“当急投秦火”(明薛冈·天爵堂笔余);赞之者誉为“伟大的写实小说”(郑振铎·谈金瓶梅词话),“同时说部,无以上之”(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其实,除去书中一些不文的性事描写,《金瓶梅  相似文献   

8.
古今圣贤,都把修身当作治国之本。《礼记·大学》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孟子亦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那么,传统的修身之法、治国之道究竟是什么?它对于今天的现代化建设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一、传统的修身之法古代圣贤以修身为安身立命、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本,不但终生奉行,修之不二,而且目标极高。《礼记·中庸》曰:“天命之谓性”。天命就是天道,即天的意志,客观的规律。众所周知,客观规律是不…  相似文献   

9.
《论语·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杨伯峻《论语译注》将“畏”字译注为“害怕”,未能准确地揭示孔子言论的内涵。实际上,上古“畏”字除表“惧怕”之外,还可表“敬畏”、“敬服”。《广雅·释诂》:“畏,敬也”,《坛韵》:“畏,心服也”。《后汉书·梁统列传》“吏人畏爱之”,同书《孝明八王列传》作“吏人敬爱之”。《汉书·孔光传》引《诗经·周颂·我将》“畏天之威”,颜师古注为“敬天之威”。“畏”常常与“敬”连文,如《管子·明法解》“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敬”,《史记·鲁周公世家》“四方之民,罔不敬畏”。我们认为,上引《季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李申判定“儒学是宗教”的若干论据提出质疑 ,认为孔子整理“六经”只是述而不作 ,“六经”中的上帝鬼神信仰并不是孔子及儒家的思想和行为基础 ;“六经”中《尚书》及《诗经》所涉及的不同时期的不同人物 ,对于“天”的含义有不同理解 ,不能一概视为天命论 ,孟子和朱熹都将其中的“上帝”、“天命”阐述为人世间可观察理解的道理。将上帝鬼神作为“主宰一切、赏善罚恶”之根据的是墨家而不是儒家 ,儒家“以天为不明 ,以鬼为不神” ,对之作出否定。作者还进而论证了 :不能以是否相信上帝鬼神的存在作为区分宗教与非宗教的有效标准  相似文献   

11.
《河北学刊》创刊十周年纪念专栏 哲学与哲学史研究艰苦开拓 奋勇前进 科学方法论与辩证哲学(沙 青)1·13 — —在纪念《河北学刊》创刊十周年 实践本体论是主体化的本体论(张康之)1·23 大会上的讲话(严兰绅)6·9 现代唯物主义的客观性原则(良 夫)1·28回顾与展望(本刊编辑部)6·11 从社会向近现代转型中看儒家思想的适应性 《河北学刊》创刊十周年笔谈录6”13(李锦全)2’14 ::。’-_。。。_。+、、,论儒家人际关系学说的特点及其消极影响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可———’”—一” …  相似文献   

12.
蔡廷锴(1892—1968)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军事家。权威性工具书《辞海》(1979年第1版)及《辞海·历史分册·中国现代史》(1984年12月版)载:蔡廷锴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生;河北省政协与保定市政协文史委合编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一书(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和《中国城市百科全书·保定市》(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还说他是保定军校第三期步兵科毕业生。笔者认为,这有悖史实,应该纠正。  相似文献   

13.
《梨俱吠陀》,全称为《梨俱吠陀本集》(Rgvdea-samhitaā)。梵语rc(梨俱),意为“赞歌、神曲”,veda(吠陀),意为“知识、学问”。我国古代译师把这个梵语名字音译为《梨俱吠陀》,意译作《赞诵明论》。 《梨俱吠陀》是不是世界上最古的诗歌作品?按现有史料,公元前二千年前后,中亚游牧民族的一支雅利安(Aryans)越过兴都库什山脉,从西北入侵印度,定居在印度河两岸和傍遮普一带(现在大部分属巴基斯坦)。他们带来早期的诗歌,在印度定居后又创作了新的作品。新旧作品合编在一起,便成为《梨俱吠陀本集》。按近现代的吠陀学者的判断,《梨俱吠  相似文献   

14.
<正> (一)在齐梁文坛上,任昉曾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当时人看来,他的成就并不亚于谢朓、沈约,所谓“沈诗任笔”(《诗品》)或“谢玄晖善为诗,任彦升工于文章”(《梁书·沈约传》),是当时人普遍的看法。梁简文帝萧纲在给湘东王(元帝萧绎)的信中曾称:“至如近世谢朓、沈约之诗,任昉、陆倕之笔,斯实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梁书·文学·庾肩吾传》)。即使在北朝,人们也认为他是梁代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如北魏济阴王元晖业说:“江左文人,宋有颜延之、谢灵运,梁有沈约、任昉,我(温)子升足以陵颜轹谢,含任吐沈”(《魏书·文苑·温子升传》)。所以北齐文人邢劭和魏收,一个爱慕沈约,一个  相似文献   

15.
论孔子天命观的伦理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孔子天命观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近代以来或曰其为“宿命论”,或曰其为“宗教观”,或曰其为“人格神”,均未得其实也。近年又有视之为“自然的发展规律”者,亦未尽得其真义也。笔者以为,孔子的“天命观”反映了不同于殷周时代的新的天人关系,具有自然的意义,更包含着伦理的性质。一、孔子“天命”思想的历史继承性先周时代,“夏道尊命,殷人尊神。”(《礼记·表纪》)举国凡有大事,莫不问天行卜。夏启伐有扈氏,谓“今予维恭行天之罚”(《尚书·甘誓》)。商汤伐夏桀,则曰  相似文献   

16.
论伊尹的出身及其在汤伐桀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初的伊尹,在先秦古籍和甲骨卜辞中均有显赫的地位。《尚书·君》云: “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古本《竹书纪年》云:仲壬“命卿士伊尹”;“仲壬崩,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尚书序》又说:沃丁“既葬伊尹于毫”等等,大概都是可靠的。在甲骨卜辞中称伊尹为“伊”(《京》3892)、“伊示”(《续存》下766)或“伊,(《粹》828),伊是其私名,尹是其官名,所以卜辞中又有所谓“多尹”。卜辞中又称伊尹为“黄尹”(《前》1·51·5)、“黄”(《乙》3037),亦即《诗  相似文献   

17.
本文拟就“天命论”对农民战争的影响,作一简要分析。一、“天命论”是为稳固统治秩序架构的神学理论天命意即天对人的命令。“天命论”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人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那时人类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对自然灾害无法抵抗,对各种自然现象抱着恐惧的心理,又得不到合理的解释,于是产生了对天的崇拜。进人阶级社会后,人们除了受自然力量,又加上社会力量的压迫,人们误以为自己的命运是由一种超人的力量支配着,于是产生了对天神和上帝的迷信。《尚书·召浩》中说:“有夏服天命”,《礼记·表记》中孔子说夏代就尊…  相似文献   

18.
《墨子》书中《经》上下,《经说》上下,有质不文,语词简古,专业性又强,久已不得其解。经过清代毕沅、张惠言、孙诒让,现代谭戒甫等等一批学者的努力,多数能知原意。其中的“尽貌尤方”一条,各家虽然有过种种校释,仍然是扑朔迷离,未能得到明确的认识。本文专就此条做一些新的探讨。《墨子·经下》:一法者之相与也,尽——若方之相召也——说在方。《墨子·经说下》:一方,貌尽。俱有法而异,或木或石,不害其方之相召也。尽貌尤方也。物俱然。《说》中召,原作“台”,对照经文校改。〔注解〕“法”,法则。《墨子·经上》:“法,所若  相似文献   

19.
1985年沈有鼎先生在一次讲《墨经》的课程中指出:“‘攸,不可两不可也’,在‘不可’中间加‘两’字,‘不两可’是矛盾律,‘不两不可’是排中律.”并且认为:“《墨经》拿不常用的‘攸’用为逻辑术语,是说一对矛盾判断,过去把‘攸’完全改为‘彼’是没有脑子的.”沈先生还让我们把有的“彼”字改为“攸”.除了把“彼”改为“攸”,我们持相反意见外,其余我们认为沈先生的见解都是正确的.我们认为把“彼”都改为“攸”不一定合适的理由如下:一则张惠言据说校经,作“彼”.二则“攸”一般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所”,如“君子有攸往”(《周易·坤卦》).或者放在主语与动词或形容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如“风雨攸除”(《诗经小雅·斯干》).或者作处所讲,如“为韩结相攸”(《诗经·大雅·韩奕》).也就是说,“攸”字多用于动词前面或放在主谓之间,不如“彼”灵活,指代性更广泛.还有更主要的一点是,“攸”的古汉语涵义“所”、“就”、“处所”与辩似乎没有什么必然联系,而“彼”有“相对”的涵义,它可作指示代词,指代“那”与“此”相对,如“息壤在彼”(《战国策·秦策二》),又可指代“别人”、“对方”与“己”、“我”相对,如“知己知彼”(《孙子兵法,谋攻》),而辩不能一人去辩,  相似文献   

20.
抽象,是二十世纪艺术的主导特征之一,是现代艺术运动的基本“情结”之一。英国著名美学家、《英国美学杂志》创始人哈德罗·奥斯本(Harold Osbrne)指出,不理解“抽象精神”殊难理解现代艺术及现代艺术运动。 对“抽象精神”作深入探索与阐释者,当推德国现代著名艺术史家维赫蒙·沃林格(Wilhekm Worringer)和俄国现代者名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Wasijg Kandinsky)。沃林格的《抽象与移情》与康定斯基的《论艺术的精神》,是二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