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关于《青琐高议》 宋代人的笔记小说很多,而《青琐高议》可以说是宋代早期的一部规模较大的笔记小说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点校本搜罗最全,除了有《前集》十卷、《后集》十卷和《别集》七卷外,还有《补遗》若干条。本文以下引用有关段落,均据此点校本。 关于《青琐高议》的作者,点校本的《出版说明》中曾加以说明,认为是刘斧“撰辑”,也就是  相似文献   

2.
刘霞 《求是学刊》2013,40(4):142-150
王彝以《文妖》一文开启了批判杨维祯"铁崖体"诗风的先河。然而关于此文的写作时间一直没有研究者仔细考究。梳理王彝遗文,可推断出《文妖》写于元末至正二十七年(1367)春夏王彝被围苏州北郭时期,针对杨维祯"香奁"诗歌而发,是站在理学立场上对"文"的自觉维护。比较王彝与杨维祯诗学观念的异同,亦可知王彝"文妖说"与"节情说"均意在纠正元季吴中趋向铁崖体的文学风气。王彝独立不惧之批判精神对于吴之嘉定的文统、学统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他开创了嘉定独特的实学实行之品格与风气。从此,"渊源古学、不逐时好"成为明清时期嘉定文人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3.
葸琼 《社科纵横》2007,24(4):99
《世说新语》是一部名士风流集,对后世文学影响极深,它对唐朝大诗人杜甫诗人的诗歌创作有启发作用,对天才诗人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来有机会读了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的王季思先生校注的《西厢记》,在“重印说明”中说明王先生在这次重印中,又对校注文字作了一些修改。然而我感到在重印本中还存在些问题,需要与王先生商榷。 甲、标点方面: 一,在二本一折中有:“长老在法堂上高叫:两廊僧俗,但有退兵之策的,倒陪房奁,断送鸳鸯与他为妻”一句。在这里,我认为王先生的标法有失。原因在于王先生可能将“断送”视作动词来标点的。其实,“断送”一词在这里已成为名词,作“赠品”解,与“房奁”一词并列。这在元人杂剧中是个习用语,诸如关汉卿的《王闰香夜月回春园》杂剧第四折:“…  相似文献   

5.
谈“峭措”     
近读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钱仲联先生笺注的宋刘克庄的《后村词笺注》,该书卷四,三二四页,有一首《鹧鸪天·戏题周登乐府》词:“诗变齐梁体已浇,香奁新制出唐朝。纷纷竞奏桑间曲,寂寂谁知爨下焦?挥彩笔,展红绡。十分峭措称妖娆。可怜才子如公瑾,未有佳人敌小乔!”词中“峭措”是什么意思?钱仲联先生笺注说:“峭措,应是瘦削寒酸之意。”这个解释是值得商榷的。大约钱先生认为“峭”即“峭削”“瘦削”,“措”即“措大”。旧称贫寒的读书人为“措大”,“措大习气”即寒酸气。因此钱先生把“峭措”解作“瘦削寒酸”。  相似文献   

6.
一、苏、辛词风总述宋代词坛 ,历来“苏辛”并称 ,因为他们分别开创和推进了豪放词风。我们知道 ,晚唐五代 ,诗、词正式分流。但直到北宋苏轼之前 ,人们习惯以诗体为尊 ,以词体为卑、为“艳科小道” ,只用来表现男欢女爱、羁旅离愁等不甚正规的主题。北宋诗文革新运动虽一度打破这种局面 ,并推出几首初具豪放倾向的词作 ,如范仲淹《渔家傲》、王安石《桂枝香》、欧阳修《朝中措》 ,但总体来说 ,类似的作品寥若晨星 ,未能引起人们广泛的重视。真正把诗文革新运动深入到词的领域 ,并“指出向上一路 ,一新天下耳目”(王灼《碧鸡漫志》)的 ,不能…  相似文献   

7.
维护道统拒斥西学──评《破邪集》夏瑰琦《圣朝破邪集》,简称《破邪集》。明崇祯11年(1639)初刻于浙江,8卷,10万余言。它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部重要的文献,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一明末,伴随着西学东渐,西方宗教势力在中国也日益扩展地盘,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说起"铁三角"张国立、王刚、张铁林,烙印在我们脑海记忆中的是《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君臣斗法的精彩画面,除了这部经典的新派古装戏,这三位老搭档还拍过一部由邹静之编剧,有着浓重老北京味道,讲民国故事的电视连续剧《五月槐花香》。当年该剧在大江南北,圈里圈外红火一时。民  相似文献   

9.
明代诗人徐祯卿的诗文集刻板主要有南昌版与苏州版两种。从内容编集情况分,主要有正集、外集、别稿三种,即《徐迪功集》六卷、《徐迪功外集》二卷、《徐氏别稿》五集。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合集本三种,即袁氏本、傅氏本与周氏本。明清以降的丛书及选本于其诗文多有收录。近世所印徐氏诗文集皆出于《四库全书》本。  相似文献   

10.
《学问》2010,(5)
"收服英雄"是满族说部反复出现的一个重要母题,《东海窝集传》和《金世宗走国》是两部以"收服英雄"构成情节主线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袁梅  孙鸿亮 《唐都学刊》2000,16(4):59-62
元稹自叙“艳诗”定义,以“干教化”相标榜。陈寅恪先生虽以为其为昔日情人崔莺莺而作,但今日学者复相质疑。本文首先考察元稹诗歌结集情况及现存作品,从而得出结论,认为(1)元稹所标之“艳诗”,虽非咏一人而作,但其中亦包括为崔莺莺所作之诗歌作品;(2)元稹“艳诗”可分为三类,究其整体性质,则属艳情之作。  相似文献   

12.
刁绍华 《求是学刊》2001,28(1):87-92
:瓦列里·彼列列申是旅居哈尔滨的著名俄侨诗人 ,远东俄侨文学的杰出代表。他在侨居国外的几十年时间里创作了大量的诗歌 ,出版了多部诗集 ,在世界诗坛上享有盛誉。彼列列申的诗歌表达了流亡俄侨诗人的思想情绪 ,反映了他们的悲哀和痛苦心态。光明与黑暗、绝望与信仰、自我谴责与祈求神灵之间的矛盾是贯穿他的诗歌的基本主题。彼列列申在艺术上继承了俄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还受到阿克梅派的一定影响。他在中国的许多诗作都是中俄文化融合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郑慧霞 《唐都学刊》2009,25(2):36-39
中唐诗人卢仝,是韩孟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诗在险怪朴拙之外,另有一类妩媚艳冶之作。因卢仝为诗,喜用寓托手法,故此类作品被人目为或有所寄寓之作。其寓托之意或可分为三种:一、寓托一种家齐国谐的社会理想;二、寓托一种时不我待的生命意识;三、寓托政治上不得见用的失意惆怅。  相似文献   

14.
何建良 《阅江学刊》2014,(4):118-121
杨万里的写景咏物诗占了其现存诗歌很大比例,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开拓了写景咏物诗的新境界,对后世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主要艺术开拓表现为:用诗化心态体物察人,用细腻笔触写景咏物,用组接艺术创造意境,用通俗语言抒发情感。  相似文献   

15.
霍建波 《唐都学刊》2004,20(3):39-42
作为韩孟诗派的开山奠基者,孟郊是中唐一位很有个性的诗人,其诗歌颇多创新之处,他上承杜甫,并启迪和影响了韩愈及整个韩孟诗派的诗歌创作,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在诗歌主张上首倡"苦吟",强化了诗歌的抒情功能;在审美上,追求不美之美,扩大了诗歌的审美内容和审美视野;在艺术形式上打破常规,创作非诗之诗,在很大程度上给诗歌以自由。  相似文献   

16.
米彦青 《阅江学刊》2013,(1):100-105
作为清初文名与科名俱显的诗人,学界对梦麟早有关注,研究内容涉及其身世、诗歌中的民族特点和诗歌风格,但俱是简单叙说,与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颇不相称。对梦麟诗歌风格和意象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体味其宦海生涯中的人文关怀、诗歌写作中的笔力思致及所表达的李杜式的生发感动之力量,而这些都为其后的蒙古族诗人汉诗创作提供了良好的范式。  相似文献   

17.
在继承陶渊明、谢灵运、谢 等前人田园山水诗创作经验的基础上 ,王维把山水诗的创作推向成熟 ,在诗中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意境。仕途的坎坷和佛学道教的影响使王维后期寄情山水 ,甘于寂寞 ,形成空灵静逸的独特诗境。王维集诗人、画家、音乐家于一身 ,精深的艺术修养形成了他历来为人所称道的“诗中有画”、“静中有声”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8.
冯望岳 《唐都学刊》2006,22(2):73-76
梳理马德俊的生平和创作历程,探析《神秘的玫瑰园》思想成就和艺术风格可以发现马德俊不仅是学识渊博的语言文学专家,而且是襟怀坦荡、视野开阔、勇于创新的学者型回民族文化诗人。其叙事长诗《穆斯林的彩虹》叙述美丽而悲壮的爱情故事,铸成回族文化的英雄史诗;诗集《神秘的玫瑰园》则意蕴深刻,内容丰富,手法新颖多样,风格独异鲜明,堪为新时期诗苑中一枝奇葩。  相似文献   

19.
清初著名诗人吴嘉纪创作了大量气候灾异诗,这在诗歌史上极为罕见。东淘地区水旱频繁,吴嘉纪深受其害;同时他耳闻目睹灾害中贫民的悲惨遭遇,极为同情。这一切使他异常关注东淘的灾异。吴嘉纪以诗为史,记录了发生在周围的气候灾异以及灾难下民众的生活,不仅丰富了方志中的气象史,也反映了灾异中百姓生存的艰难,官吏、盐商、富户为富不仁的实际情形。另一方面,东淘频年的灾异、艰苦的自然环境,对《陋轩诗》严冷危苦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琪玖 《唐都学刊》2007,23(5):94-97
刘半农是最早向民族歌谣学习的白话诗人,他对于民歌体新诗歌内容与形式的理论探索及其创造性的实践,对五四以来的白话自由新诗的创作有着开拓性的贡献,对30年代的苏区文艺及40年代延安文艺运动中的新民歌体诗歌的形成,产生过积极的影响。重读刘半农先生的新民歌体诗集《扬鞭集》,解析蕴涵其中的思想艺术特质,对于把握中国白话自由新诗艺术形式的形成脉理,体认刘半农先生的诗学地位,有着极其重要的认知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