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李大钊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人物.他跨越了中国近代史上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思想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本文所说的李大钊的早期思想,是指辛亥革命至俄国十月革命之前这一时期的思想,具体时间是指1911年10月至1917年.  相似文献   

2.
自辛亥革命以来,随着社会矛盾的急剧发展,革命力量的迅速增长,革命运动的步步深入,一直站在时代潮流前面的李大钊的革命思想,也在不断前进。到新文化运动初期,即1917年十月革命前夕,他已攀上了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新高峰,特别是他的哲学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但在迎接马克思主义之前,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对李大钊的影响不可小觑。李大钊于1916年发表的《青春》一文,可以说是对托尔斯泰"复活"微旨的诠释,其意无非要让垂死的中国复活,问如何以理性自觉创造新文明?破旧立新的方案何在?他终于在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中找到答案。李大钊因十月革命的成功而重视马克思主义,认为是"庶民胜利"的秘方。他自迎接十月革命后,一直在中国领导以俄为师的革命运动,成为创立中国共产党的奠基人、促成国共合作的要角、华北工运的主导者。李大钊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意义,不在于其对学理的创发,而在于其革命行动,最终他虽然牺牲,却为下一阶段的革命活动开启了契机。  相似文献   

4.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李大钊同志,留学日本时期反帝反封建思想的发展,在他整个革命思想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一九一三年冬,李大钊怀着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失望情绪,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在朋友的资助下,东渡日本,考入了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政治经济系),直到一九一六年夏才回国。在留学日本时期,他开始接触了日本马克思主义学者介绍的马克思的经济学和欧洲社会主义思潮的著作。他以极大的兴趣如饥似渴地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并积极参加社会  相似文献   

5.
任何事物的质变,都要经过长期的量变过程;任阿人思想的新飞跃,都要有其一定的思想基础。这已是定律。可是,过去我们在研究李大钊思想转变对,对其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思想条件注意很不够,特别是对其在十月革命前对社会主义思想的接触,竟被完全忽视了。这样,就不能解释清楚,李大钊在十月革  相似文献   

6.
国际大气候并非新问题,它是国际资本主义体系与社会主义体系相互间展开的长期斗争。从1917年到1989年的72年间,大致可分为5个时期: 一,1917~1929年激烈搏斗时期。世界各国共产党纷纷成立,马克思主义迅速传播,许多国家爆发革命,帝国主义对苏联武装干涉,两大体系呈现互有攻守的激烈搏斗特点。 二,1929~1939年相对攻势时期。在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德、日法西斯专政使人类目睹了资本主义最为丑恶的弊端;同时社会主义苏联国力日增,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威望提高。这时的国际大格局,呈现出社会主义体系处于相对攻势地位的特点。 三,1939~1945年,全世界人民进行反法西斯的正义斗争,两大体系处于相对均衡时期。 四,1945~1959年世界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体系处于保持攻势时期。中国革命的胜利,更使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争相仿效社会主义模式;德日意的战败,英法的削弱,却使资本主义世界处于内外交困之中。  相似文献   

7.
一、十月革命的暴力性质具有典型意义 1917年俄国发生的十月革命是一场暴力革命.理解十月革命首先必须把俄国1917年的革命看成一个整体进程,十月革命不过是这一革命进程的最高潮.1917年革命至少要解决三重相互交叉的任务:其一是摆脱民族和国家危机,即解决因战争造成的民族与国家存亡问题;其二是要解决资本主义苦难所引发的社会发展道路问题,即是继续沿着欧洲资本主义的老路亦步亦趋,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独辟蹊径;其三是解决政治权威的重塑问题,即伴随着旧的沙俄政府权威的流失,谁是俄国现代化的主导者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十月革命以前,李大钊同志还只是一个激进民主主义者.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学说的先进知识分子中,李大钊是最早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当时李大钊同志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由于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已通过河上肇教授的著作,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因此,当十月革命消息传来的时候,虽然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运用各种宜传机器,来诬蔑布尔什维克和歪曲十月革命的真象.使许多人对十月革命表示怀疑甚至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深刻地分析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令人信服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逻辑。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形成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积累了丰富的革命经验,锻练了自己队伍的壮大与成长。到1917年,在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俄国无产阶级在以列宁为领油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在首都发动武装起义,实现了《共产党宣言》所提出的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的历史任务。十月革命开辟了社会主义历史的新纪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一次历史性的飞跃。不管历史发展至今呈现出怎样的曲折和反复,但十月革命的精神是永存的,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总趋势是不可改变的。  相似文献   

10.
<正> 建国以来,我国史学界接受了苏联的世界现代史编纂体系,将1917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认为世界现代史是无产阶级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时代。我们认为,对世界现代史的开端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有给予重新认识、重新确定的必要。一1917年的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冲破了帝国主义阵线,宣告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赞颂十月革命,但同时也感到把十月革命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不够妥当,不能全面、准确地体现世界现代史的现状和基本内容。如何确定一个时代的开端,反映的是人们对这个时代基本内容和发展方向的认识。把十月革命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体现了苏联政治领导人的某些理论和观点对史学家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列宁曾就时代问题作过多次论述,并列举了许多事件作为进入新时代的标志。十月革命前夕,列宁说“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最高阶段(帝国主义),现在无产阶级  相似文献   

11.
鲁涛  莫志斌 《云梦学刊》2013,34(1):54-58
李达史学思想是李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李达思想众多研究领域中,李达史学思想研究稍显单薄,但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主要集中在李达的唯物史观研究,李达与中国社会性质、社会史问题研究,李达的社会经济史研究,李达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影响研究等四个方面。李达的史学思想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萌芽阶段,20世纪30年代;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文化大革命”结束至20世纪80年代末;第三阶段是繁荣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至今。不过,李达的史学思想研究仍存在四个方面的不足:第一,缺乏从史学理论的高度对李达的史学思想进行整体的考察和系统的概括;第二,缺乏从史学近代化的视角来考察李达史学思想的地位;第三,缺乏对李达的史学观和史学方法及其运用方面的研究;第四,缺乏将李达与同一时代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是一个适合中国发展的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它在形成历程上可以分为萌芽、初创和形成三个阶段;在内涵上主要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和发展道路的统一;在意义上,它既是中国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然结论,又为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特有的贡献,同时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一定借鉴。此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还必须澄清关于它的几个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3.
通过讨论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变过程,可以了解到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为邓小平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阔了视野,提供了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4.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进步历史活动的两大内在原则。体现在社会主义发展中,就是社会主义真理观与价值观的辩证统一。纵观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价值观与真理观的角度分析,社会主义思想大体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即以单纯的价值观为特征的空想社会主义阶段、以其真理性为主要特征的科学社会主义阶段和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以价值观与真理观辩证统一为特征的邓小平理论阶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社会主义真理观与价值观辩证统一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史观为武器,多角度、多层面、大跨度地分析了现实中还不够标准的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模式,研究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涵的发展子阶段和市场经济本质。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想 ,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基础上 ,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 ,积极探索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可贵成果。但由于受到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的限制 ,其思想认识也曾出现过偏差和失误。毛泽东的探索 ,为邓小平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邓小平正是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基础上 ,提出了允许部分先富、然后带动大家共同富裕“大政策”,找到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之路  相似文献   

17.
二月革命之后,列宁提出了国有化的思想。他认为,国有化并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措施,不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是过渡到"全民计算和监督"的阶段。十月革命之后,尽管苏俄的国有化实践大大缩短了工人监督的时间,但是,列宁仍然清楚地认识到国有化并不意味着直接实现了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8.
李大钊对儒家理想社会观的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理想社会观与共产主义虽有极大不同,但也有某些相通之处。正是在这一基点上,李大钊对儒家理想社会观加以继承与创新,把“大同”思想发展为共产主义理想,把“仁爱”思想发展为社会主义道德,把“民本”思想发展为无产阶级民主,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大同主义、仁爱主义与民本主义是李大钊从传统文化走向共产主义的三大思想桥梁,而且每一桥梁之中都有几个中间环节或发展阶梯。它们是儒家理想社会观走向民主主义的转变形态,并由此再转变为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邓小平的和谐社会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两位伟人的和谐思想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存在着继承发展的辨证关系.同时,他们的和谐思想在产生方式、实践途径、实践结果上也呈现出相异性.深入探讨、梳理并比较两位伟人关于"和谐"社会思想的论述,对于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现实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大钊社会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是为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方向,开辟中国革命新时代的伟大先驱。他在短暂的革命历程中所构建的社会主义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他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并为之而献身的牺牲精神,他认识和研究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态度,他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中国革命规律的艰辛探索等,对新时期人们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