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批评语篇分析(CDA)是分析政治语篇,包括公众演说常用的分析框架.它使演讲人为赢得受众支持而使用的各种话语策略明晰化,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依据,综合批评话语分析下的各种分析方法.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本文试图用批评话语分析理论阐释希拉里推出竞选演讲的深层意义并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讨论中存在理论概念模糊和混同问题,究其原因:脱离批评性话语分析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把“话语”理解为传统语篇分析中的“语篇”,从而忽视了批评话语分析的目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与其他语篇分析模式不同,不局限于对语篇的描写和阐释,而是深入剖析制约话语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语境,挖掘被现实话语所掩饰的或人们习以为常的意识形态和权势关系,从而帮助人们重新认识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这种研究对语言教育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政治演说不同于其他演讲语篇,其主要特征在于它包含了演说者的意识形态倾向。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指出,隐喻建构着人类的思维活动和语言,具有普遍性和无意识性。文章运用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选取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作为语料,主要探讨其中所蕴含的三则概念隐喻,即"旅程隐喻""汽车隐喻"和"潜水艇隐喻",试图分析演说者如何通过概念隐喻来建构话语,通俗地传达其政策理念。  相似文献   

4.
韩礼德的元功能理论为系统功能语法角度的文本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运用元功能理论探讨奥巴马2012年国情咨文讲话能进一步揭示政治演说文本语言现象背后的深层社会交际意义。通过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及篇章功能这三个层面展开对该文本的分析,力图探索演讲者如何借助三个功能手段的语言技巧运用来号召民众响应其政策,传达其对巩固统治,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心。系统功能语法角度的政治语篇分析能通过语言技巧的运用,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以及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两者又是如何为社会交际服务的。  相似文献   

5.
后马克思主义的新霸权理论是关于意识形态主导权和话语霸权的问题。在形形色色的霸权理论中,后马克思主义者拉克劳、墨菲、齐泽克、巴特勒等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结合起来,用颠覆与重构的方法,把权力话语作为社会活动的现实力量,从社会政治层面、性别身份层面、意识形态层面揭示出霸权的运行机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从微观政治哲学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新视角。后马克思主义新霸权理论停留于对资本主义主流文化、意识形态、日常生活状况的层面,这就使得他们的理论只能是从表面到表面、从语言到语言,缺乏深刻性。  相似文献   

6.
从功能语言观的角度,利用批评性语篇分析的方法,以奥巴马2008年大选获胜演说为范本,分析了政治演讲这种语篇模式的特征,挖掘了政治演讲在语言上如何通过及物性系统、语态系统和归一性系统实现概念功能,如何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实现人际功能,如何通过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系统实现语篇功能。政治演讲的演讲者对自己主、客观态度的把握,对演说辞可信度和说服力的塑造,对自己社会身份、人际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建构都能够通过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7.
后殖民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在进行革命和现代性话语的书写中,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运用多种叙事策略,将后者所预设的一整套意识形态话语作为高级文化,系统改造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方式和思维世界,从而将传统、本土话语逐步替换,已达到革命意识形态所设定的语言世界,形成对社会的系统改造。在1940-196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中,饱含革命意识形态内涵的新话语逐渐渗入乡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日常生活用语中。这种小说中人物的言说方式的变化,是革命和现代性话语对乡村话语体系和思维世界的一种征服,由此建构了革命意识形态的现实注脚,其实质是一种话语殖民。本文以后殖民理论中的话语殖民为分析工具,讨论这种文学现象的实现机制及其政治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从象征主义诗论开始,一直到俄国形式主义、海德格尔的诗学、以及法兰克福学派与接受美学,都致力于文学话语的独立性和纯洁性的探寻,其目的并不是要割断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而是通过对文学话语的看护与更新来对抗社会僵化、陈腐的话语形态,更新读者的感觉方式和思维方式,批判主流意识形态.通观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所走的是从语言批判到意识形态批判的路子.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中国社会文化秩序中重要的象征区分在古典小说、戏剧、批评话语和通俗剧电影叙事中的具体体现以及这些象征区分和表述在社会主体构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行探讨,我们可以对谢晋新时期通俗剧电影中观影主体的文本建构所涉及的中国社会结构中复杂的社会关系在一系列广受观众欢迎的电影文本中的空间置换、价值和意义转变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社会文化和政治空间分析的方法来厘清谢晋新时期通俗剧叙事与中国传统通俗剧叙事范式和特定时代政治化通俗剧叙事范式之间复杂的互文关系,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谢晋新时期通俗剧电影在促进社会政治文化转型中所起的作用。论文重点分析了谢晋对以阴阳、虚实、二元对立结构为特点的中国叙事范式的运用,他对敏感的政治话题和个人政治身份问题的通俗剧式的表述和他运用镜头语言和场面调度对男女主人公社会关系和政治身份进行重新界定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文化功能。这种政治身份的重新界定是在两种主导性通俗剧叙事范式之间基于伦理政治的复杂而又有限的话语空间中运作的。不同的文化和政治空间符码不仅为女性和其他社会弱势群体与主导性权力机构进行政治协商提供语义参照系和叙事表意模式,而且在调解社会矛盾、化解政治和意识形态危机、促进社会政治文化转型和构建新型观影主体方面均起到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西欧语言学界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学思潮.批评话语分析致力于揭示语言和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积极参与当代各种社会具体问题的研究和实践,所涉及的主题有政治话语、意识形态、种族主义、全球化、经济话语、广告和推销文化、媒体话语、性别、机构话语、语文教育等.新闻报道虽然以事实为基础,但其背后却隐含着为国家利益进行倾向性报道的事实.由于意识形态具有合法化、习惯化以及相对隐藏的特性,我们必须在阅读外刊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对语言有高度的敏感性,并对其进行批评性分析,否则很难把握其中蕴藏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