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新生代农民工受特定社会现状和环境影响,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他们绝大多数都涌到城市寻找生存和发展的机会。文化融合作为社会融合的维度之一,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文化排斥视角为依托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的文化路径做一相关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唐霞 《管理科学文摘》2011,(35):137-138
社区做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会化组织载体,其文化内涵建设不容忽视。本文旨在研究如何使新生代农民工在社区文化的推动下逐步形成城市认同感,以利于其城市融入。在分析社区文化环境下的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存现状及原因之后,本文认为应从文化教育、文化服务、文化活动以及文化管理四个方面推动社区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大批农民流入城市,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被广泛关注,成为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农民工主要输入地江苏省苏州市为例,通过分析当前苏州市农民工就业和社会保障的状况。从而提出建立更有利于农民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保障建议。  相似文献   

4.
汪忆 《决策与信息》2011,(6):241-242
农民工作为我国人力资源的一部分,对于整个社会发展和城市进程十分重要。分析我国农民工人力资源现状及其原因,对促进我国向人力资源大国和世界强国的发展有着特殊意义。本文从三方面对我国农民工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政府和农民工本身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为下一步制定农民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打工,农民工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农民工在各行各业用辛勤的劳动为城市的繁荣和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农民工却没有被城市真正认可和接纳,其劳动权利屡遭侵害却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究其原因,既有制度根源,也有法律的原因,还有农民工自身的原因.因此,分析农民工劳动权利的受损原因及其保障问题无疑对于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协调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打工,形成了巨大的"民工潮",他们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由此产生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为目前社会所关注的焦点。这不仅仅是关系到农民工后代的出路、生存的问题,而且还是影响到我国城市化进程及保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问题。因此,中央、地方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  相似文献   

7.
城市建设档案是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城市建设活动真实的历史记录,反映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现实状态。长期以来,城建档案作为重要的城市信息资源,在研究城市问题、开展城市规划编制、进行城市建设和管理、以及处理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方面的法律纠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社会经济发展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建档案管理也要与时俱进,为城市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高效服务。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农民工与城市的融合为研究主题,以社会认同理论作为分析的理论基础。根据社会认同理论,把农民工分为三大主要类型,即滞留型、徘徊型和返乡型,分别从三个方面,即身份认同、城市认同和乡土及未来归属认同来分析这三种类型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农民工与城市融合的因素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经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并在城中居住。物质和精神方面相对的剥夺和不协调使他们不能对城市产生归属感,农民工行为失范现象频频发生。政府和有关部门如何建构一整套适合城市农民工工作与生存的行为规范成为了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取得城市居民的国民待遇,主要原因在于城市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排斥"。城市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排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排斥。新生代农民工不仅缺乏对城市社会的话语权,而且也没有掌握对自己利益相关的社会事务的发言权,没有合法的、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渠道。我国的管理体制是属地管理,居民只有在个人与户籍相吻合时才会拥有各种合法的权利,他们在城市中与公民身份有关的政治和社会权利无法  相似文献   

11.
《管理科学文摘》2008,(17):195-197
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受来自自然、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城市发展在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兴衰的状态。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影响中国城市发展与兴衰的各种原因,包括政治、交通、资源开发、工商业发展、军事军备等七个因素,为研究城市的发展动力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和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2.
心态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农民工社会心态和谐状况关系到我国城市化进程以及城市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通过对Z市农民工的调查问卷有限分析,本文认为,当前城市农民工心态呈良性总体和谐和差异性等基本特征,农民工的社会排斥感依然很强、社会安全感很低、阶层矛盾依然突出等突出矛盾。因此,应该进一步落实农民工权益保护政策,消除政治性歧视和社会排斥,加大与农民工有关的城市社会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安全与保障体系,加大农民工的教育和宣传,唤醒城市居民对农民的感恩意识,帮助农民工树立城市主人观念,使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13.
年关将近,沿海地区尤其是珠三角一带出现民工"返乡潮".此间有评论认为,农民工返乡不是坏事,原因是国家最近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对农民返乡具有吸引力.农民工返乡有助于减轻城市就业压力,缓解城市就业和其他社会矛盾;农民返乡从事农业生产,可以增加中国粮食储备,增强中国在粮食方面抵御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社会排斥是近年来贫困理论、社会政策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本文试图用这一概念分析中国城市中农民工阶层的生存状况,描述他们所面临的就业排斥、观念排斥和教育排斥。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非正式就业的进入条件与效果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广州市从事非正式就业的农民工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在企业工作的农民工问卷调查资料的初步统计分析,回应了非正式就业问题的相关文献,认为:第一,农民工在总体上处于一个分割并被相对隔离的、低水平的劳动市场中,但该市场内部又基本上是按照自由放任原则实现其供求平衡的。第二,这一市场进一步分化为"企业"内外的正式和非正式就业两个部分;后者又可区分为自雇与受雇就业两种类型。第三,由于企业内的正式就业者处于较为艰难的生存状态并且再生产着这种状态,农民工在正式和非正式就业的分流中,更倾向于流向非正式就业。第四,在非正式就业者中,受雇用的农民工的工作只能是一种勉强生存的手段,而自雇用的农民工则可能逐渐实现积累和向上流动,有希望获得一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国家卫计委2010年12月的农民工城市融入状况专项调查数据,本文研究了医疗保险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医疗保险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存在分位效应。在低分位点上,模型重点刻画城市融入度较低的样本的特点,医疗保险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影响不显著;随着分位点的提高,模型越来越体现城市融入度高的样本的特点,医疗保险对农民工城市融入有正影响,影响程度不断增强。而养老保险对农民工城市融入则没有这种效应。本文认为养老保险对农民工融入城市具有类似门槛的效应,即是否有养老保险对不同层次的农民工都很重要;而医疗保险具有类似福利的效应,越是城市融入度高的农民工越看重医疗保险是否能更好地满足自己在城市生活的需要。这说明随着农民工在城镇居住、就业方面的壁垒逐渐消除,医疗保险制度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综合影响越来越强。因此,应该加快完善城市医疗保险制度,增加看病便利性,引导农民工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深入推进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消费结构虽然受农村传统思想的影响,但随着进城务工增多,他们经过城市现代文明的洗礼,消费结构悄然地出现了一些变化。双重影响下使得他们不伦不类,消费结构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本文主要从农民工的消费结构方面着手调查研究,发现农民工食品支出、子女教育和储蓄占得比重很大,而自身的培训教育、医疗支出几乎不存在等问题,并从社会现实、农民工自身和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查找原因,提出了一些优化农民工消费结构的建议,以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18.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导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他们长期工作和居住在城市,但处于产业、城乡和体制的边缘,各种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本文通过我国现阶段农民工医疗保险现状,分析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的原因,从而探讨解决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在城市中从事着最脏、最累、最危险的工作,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收益权问题却得不到保障.本文从企业中农民工的工资比其付出的劳动价值低和农民工劳动后不能及时得到企业老板付出的工资回报以及农民工社会保险覆盖面低三方面来分析农民工的收益权实现状况,并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本收益权不完全实现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对城市建设和发展起着重大作用,但由于体制障碍和自身素质等原因,农民工子女教育在城市受到了极不公平的对待,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是一个妊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