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代西部题材电影是指新生代导演以广大的西部地区作为故事发生背景所拍摄的影片.自1995年章明的<巫山云雨>始至今,新生代西部题材电影已经有三四十部有影响的作品问世.新生代西部题材电影的兴起并非是一种偶然的现象.新生代导演的成长经历,新生代导演所面对的社会语境以及中国西部的电影创作传统等因素共同促成了新生代西部题材电影的兴起.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处在一个新的生存语境当中.可以从文化语境、电影的全球化格局以及电影的产业环境三个方面来看.新世纪以后,大众文化逐渐取得主导性社会地位,社会的审美需要从理性认知转向了感性娱乐,官方立场和精英立场也转向了大众立场,这使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审美取向受到了挑战;全球化电影格局的形成,使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观念受到了来自西方的电影观念的冲击;电影体制的转型使电影现实主义的市场价值受到了质疑.正是这多重的挑战和冲击使中国电影现实主义陷入了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3.
第60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获得影片《四月三周两天》让"现实主义"电影重返大众视野。影片强有力的观影感受再次展现了现实主义电影语言的力量。文章以此影片为例,从"直接现实"与"感知现实"两方面阐明现实主义电影语言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藏族题材电影是指以藏族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反映藏民族文化的影片,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一支重要力量。文章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对藏族题材电影生存发展文化空间展开论述,以期能认清其生存之文化境遇,为找准困扰其发展的瓶颈以及对症下药提出合理解决方案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2014年底上映的美国科幻电影《星际穿越》,将观众对于科幻题材电影的热情推上了顶峰。对于这部影片相关话题的讨论,一度成为各大社交网络的热门话题。本文分析了影迷们对此影片争论的焦点,进而从STS的视角来分析整部电影,认为影片警醒我们反思未来科技的发展对于人类自然社会的影响,思考科学技术本身,也延伸出人们对于如何看待科幻电影以及中国科幻电影之路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活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知识、理想、信念,乃至性格和感情最丰富的世界。然而我们的电影在这个领域的创作实在令人遗憾。到目前为止,反映大学生题材的影片仅有《女大学生宿舍》、《见习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自觉的文学流派,英国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是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时正值宪章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现实主义主张客观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生活,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果我们用这个标准来分析英国文学史上各个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英国文学从一开始就在不同程度上带有现实主义的特色。现实主义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 英国文学的传统,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的传统。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著名作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都与自己所生活的时代同命运共呼吸,以各自独特的方式积极参与当时的重大斗争。在进步势力与反动势力的政治冲突和社会冲突中,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自觉地、旗帜  相似文献   

8.
农村题材的电影曾经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律动。从《被告山杠爷》到《父老乡亲》,范元的农村题材的影片构成了世纪之交中国农村的电影叙事系列,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中国农村社会的进程。这些电影作品在内容与艺术追求上表现了他作为青年电影艺术家对农村问题独特的审视与追求。  相似文献   

9.
1984年出品的日本影片《天国的车站》是根据六十年代轰动日本的“日本阁杀人案”改编而成的。导演出日昌伸对原素材进行了高度的艺术加工,以极其深沉的情感和精美的电影语言,塑造了林叶佳代这一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性形象,以强烈的女性意识观照了妇女的命运。对她的悲剧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对她的觉醒表示了由衷的赞美,对不公的社会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一、由“女性电影”说起 有的说《天国的车站》是犯罪片,有的说是社会问题片,也有的说它属于女性电影,这些说法都不无道理。我比较倾向于把它概括为女性电影,它是以女性问题为题材来反映社会问题的影片。何为“女性电影”?也是众说纷纭。肖力把“女性电影”的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是指女性题材或主题的影片”;“其二,是指西方女性主义(或称  相似文献   

10.
从全球化语境下蒙古族题材电影的主题来看,包括《季风中的马》、《蓝色骑士》在内的一些影片正在消解90年代《骑士风云》、《东归英雄传》等影片曾经对蒙古民族雄性文化的建构。但由于民族文化存在的必要性和创作者民族文化身份存在的客观性,新世纪的这种消解和曾经的建构之间陷入了一种"二律背反"的境地并进行着艰难的抉择。如何走出这种困境,则有待于所有热爱蒙古族电影的工作者的集体努力。  相似文献   

11.
在新时期的电影银幕上,毛泽东的艺术形象一直是许多电影艺术家、电影观众所热心关注和向往的焦点之一。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对毛泽东形象的塑造大致历经了四个明显时期,即偶像符号时期、动态表现时期、外在典型化表现时期、内在心理剖析时期。每一时期都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特有的艺术审美特征(包括局限和不足)。并且,这类题材影片的创作正在不断丰富、深入和完善,其前景颇为喜人。  相似文献   

12.
社会风险研究的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理论与现实的双重驱动下,社会风险研究在中国再度兴起。从学科交叉的视角来看,社会风险研究是一个从社会风险到公共危机的“连续统”;从学术的国际对话视角来看,社会风险研究是一个从现实主义到建构主义的“连续统”。如果以此为两个基本的维度,社会风险研究可以划分为“现实主义—社会风险”、“建构主义—社会风险”、“建构主义—公共危机”、“现实主义—公共危机”这四种研究范式。无论是社会风险研究逻辑的发展,还是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走势,都需要对现有的社会风险研究进行整合,打破社会风险研究与公共危机研究的学科分割,弥合现实主义研究与建构主义研究的鸿沟,总结“中国经验”,实现国际对话。  相似文献   

13.
社会心理作为社会意识的初级形态,真实地反映着社会生活现实,社会心理研究对于了解一个国家及其文学作品至关重要。荣获奥斯卡奖项的韩国电影《寄生虫》呈现出诸多群体共有的社会心理。通过马克思主义批评的视角研究该影片,从物质条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三方面分析电影中的社会心理及其成因,有利于挖掘其所反映的韩国社会现实。同时,借助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研究理清作品反映的意识形态,以期获得对于作品和韩国社会更加深入地了解。虽然影片批评了资本主义种种社会现实,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光辉,但并没有将批判进行到底,存在资本主义虚假幻想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局限性,该作品从而不经意地成为它所批判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4.
从战争题材、个体知识分子的精神剧变、群体知识分子的"位移"几个方面来探讨抗日战争与战时电影对战后电影在美学、文化、心理及现实主义认知深度上的影响,以此揭示二者之间的深刻关联。  相似文献   

15.
中国自1990年代初以来,借鉴法国电影,创造了一批"双生花"题材的艺术电影,《七月与安生》可以被看作是最新的一部这样的类型片,同时也有着明显的变异。一般认为这是一对自小"青梅竹马"的女孩在与一个男人的交往中所经历的成长史。然而,在对影片的情节与人物塑造结合社会现实这个"潜文本"的分析后我们会发现,它并非表面上的弘扬女性情谊与主体性的"女性电影",而是一部实质反女性主义的、被男性沙文主义立场所渗透的影片;它实质上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三个阶层之间的关系与互动;它表面上的中产阶级视角实际上也被资本逻辑所劫持。但由于它对中国社会的阶层关系没有清醒认识,因此对于"第三个阶层"缺乏清晰的表征。对影片叙述策略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艺术电影中的"文化与社会"的政治性内涵。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现实题材影片创作中体现出更加深沉的现实性和强烈的文化主体性特征。在文化自觉意识的引领下,不同民族身份创作者对少数民族现实生存焦虑和文化焦虑给予了积极关注、深深的思考和现实主义的表达。民族现实题材电影逐渐摆脱对民族历史现实的缅怀与追忆,开始正视和回归理性民族"现实",通过对民族现实世俗生活的真实刻画,在遵照电影艺术叙事规律和法则的前提下,实现了民族现实题材电影民族性、时代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统一,提升了整个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艺术水准和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7.
献礼大片电影是一种特殊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文化现象.此种电影与当前体制与社会有着莫大的关系,对于当代公共生活的构建更是意义重大.文章讨论了当代献礼片电影作为一种现象和当代体制下的社会组织民俗问题,并着重以献礼大片电影《建国大业》为案例,折射当前社会体制内的群体行为、世风民俗、习性乃至国民性的问题,同时也简要回顾了过去电影中民俗题材的表现与样本价值.  相似文献   

18.
[摘要]影片《鬼子来了》是根据龙凤伟的小说《生存》改编拍摄的。小说《生存》主要探究的是人在战争下的个体命运,而姜文在原著关注个体命运的基础上,运用其独特的电影叙事手法进行大力改编,形成浓郁的“姜文风格”电影,成为抗战革命题材电影的另类电影,为中华民族百年抗战史增添了一笔以全新角度再现历史真实的文献资料。论文从解读小说开始,过渡到对影片的探究,着重探究姜文《鬼子来了》这部电影的改编策略,进而去研究影片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19.
论《三峡好人》对电影艺术现实主义的传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世界电影史上经历了多次现实主义的思潮,产生了诸多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从艺术创作应该以创造的主体性去超越现实的客观性这一观点出发,首先以经典的现实主义作品为例,对电影艺术的“现实主义”传统做了廓清和论证,分析了艺术创作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并指出现实主义的特征,接着对影片《三峡好人》的现实主义特色做了具体的阐释和解读,最后对《三峡好人》中出现的“超现实主义”影像进行了揭示和剖析,指出其超现实主义的镜头是影片现实主义表达方式的延续,从而对《三峡好人》做出宏观的评价和微观的解析。  相似文献   

20.
一个成功的电影译名应该反映影片主题及内容,传达影片蕴含的文化信息,同时又迎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审美需求.本文拟从语言顺应论的角度分析电影片名翻译中译者对不同语境因素的顺应.通过本文,笔者期望读者能更多地了解顺应论的强大解释力,同时也为翻译实践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