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主义已成为当代世界哲学中的重要思潮.纵观半个世纪以来的自然主义哲学,由最初以蒯因为代表的科学的自然主义,逐渐发展到开明的自然主义.开明的自然主义不同意科学的自然主义所推崇的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的至上地位,主张更为开放性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作为一种研究态度,开明的自然主义有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自然主义科学哲学把科学看成是一种自然现象,强调通过科学家的实际工作来探讨科学研究的方法,即按照自然过程去认识和把握科学的发展历程。自然主义科学哲学的主张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主流倾向。文章力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自然主义科学哲学的观点给与分析评价,从而为我国科学哲学的研究确定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叙述了奎因对经验主义哲学传统的执着而开明的坚持,他的自然主义正是这种坚持的后果,并展示了奎因和正牌实用主义者在真理观和科学文化观上的巨大分歧。奎因对经验主义的哲学传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一个当之无愧的经验主义者,而实用主义的标签则是不适当的并具有误导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地阐明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结合的原则在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巾的地位。这一原则,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中是贯彻始终的。在一些辩证唯物主义框架下阐述的哲学则片面地发展了马克思哲学中自然主义的方面。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克服这种片面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恢复和发展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达尔文主义、人工智能科学、认知科学、社会生物学等新兴学科的全面发展,"哲学自然主义"思潮目前正处于兴盛期。然而,传统思辨哲学的资源是否会因为自然主义思想的勃兴而失效,则是一个颇令哲学界感到担忧的问题。对于康德先天伦理学立场的自然主义化尝试,将提供一种对于前自然主义时代的旧哲学资源的唯物论改造方案,由此纾解传统哲学思辨研究与现代实证研究之间的紧张关系,并间接增强唯物论的理论说服力。具体而言,对于康德伦理学的自然主义化将包含三方面的工作:在本体论层面上证明:康德对于先天道德的原则的强调,实际上可以在一种本体论自然主义的框架内得到解释,因此康德伦理学中的一部分内容"至少在原则上是可以被物质化的";在方法论层面上证明:康德伦理学的基本思想,其实是需要认知科学的经验研究来加以验证的,因此是"需要被物质化的";在应用的层面上证明:康德伦理学的基本思想,其实是可以被落实为人工智能领域内的编程成果的,因此是"可以在硅基物质的领域内被再次物质化的"。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把哲学看作是严格的科学,试图在先验现象学中实现哲学的理想。欧洲社会的现实使他意识到哲学已经背离了这一理想,陷入了危机。他将伴随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兴起的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当作哲学危机的理论表现,并在对两者的批判中论证了先验现象学的原理,揭示了哲学危机所蕴含的人性危机的真正含义。通过对上述思想的剖析,进一步阐明了胡塞尔的哲学观及其局限性,并对其后期哲学的理论取向做了必要的澄明。  相似文献   

7.
十八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其怀疑主义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首先,他用怀疑主义的方法指出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缺陷,驱逐了"虚假的形而上学",为康德批判哲学的产生铺平了道路;进而尝试用自然主义的方法建构人性科学的框架,试图建立"真正的形而上学",为现代西方诸多哲学流派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全面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超越传统哲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胡塞尔怀有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在他看来,哲学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严格科学”,就必须坚持对人性所负有的责任;必须以最严格科学的精神和完成历史使命的诚实信念,去批判和克服自然主义、历史主义和世界观哲学留下的种种“恶遗”或“偏见”;自然科学的危机实际上是一种全面的危机,是对人性的一种遗忘或异化。  相似文献   

9.
休谟的信念理论及其哲学之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如何处理休谟哲学中自然主义学说和怀疑论之间的关系,被当代学者视为休谟研究的最大谜团.信念理论是休谟自然主义学说的核心内容,分析休谟的信念理论,可以看到休谟的自然主义既有描述性特征,也有规范性的特征,而这种规范性特征证明了休谟的自然主义学说并不排斥理性的反思和怀疑.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休谟哲学中之自然主义和怀疑主义两种理论并非互相冲突,而能够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0.
价值论的自然主义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史的追溯和梳理,是把握价值论自然主义径路的基本方式,其中重要的是从伦理学渊源、价值哲学和价值理论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以及价值论自然主义与非自然主义路径的对比等3个方面,来说明其演进历程和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