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犍陀罗在历史上始终是东西方民族冲突与交融的要地,关于犍陀罗艺术的历史、成因与流变存在诸多未解之谜,饶有趣味.犍陀罗艺术不仅带有鲜明的印度和波斯文化色彩,而且深受希腊文化之影响.犍陀罗地区的钱币图像、化妆盘、以及佛像和围绕释迦牟尼佛展开的佛传图像都带有明显的希腊文化的渗透与浸染痕迹,是以希腊文化为主的多元因素的碰撞和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作为唐代中央政权与龟兹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紧密的有力的历史新见证 ,阿艾石窟为研究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新疆的历史和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在刚刚过去的上个世纪末的一天 ,24岁的新疆库车县(古西域龟兹地区)维吾尔族农民阿不来提·买买提 ,在该县县城以北60公里的一条峡谷崖壁上采药时 ,意外发现了一座盛唐时代的佛教石窟。阿不来提·买买提深深惊叹于洞窟内精美绝伦的壁画 ,并迅速向当地政府报告了他的“重大发现”。得知情况后 ,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的文物工作者二十多人立即赶到现场 ,对石窟进行了全面清理 :测量…  相似文献   

3.
北魏天安到太和时期(466-490),在云冈、麦积山等石窟寺营建过程中,出现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双窟样式,其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湛,融合了诸多中原及西域造像特征,是外来佛教艺术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与当时北魏文明太后冯氏和献文帝、孝文帝共同临朝执政有密切关系,也是世俗政治力量在佛教窟龛造像中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4.
本文为在参阅文献资料并结合克孜尔千佛洞实地考察等调研活动的基础上,针对佛教石窟纹饰这一题材进行纹饰历史溯源与内涵分析,希望以此种方法在陆上丝绸之路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对古龟兹佛教石窟纹饰的影响方面进行全面、广泛、深刻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霍巍 《西藏研究》2002,(3):52-60
佛教传入吐蕃之后 ,佛教石窟寺艺术也随之在西藏高原兴起。开凿石窟、雕刻塑造佛像之风在当时的政治、宗教、文化、经济中心拉萨初开其端 ,被称之为“吐蕃第一窟”的拉萨药王山查那路甫石窟 ,便是其中的一处重要的早期石窟寺遗存。① 但由于田野考古工作的局限 ,长期以来 ,学术界对西藏高原这一佛教艺术重要的表现形式并未能够从文献与考古材料两方面加以认真的识别与研究 ,西藏一直被认为是佛教石窟寺艺术分布图上一个几乎是空白的地区。近年来 ,随着西藏西部以皮央、东嘎石窟遗址为代表的一批石窟遗址的考古发现 ,② 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  相似文献   

6.
本文为在参阅文献资料并结合克孜尔千佛洞实地考察等调研活动的基础上,针对佛教石窟纹饰这一题材进行纹饰历史溯源与内涵分析,希望以此种方法在陆上丝绸之路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对古龟兹佛教石窟纹饰的影响方面进行全面、广泛、深刻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麦积山石窟、武山水帘洞石窟群是陇右地区北朝时期佛教和佛教艺术在传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遗存。在这一时期这两处石窟寺由于地域和风俗的相近,从开凿年代、方式、艺术表现形式都相互交融,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吴亮 《中国民族博览》2016,(24):160-161
麦积山石窟、武山水帘洞石窟群是陇右地区北朝时期佛教和佛教艺术在传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遗存.在这一时期这两处石窟寺由于地域和风俗的相近,从开凿年代、方式、艺术表现形式都相互交融,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东嘎之谜     
在浩翰的阿里高原上,我又听说了一处宝藏。东嘎壁画,是西藏文管部门在国内有关专家配合下近期考古的重大新发现,它被称为有世界性意义的佛教石窟群。专家评价:它揭开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极为宝贵的画卷,填补了西藏西部古代石窟艺术的重大空白,是西藏至今为止发现的最...  相似文献   

10.
次仁加布 《西藏研究》2010,(2):F0002-F0002,F0003
夏千佛石窟位于扎达县东噶乡拜沟谷上部,石窟内的壁画约绘于12世纪,是古格王朝区域内上北与下北壁画艺术的主要枢纽和汇聚,它放射着古格早期佛教壁画艺术的光芒。同时,该石窟壁画向世人展示出一幅风格浩繁、地方特色浓郁、色彩斑斓以及内容丰富的艺术画卷。世人从中可以领略到阿里古格王朝时期,藏传佛教后弘期佛教新密壁画艺术的魅力,目睹古格石窟壁画艺术出神人化的结晶。  相似文献   

11.
吐蕃佛教与西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域,在藏文中称“黎域”,即现在的新疆南部地区。它是古代东西交通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亦是佛教最早传播的地区之一。在历史上曾对吐蕃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诸领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本文拟依据有关藏文史籍,仅对吐蕃佛教与西域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学者。一,西域的概念及历史渊源西域的概念,在藏文史籍中比较含糊。《黎域悬记》中的西域,特  相似文献   

12.
天骥龙麟说     
“天骥龙麟”这句话,本是后凉创建人吕光赞誉当年龟兹马的一句名言。龟兹,即今新疆库车县。新疆出名马,不仅是龟兹,其它各地也有所产。据《北史·高昌传》说,高昌国(今吐鲁番)也出名马。高昌马和龟兹马虽然享有很高声誉,但要和伊犁马、焉耆马相比,又相形见绌了。特别是伊犁马的名气,比高昌马、龟兹马要大得多。伊犁是古代乌孙国的故地。乌孙在西域三十六国中,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国中人民以游牧为生。《汉书·西域传》载:“乌孙国……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公元前119年,汉朝政治家、外交家张骞第二次  相似文献   

13.
敦煌艺术,又称敦煌佛教石窟艺术、敦煌石窟艺术,是时间上贯穿数千年、空间上融合各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集多种形式的艺术品为一体的古代艺术遗存.敦煌艺术展览是人们欣赏敦煌艺术、了解敦煌文化历史的重要途径,也是敦煌艺术和文化向大众传播的综合媒介.本文将从敦煌艺术的现状、敦煌艺术展览的情况、敦煌艺术展览如何创新等方面进行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4.
印度的旅游项目大致可为三部分:首先是古堡陵园,著名的有红堡、胡马雍陵、泰姬陵,代表了印度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准;而甘地陵是印度国父“圣雄”甘地的陵墓, 接下来可以瞻仰一下印度古老的佛教圣地圣迹,其它著名的还有王舍城、那兰陀寺等,最后的旅游项目是参观印度的石窟神庙,那里有多姿多彩的佛教塑像、雕刻和绘画,是研究印度古代文化艺术的绝佳之地。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受少数民族音乐的影响很大。特别是汉、魏以来,西域地区各民族乐舞艺术的奇葩先后传入内地,其中尤以“管弦伎乐特善诸国”的龟兹乐最为著名,它对我国中原乃至东方各国古代音乐的发展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到隋唐盛世之时,西域乐舞已在内地广为流行,在皇廷先后设制的“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和“坐部伎”、“立部伎”中,西域舌乐均占了很大比重;即使在内地当时创作的曲调中,“也无不杂有胡音”。《全唐诗》中有许多诗句,如“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女为胡妇学胡装,伎进胡音务  相似文献   

16.
西藏西部佛教石窟中的曼荼罗与东方曼荼罗世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藏西部的东嘎、皮央等地调查发现了一批佛教石窟,这一发现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西藏高原佛教艺术的宝库,也填补了我国石窟寺艺术在空间分布上的空白,引起国内外学术界极大的重视与关注。 西藏西部石窟壁画中有大量的密教美术题材,其中尤其是以东嘎洞窟所绘的大幅密宗曼荼罗图最为精美、最为丰富多彩。作为一种特殊的密教图案,曼荼罗在东方佛教美术世界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南亚印度、尼泊尔等国以及东亚的中国、日本等国历史上都曾经一度甚为流行。但现存于世的曼荼罗图案,却仅在藏密系统的中国西藏、尼泊尔、拉达克,以及称之为“东密”的日本密教中得以保存流传至今。本文拟通过对于西藏西部石窟壁画中的曼荼罗遗存与这些地区密教曼荼罗图像的比较研究,揭示东方曼荼罗世界在表现形式与精神象征等方面的异同,进而探讨其文化上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7.
吐蕃第二十八代赞普拉托脱日年赞执政时期,“天降佛法”说启开了吐蕃佛教之先河。然而,据新近发现的一些资料记载,早在吐蕃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时期,吐蕃周边的佛教徒已在吐蕃境内活动,以不同的方式引荐佛教于吐蕃王室。龟兹石窟藏文壁文题记,揭开了吐蕃与吐火罗及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历史叙事,亦为吐蕃启开了丝路文明之道。  相似文献   

18.
11~13世纪卫藏与波罗艺术有关的佛教艺术明显存在两种风格:一是波罗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受到东印度波罗王朝佛教艺术的影响,可能在"前弘期"就已经存在,并且于"后弘期"初期再次进入卫藏,传入的路线也许不只一条,这种艺术风格一直延续到13世纪初期;另一种艺术风格形成于卫藏地区,主要受到西域、中亚佛教艺术的影响,被称为中亚--波罗风格,是通过于阗的艺术家或者是在来自中亚的艺术家的参与下完成的,在其传入卫藏的过程中西藏西部地区曾经起到过重要的中转作用.  相似文献   

19.
舞蹈“香音飞天”根据龟兹石窟壁画中“飞天”的舞姿造型以及独有的风格特点进行编创与表演。并以不同的舞姿形态进行供养、赞法。所以,作品“香音飞天”主要是从龟兹石窟壁画中“飞天”形象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舞姿造型为创作元素,并对这些舞姿造型进行收集、整理与归纳,继而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飞天”舞姿造型——“■”型、“U”型。  相似文献   

20.
莫高窟465窟藏传佛教壁画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65窟是一个人们颇感兴趣以表现藏密题材为主体的佛教洞窟。位于洞窟区北段北端,覆斗顶,中央设园椎形四阶佛坛,元代洞窟,俗名“欢喜洞”。窟分前后两室,全为藏式壁画。表现形式为单身的和男女合抱双身的修密像,画法奇特,独具格调,在汉地佛教石窟中是唯一以藏密(双身)艺术来表现佛教密宗思想和修习过程的。逝去的岁月,带着好奇的心理来这里参观的游客到处涂写刻划,加之壁画色彩蜕变脱落,壁面伤痕累累,壁画多模糊不清。为使这一珍贵文化遗迹能早日为人们所认识,所了解,揭开她的神秘感。试撰写此文。由于学识浅薄,对佛教艺术所知寥寥,而对藏密更是门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