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东方这块举世瞩目的大地上的一切都发生着迅速的变化。正如马克思早已指出的那样,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也必然随之发生变革。的确,当前道德领域里的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一方面,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仅直接促使道德意识的变化和更新,而且,这种变化更新还交织缠绕在诸如政治、思想、艺术等观念的变化更新之中,显示出其错综复杂性;另一方面,道德意识的变革更新又成为变革时代从事变革的人们的主体性条件,直接影响着变革。  相似文献   

2.
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张素云社会主义道德如同社会主义本身一样,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它亦需要不断地更新。这正是其先进性和生命力之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引起整个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因而必然引起思想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形势的变化和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使人们的道德视角发生了变化,道德教育在全球被重视起来。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同样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促使教育界和全社会重视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本文拟简论德育思维的转换,试图为德育理论建设提供一个参考视角。一、道德观念的更新道德观念的更新是德育思维转换的前提条件和现实基础。这里所说的道德观主要指人们观察社会现象的视点,以及由此视点观察道德问题所形成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评价标准。我们知道,道德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是依靠社会舆论与个人良心维系的、调…  相似文献   

4.
经济体制和道德生活陈泽环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社会的道德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与过去不同的是,这一变化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未变,但以经济体制为基础的整个社会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为了正确理解这一变化的实质,为了在今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就像政治学说史不同于政治革命史一样,中国近代伦理思想史主要是阐述近代伦理学说的演变、发展,而不是讲道德变革史。伦理学说是人们的道德生活、伦理关系和道德品质的理论表现,其中也有关于道德革命的学说,但不是讲道德生活的变革过程本身.中国近代社会变革引起人们道德生活的变化,这些变化如何反映在伦理思想、伦理学说中?近代不少思想家倡导道德革命,提出近代伦理学说,是不是客观上引起道德革命,即引起社会伦理关系、人们的道德品质的变化,或者说在什么意义上引起了变化?这都是要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状况及其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状况及其建设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道德问题”调查组社会物质生活领域的深刻变革必然引发社会精神生活的相应调整与变化。道德、价值领域作为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之一,自80年代初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社会发展新时期以来,就始终是社会大众、思想理论界...  相似文献   

7.
我国正在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原有的社会经济关系进行了重大调整和变革。它不仅引起人们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的改变和冲突,还引发了人们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更新和碰撞。一方面,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道德体系,受到动摇和挑战;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道德上是否正当合理却没有个说法。于是,社会道德陷入困惑和迷惘,标准混乱,约束废弛。社会道德的无序和失衡同经济生活的失衡和无序一样,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现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建设就显得越发重要和迫切。本文试…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时期道德生活领域中发生的变化,对青少年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表现在政治思想、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个体道德的发展上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并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中出现令人关注的发展态势。青少年道德教育正在发生重大变革,面临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对制度变革的经济学分析陈岩(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包括法律、规章、习惯、道德等。制度的变革是指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的变化。对制度变革进行经济学分析,首先要解决一个方法论问题:一是可以将制度作为一种“商品”,这是考虑到制度也象商品一...  相似文献   

10.
社会的转型使得传统社会人们生活方式的封闭、僵化和保守逐渐向现代社会的开放、变革型的生活方式过渡。这种过渡引起了人们道德文化变革的需求。然而道德文化理念在许多方面还停留在与一元社会相契合的水平,并没有从总体上应答现代社会转型所提出的新要求。因此,人们生活方式由传统到现代的变化,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道德文化的调整。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近代西方女权思想、人权观念、婚姻理论等渐次传人中国,在近代中国社会引起共鸣。近代先进之士对比中西方女性道德文化,在对中国传统妇德的缺陷进行深刻反省和检讨的基础上,提出了近代意义上的新型女性道德观。这种新型女性道德观的形成与发展,集中地反映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对传统性别伦理道德反思的深度和广度,也清晰折射出西学东渐的日益加深。  相似文献   

12.
晚清民初都市通俗小说作者从"朝圣者"向"经济人"的身份转变,为中国小说现代性的生长找到了另一路径,但因囿于中国市民伦理形成中个性觉醒环节的缺失,彼时通俗作家们的文与行之间产生了悖谬,他们中不少人直接打起"伦理小说"的旗号,以图恢复旧道德来改变他们自己亲手参与缔造的新世风。清末民初伦理小说对"孝"忠"义"节"的大肆张扬,凸显新市民代言人由"士"向"市"的身份转变在城市现代转型中的尴尬。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均平文化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古代社会,平均观念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思想领域,是各种政治思想、社会思想、伦理思想乃至经济思想的重要文化支点。均平文化的基本内涵,包括政治平均、社会平均、经济平均、均平之德等几个最基本的方面。均平作为一种文化,它的思想价值在于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均衡。这种文化,还被赋予了天地自然之德的自然属性,是人对自然德性的效法,因此有着天经地义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也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趋向发生了变化 ,作为社会成员的高校大学生也深受影响。虽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主流是好的 ,但支流问题不容忽视 ,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就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构架观念、行为准则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成为合格的人才 ,迎接新世纪  相似文献   

15.
经济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历史在西方不过30余年的时间,在中国不过10余年的时间。在短短的10余年时间里,中国经济伦理学从悄无声息到成为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界探讨的一个热点,表明中国在由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经济与伦理道德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解决经济谋“利”、伦理求“义”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经济人”与“道德人”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和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需要,这一切推动着中国经济伦理的兴起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孙风强 《理论界》2013,(12):65-67
长期以来,我国道德教育受农耕思想和应试教育影响,其特点是强调社会意识的权威,忽略个体自主意识的尊重和培养,这使道德教育呈现出教条化的僵化倾向。而缺乏个体道德自主意识的道德教育会割裂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良性互动,这会使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德性约束方面出现畸形——或阳奉阴违或盲目顺从。道德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引导社会个体发现自己并教会其发挥自己的能力,也就是道德自主意识。本文从道德自主意识的设立目的、行使原则和重点内容方面进行论证道德自主意识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这里所说的“自然”,是在道德哲学的意义上规定和诠释的。“自然家庭”和自然家庭中诞生的“自然人”是伦理、道德和道德哲学的始点。“自然”是人及其存在的原初状态或曰罗尔斯式的“无知之幕”,其最具哲学意义的本质是不可选择性。基因技术不仅极大地扩张了人的行为选择能力,而且将这种选择性推到了文明的底线。这是基因技术提出的最严峻和最深刻的伦理挑战。技术必然性与伦理合理性之间存在着“乐观的紧张”的辩证互动关系。为此,在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上必须进行两次转换,由对基因技术的伦理关切,到基因伦理学的建构;由基因伦理学的研究,到道德哲学的洞察和把握。它们在方法论上的殊异,也正是对话双方的学术分歧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推动下,我国农村教育政策道德品质不断得到提升。提升的表现是:政策指导思想体现“育人为本”;政策价值原则更加“注重公平”;以“人民满意”为政策目标;政策利益分配“向弱势群体倾斜”;政策内容——农村义务教育“政府办”,更加体现“公益性”。提升的缘由是:农村教育政策外在环境的道德诉求;政策合法性内在地要求政策树立道德权威;党和政府执政理念的伦理转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教育政策道德品质的提升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9.
赵铮 《理论界》2014,(7):65-67
儒家伦理之所以成为中国漫长的宗法等级结构社会的主导思想,很大原因在于它自身内涵结构、核心概念"仁"和"礼"的内在统一在动态演化中迎合了政治稳定的需要。本文从忠孝人伦、修齐治平、内圣外王和德主刑辅等概念入手,剖析了儒家伦理在政治架构、伦理规范、道德修养和德刑嬗变等方面对宗法社会政治稳定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晔  苗青 《晋阳学刊》2007,(4):75-78
从"亲情伦理"、"普世(普遍)伦理"到"环境(生态)伦理",看起来似乎是三种完全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伦理学思想和理论形态,甚至可以概括为伦理思想演化的"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阶段。实际上三者之间一方面表现出道德共同体和伦理主体"类"的范围的扩展、权利主体的延伸,以及理论原则的一致性和普遍化的逐步彻底化趋势和关联性,另一方面三者背后的概念模式和理论思维方式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体现出"类"与"共同体"范畴在伦理思想理论中的方法论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