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登斯的风险思想及其理论,源于他对当代西方社会的“现代危机”的现代性批判和反思。他将风险置于现代社会的宏观背景中进行考察,并以此来反思和重构新的现代性。本文试图通过考察吉登斯对现代性后果的分析,探讨他有关现代社会风险的理论和观点。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性条件下,自我和社会的关系较传统时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社会对自我的影响变化尤为剧烈.吉登斯的<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总结了自我在现代性条件下发生的新的型塑:即生活风格的转变;生活历程向内在参照性转变;个人亲密关系发生转变;个体心理陷入重重困境.  相似文献   

3.
山小琪 《唐都学刊》2005,21(3):79-81
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标识着与传统社会的断裂,现代性有四个基本的制度性维度:资本主义、工业主义、军事力量和监控体系;现代性所引致的全球化也有四个维度,而现代性与全球化交织的现代社会有着不确定的风险,激进卷入的四种社会运动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光明的前景。吉登斯的理论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自我的解放与背谬--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深层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旨在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进行深层解读.在吉登斯看来,自我心理系统由本体性安全、实践意识和话语意识所组成.本体性安全是个体日常生活的基础,它以个体的生存环境具有确定性为条件.在这一理论前提下,他认为,启蒙运动以来的社会发展本质上是人类追求确定性的表现,它旨在以一种人为设计的方式在未来建立起确定性的社会.但是,20世纪晚期反思现代性社会现实表明,这种确定性追求反而导致了其背谬性后果,人类的解放追求不仅没有能够建立一个可以自我控制的社会,反而导致高风险社会的出现.在反思现代性的社会条件下,自我经受着一系列张力和磨难.  相似文献   

5.
围绕着"人类创造历史"命题,吉登斯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社会发展方式进行了系统的解释.他把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分为"前历史"、"历史"和"历史性"三个不同阶段,分别对应于部落社会、阶级分化社会和现代社会三种社会类型,并把"人类创造历史"的起点放在了启蒙运动.他认为,只有在启蒙运动以后,人类才真正谈得上对历史的"创造",此前的所有社会类型都只是在时间中"度过"的社会.以这种观点为基础,通过建立起著名的"结构化理论",吉登斯对人类创造历史的方式进行了细致的说明.从总体来看,吉登斯的诠释扭曲了马克思的本来含意,其理论内部也隐含着难以弥合的张力.  相似文献   

6.
郭馨天 《社会》2004,(4):24-26
吉登斯和鲍曼都是英国当代社会学家。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现任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学教授。鲍曼(Zygmunt Bauman,1925-)是英国利兹大学社会学系的教授。两人都对现代性有着深刻的剖析。本文试图综合比较二人对在现代性条件下个人的心理和生活遭遇的分析,以及他们两人对摆脱困境所做的探讨。自主性降低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现代社会是对传统社会的一场彻底的革命。它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方便和希望,我们可以尽情地徜徉在现代文明给我们造就的生活方式中。它在把我们引  相似文献   

7.
吉登斯的本体安全理论以挖掘个体存在于社会的心理需求来揭示自我与社会的本质关系。本体安全理论介入国际政治研究是国际政治社会学回归的一部分,其研究主体从国家到个体,研究范围从国际到国内,研究内容从传统安全到非传统安全,恰好符合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政治的现实特征。国际政治本体安全理论的本体论相对灵活,它以行为体的本体安全需求作为理论假设,并强调社会实践与规范对个体塑造自我认同的影响,同时也探究社会认同动员中隐藏的物质与权力因素。本体安全理论介入国际政治研究的这些创新价值,使课题研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理论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归属感的匮乏:现代性语境下的认同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认同是一种辨识过程,其目的在于确立自己的“身份”,找到自己的“归属”,从而达到对“我是谁”的确认。在前现代条件下,由于个体处于固定的、系统化的关系网络当中,自我通过自身在稳固秩序中所处的环节而获得确定的归属感。而现代化作为一项不断颠覆现有行为方式的进程,催生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导致了个体与共同体的相互分离。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在享受高度自由的同时,也面临着归属感匮乏和身份感模糊的困境,从而陷于对“我究竟是谁”的追问当中。认同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凸显了出来。摆脱原子化的自我观念,建构一种共享式的新型人际关系,对于解决现代认同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郭强 《创新》2013,(3):5-9,15
行动的时空结构问题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吉登斯在其社会结构化理论中提出了关于社会行动的时空模型。研究在行动的结构中时间与知识的连接,必须对吉登斯的行动时间性模型进行改造,而改造其实质是知识化的结果。对吉登斯空间模型的知识社会学改造可通过三个学术追问来完成。  相似文献   

10.
吉登斯"反思性现代性"理论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钰  张襄誉 《社会》2002,(10):40-44
“反思性”(reflexivity)在社会学中并非一个全新概念 ,自从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初创以来 ,它就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各派社会学理论中。然而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关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激烈争论的背景下 ,吉登斯等人的反思性概念与以往社会学所涉及的“反思性”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和内涵。吉氏关于反思性现代性(reflexivemodernity)的理论将反思性看作晚期现代性的一个内在特征 ,以及试图用“反思性现代性”来化解现代与后现代之争 ,都为我们理解当下社会生活的性质提供了诸多新的启示。一般意义上的“反…  相似文献   

11.
埃利亚斯在《个体的社会》中指出,个人与社会并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实体,必须实现从传统的实体思维转向关系思维来探究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个人具有社会性与个体性的两大面向,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在历史的发展变迁中,个人认同经历了传统的"我们认同"向现代的"个人认同",再向更高层次的"我们—自我平衡"的认同变迁。  相似文献   

12.
嵌入社会框架的社会福利模式:理论与政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华民  宋祥秀 《社会》2006,26(6):138-138
20世纪90年代,在福利国家危机重重的背景下,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的超越构想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首先解构了后传统社会,由此而提出了六个面向社会框架的超越构想;其次,吉登斯将社会福利模式的超越构想嵌入到社会框架中,界定了外部风险和人为风险,由此而提出了消极福利转化到积极福利的超越构想。借鉴嵌入社会框架的社会福利模式的超越构想,本文反思中国社会政策,提出了中国社会政策的新社会框架,即责任提倡、多元部门发展、社会政策议题对话等,提出了中国社会福利模式转化与社会政策改革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市民社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国家和社会相互博弈的结果,其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市民社会理论经历了两次转向:由启蒙时期的政治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向近代经济意义上的市民社会转变;再由近代经济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向现代文化意义上的市民社会转变。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一成不变的则是其对自由的追求、对矛盾的争辩、以及对认同的渴望,这也构成了市民社会理论的三个核心要素。因此,本文提出"自由—矛盾—认同"的逻辑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自由—独立的价值理念、非零和博弈的观察视角、沟通模式的制度化取向,此三者也是中国市民社会本土化出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的反思性与自反性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思性是人类活动的特征,现代社会的反思性与传统社会有着显著的区别。现代社会的反思性主要是指知识对社会生活形式的塑造。现代性的反思性是自反性现代化的前提。自反性现代化是现代社会的自我否定,是现代性向全球性生成的过程。作为工业社会发展的结果,全球性是继现代性之后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的他者是人为理性秩序的他者;作为人为理性秩序的对立面,他者既呈现出否定性的价值,也蕴涵着一种肯定性的意义和积极的潜能;在现代社会思想、社会理论中,在将"现代性"于总体倾向上当作一种可欲的价值目标和将它首先看作是一种值得反思的经验性"问题"之间,曾有过几度变奏,与此相应,对他者意义的认识也几经变化;对现代性危机的当代反思或将导致"虚假现代性"的终结,带来"真正的解放现代性"的扬帆起航,而解放的现代性则将带来他者的解放.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5,(8):126-130
陈丹燕的《上海的金枝玉叶》与林希的《天津卫的金枝玉叶》都运用了"城与人"相互指涉的文学构思模式,以都市豪门的命运沉浮讲述城市的历史与未来。南北两座城市共同的殖民历史以及创作者的地域文化自觉形成了两个文本共同的"东方史诗性"美学追求。但南北两个大都市以及创作者投射其中的情感价值又有本质区别,代表了近代以来殖民环境下中国都市现代性的诉求差异,一种是对西方文明的有限认同,追求文化共性和融合;一种是认别,强调文化差异和自我。  相似文献   

17.
吉登斯的生态政治观在现代西方政治理论中是较为独特的一种。一方面它不苟同于以“改造世界”为核心的生态激进主义观点,另一方面它揭示了“放任自然”、“退出自然”为主的生态自然主义不现实性。整合这两方面的观点便是吉登斯的生态政治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本文把它概括为“自然的自然”——让自然自然地存在和发展,这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二是强调人对自然、世界的参与性和共存性。尊重自然,让自然自然地存在和发展,其“尊重”是人在尊重,其“让”是人在让,人类通过对自然的反射性不断整合自身与自然的关联。本文通过对古登斯的自然终结论,对绿色理论的批评,反射性生态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论述,提示了其生态政治观的理论内涵和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18.
"后期现代"(Late Modernity)是很多文化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使用的术语,用来描述当今(西方)社会.例如,哈贝马斯、吉登斯、吉恩等."后期时代"与"后现代",不只是两个术语的区分,而是对当代社会性质的两种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9.
编辑的角色认同与文化自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舒 《浙江学刊》2008,(3):199-202
随着传统意义上编辑功能的不断扩大,编辑的角色认同出现了分化.本文以传播学守门理论为支持,从编辑角色的本质属性、编辑的社会使命、编辑主体的文化自觉以及编辑专业成长环境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现代编辑,急需强化对"文化人"这一本质属性的认同,努力寻求传统与现实、本土与世界的交融,主动承担起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发展文化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20.
杨君 《浙江学刊》2023,(6):72-80
与现代化发展进程同步,个体化进程凸显个体面对的不确定性社会以及有风险的人生,社会整合成为重要议题。已有的相关研究多以超验共识、物质利益和国族意识为参照来看待和审视现代社会,对于个体化社会新阶段不同文明的特征缺乏全面理解。在个体化背景下,社会整合是指个体关于现代社会的想象,公共性和团结性是个体化社会整合的两种价值取向。前者的社会整合路径表现为具有生活政治特征的公共生活,而后者的社会整合路径表现为以社群生活为主的小共同体生活和基于国家认同的大共同体生活。在比较的意义上,社会整合蕴藏的自我主义与个人主义构成了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内在差异,型塑了中西世界不同的社会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