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河洛文化在中华文明史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洛地区是夏商周三代建都之地,号称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故被称为“天下之中”。河洛地区诸侯小国的文化,是“天下之中”的文化,代表着我国古文化的不同的源流。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撞击出灿烂的火花。河洛文化是当时最先进文化的代表。大一统的封建帝国形成以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相继以洛阳为国都。唐以洛阳为东都。梁、晋、汉、周、北宋以开封为国都。河洛文化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表现出中国正统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正> 传统观点认为,东晋十六国以来,在我国境内形成了江南、河西、辽东三大文化区。东晋南朝文化之繁荣远远超出十六国北朝文化之上,这点已为学术界所承认。但是,传统观念对北方文化区的估价却有不尽准确之处,尚未引起学术界关注。有鉴于此,笔者对十六国北朝文化区提出重新认识,以期学术界进一步讨论。以往人们对中原地区尤其是今河北地区在十六国时期所受战争破坏估计太高,而对关陇、河西、辽东地区文化发展则给予过高评价。诚然,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以后,黄河南北地区遭受了战火的茶炭,人民受到蹂躏和屠戮,社会经济和  相似文献   

3.
我国长江中上游山区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段.在19世纪以前,这里的彝、汉、苗等民族在资源利用方面所形成的文化制衡格局,不仅对该区域的资源实现了高效利用,而且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实现了较好的维护.但19世纪以后,这样的族际文化制衡格局逐渐被打破,尤其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种失衡格局还在不断加大,以至于诱发了该区域的生态灾变.20世纪90年代以后,政府开始提出退耕还林、还牧,但成效不大.要使其起到实质性的成效,势必要建立起新时期的族际文化制衡格局,在实现对资源高效利用的同时,达到对生态环境的精心维护.  相似文献   

4.
论隋唐五代福建的开发及其文化特征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晓望 《东南学术》2003,(5):133-141
隋唐五代是福建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此前的福建人口稀少 ,文化落后 ;而在五代以后的福建 ,则以经济繁荣、文化发达闻名于东南。发生转折的重要原因是 :中唐以后 ,在全国逐渐进入战乱时期的背景下 ,福建保持了长期的安定局面 ,北方民众纷纷南迁入闽 ,他们与本地越人后裔融合 ,逐渐形成了福建文化的基本特征———将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融铸为一体 ,并形成自身的区域文化特点。福建区域文化的形成应是在五代的闽国时期  相似文献   

5.
在祖国的西部,居住着我国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几千年来,他们一代一代地繁衍生息在这里,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由于居住地区的特殊和从事的生产活动不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6.
孔子去世以后,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内部很快起了分化;他所整理的儒家经籍,也跟着出现了不同传本。到战国中、晚期,以孟轲、荀况为代表,儒家学派事实上已分成两派。探讨从孔子到孟荀的儒家派别及其经籍传授的过程,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变迁,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课题之一。我在这里仅作扼要的叙述。  相似文献   

7.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赵文化当然是赵国的文化,但从广泛的意义上说,赵文化也可视为赵地区的文化,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作为一个地域概念,无论是时间上或空间上,显然具有较为广阔的延展性。这里拟就赵国文化进行一些探索。 1 赵国是“三晋”——赵、韩、魏之一,赵文化自然是由晋文化所孕育,由晋文化增殖裂变所形成。 任何文化总是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有时也可能出现停滞或倒退。一个文化的主体总是和其它文化不断的冲突与融合,总是在彼此渗透与相互传播之中,使先进文化的传播圈因之日益扩大。  相似文献   

8.
文化哲学萌芽于古代社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人本主义是文化哲学形成的标志;二十世纪初以后,文化哲学得到了迅速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文化哲学逐步演变为世界哲学的主流。“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同西方现代文化哲学的斗争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兴起的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是广西社会科学领域一项对文化积累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新兴科研项目。这里,就桂林抗战文化十年来的研究概况,包括工作成果和存在问题,作一个回顾性的述评。一、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缘起桂林抗战文化研究的兴起及其重大意义是由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重要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正>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系统阐述和正确评价少数民族对祖国文化的贡献,对于全面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及其历史,有着重要意义。 (一) 文化是一种多层次的社会历史现象。少数民族在其生息之地所创造的物质文化,自然是祖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种植方面,少数民族有其突出成就。苗族最早种植水稻;茶叶的最早产地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新疆孔雀河下游发掘出四千年前的小麦,说明这里很可能是世界上小麦的原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维吾尔人的祖先所劳动和生息的广大中亚细亚地区,就是东西方各种文化互相交流,互相渗透的枢纽地区;加之,在这一地区,至迟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直到公元以后的极漫长的时期内,都有雅利安人的氏族、部落和部族,同突兰人的氏族、部落和部族毗邻交错而居;再者,维吾尔民族在其漫长曲折的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经过了自己独特的族体的、语言的、地域的以及经济、文化类型的多层次繁复的变迁,从而在维吾尔民族中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文化素质。维吾尔文化之突兰一雅利安(Turanian-Arian)复合特性,就是来源于其民族族体过程中的独特的…  相似文献   

12.
胶东史前文化与莱夷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资料,现在我们已可以断言.胶东半岛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一二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胶东地区就有了原始人类的活动.以后,他们逐步向外发展.至新石器时期,向西,他们与鲁中南、鲁西地区联系越来越密切,于是形成了较大的大汶口——龙山文化体系,对中原夏文化有着巨大影响;向北,渡过渤海湾给辽东半岛文化的影响也是越来越明显的.龙山文化以后,又有承接的东岳石文化,直至商和西周初期,胶东地区文化灿烂,并且保持着自己的特点.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它是源不是流,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贡献是卓越的.因此,探讨和弄清胶东古代民族和文化是十分重要的,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  相似文献   

13.
晋宋时期,江州的经济文化相对于荆楚和吴越地区,发展明显滞后,移居这里的士人多为出身次等士族或庶族的中下层文士。由于移民的参与和引领,江州的文化生态是儒学、佛教和隐逸三派并存。他们疏离于上层社会,耿介孤傲,归隐山林,追求回归自然的生活情趣,由此形成江州地区的隐逸诗派,而南阳籍隐士群体对江州隐逸文化的形成影响尤为深远。  相似文献   

14.
欧洲难民问题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欧洲难民的主体是来自东欧国家、非洲、中亚等地区的难民。欧洲难民问题对欧洲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的政治、经济、非传统安全、社会文化和国际关系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西宁文化随西宁历史发展经历了三次明显的演变过程:第一次为新石器时代晚期,代表文化为彩陶文化;第二次为青铜时代,代表文化是以羌文化为主的融合文化;第三次为汉代以后,代表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的融合文化。西宁文化在形成、发展、变化过程中,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对其文化内容构成以及西宁文化融合、包容、开放性特征的确立起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唐代巴蜀佛教与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学者曾指出:唐代著名文学家中,没有任何一个人不对佛教表示关心,不以某种形式与佛教发生关系。佛教的兴盛发达在不同方面成为影响唐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到巴蜀,这是唐代经济与文化得到突出发展的地区。隋唐大统一局面的形成,促进了这一地区与中原和江南的联系与交流。特别是唐中叶以后,中原动乱,而巴蜀保持了相对安定;唐皇室两次(玄宗、僖宗)入蜀,客观上加强了这种联系。巴蜀佛教,也在这一局面下取得长足的进展。特别是巴蜀地区有其独具特点的文化传统(如道教的影响),又西邻吐蕃,与藏传佛教有密切交流,使得这一地区的佛教也具有明显特色。  相似文献   

17.
关于地区经济发展问题,在我国始终是一个异常重要的问题。其重要性是由我国幅员广大、拥有11亿人口、56个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严重不平衡的特有国情所决定的。许多年来,更为集中的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各方面人士已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在仅就几个问题谈谈我的认识,希望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滇、藏、缅交汇处,集边疆、民族、高山峡谷为一体,是中国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的主要聚居区域。这里不仅以举世罕见的高山峡谷自然风光闻名于世,有“东方大峡谷”的美称,是滇西北“三江并流”地带(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国家公园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以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吸引了世人的注意,表现出它与滇西北迪庆藏文化、丽江纳西文化、大理白族文化不同的特色。怒江文化的特色表现在:它以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的文化为典型代表;它比较多地保存了当地世居少数民族生活的原始风貌;它还体现了多种宗教成份交汇与共存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9.
阴山以南地区在很早就有猿人和古人类活动、生息和繁衍,而“河套人”是内蒙古地区有名称的最早者。新石器时代有西戎、华夏及东夷族迁入,土著氏部落的成份复杂起来。夏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以在西辽河上游和黄河流域发现的较多。东周以前,内蒙古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是高于其他地区的,社会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相似文献   

20.
论傣族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的区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世林  田蕾 《学术探索》2007,38(5):117-122
文化特征是通过民族性、区域性特点表现出来的,是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有机统一。在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态即文化的生成环境中,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都具有地域性特质,使得民族的社会群体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有因源流和文化特点不同形成的支系差别,也有因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形成的社会形态发展差异,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别。傣族文化是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中产生的,其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区域性差别,促生了傣族文化的地区差异,同时这种区域性也促生了傣族文化的多样性,在其生态文化中尤其如此。研究傣族生态文化的区域性不仅有助于这个学术命题的探讨,对于我们今天关注的生态文化建设也有现实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