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秉承新马克思主义先驱者的思想,在对马克思早期著作的解读中,阐明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了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彰显了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尽管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尚未达到马克思哲学应有的高度,但它贴近了马克思开创的哲学发展的方向,突破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有明显旧唯物主义痕迹的解释模式,为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及其当代意义提供了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2.
在科学发展史上,马克思首次把自然环境与人、人类社会结合起来进行考察,通过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社会经验事实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形成了辩证的、实践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人与自然统一的学说,因而也奠定了马克思生态农业思想的哲学基础。也正是在此意义上,马克思的辩证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以及自然界优先地位的思想体现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和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生态农业观。  相似文献   

3.
关于劳动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的作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已作过系统论述,而他们关于在人与自然之间的技术的社会功能,似乎没作出明确的哲学规定。随着电气革命的到来,技术哲学便在唯物论和唯心论、机械论和自然神秘主义之间没有明确界线的边地上发展起来,以至今天有人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自然生命周期稍微超前了工业革命的第二个长波而来不及在这块边地上划出一条明确界线感到惋惜。  相似文献   

4.
在关于马克思《巴黎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历史定位的不同观点中,"起点论"是中国学者独立研究《手稿》而得出的结论。从《手稿》之文本发展过程及其包含的基本思想来看,马克思在《手稿》中以"现实的人"超越抽象的人性论为科学的思想方法,并确立了"劳动是人的本质"的科学的劳动观,奠定了马克思哲学的基础。进而,马克思在《手稿》中又阐释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自然史与社会史之间的关系,正确地回答了诸多带有根本性的哲学问题,指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以社会劳动的方式通过对自然界的改造而实现人的存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自然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是辩证统一的。《手稿》以崭新的方式建构起马克思哲学的逻辑前提,解决了一系列重大哲学问题,提出了世界历史的伟大思想,是马克思通向唯物史观的思想起点,虽然部分思想带有费尔巴哈的痕迹,但仍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保持了较高程度的同质性,显示出它是成熟时期马克思最重要的哲学观点的萌芽。  相似文献   

5.
当马克思实现了在“实践原则”上确立自然理论的本体论的基石后,马克思便把自己的目光转到了当下的资本主义社会,通过“面向事情本身”,经济学的且也是哲学的追问了现实存在的人与自然的状况,在这里,马克思自然理论的批判维度跃然纸上。同时,这一理论的批判维度也使马克思成为当代哲学主题对话的积极参与者。  相似文献   

6.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发动了一场存在论高度的哲学革命,实现了向着生存论的转向。立足于这一存在论基地,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也作了存在论高度的澄明,从而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扭转了对人与自然作知性科学理解的路向,并开启了达致人与自然本真关系的道路。深刻领会这一思想,非但有利于理解马克思整个存在论革命发生之进路,而且对当下现实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再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的本质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核心是关于人的学说,异化劳动是贯穿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基本概念,马克思运用生产劳动的概念去解释人的本质,把劳动看成是人的本质的基础。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2条线索分析探究了人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从而建立了他关于人的本质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环境哲学是实践的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可持续发展是对实践自由自觉性的科学运用,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环境哲学思想的科学继承,是构建生态文明及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9.
流行的社会历史学派的文艺学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阐释 ,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思想。在自然生态危机空前严重、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空前尖锐的今天 ,在从实践论人类学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进行重新阐释时 ,有必要深入理解马克思的生成本体论中的关于人与自然的全面生成关系的思想 ,在文艺学中重建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学理内容 ,包括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文艺的生态本性、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文艺的重要内容、重视自然美的特殊审美功能和从自然美学习艺术美之道。为此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就必然提升为生态论文艺学。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自然观的基本特征,是马克思哲学视野中"自然"的社会-历史性质。马克思"实践的人化自然观"不仅强调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的,而且提出了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途径,其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在今天仍然能够给我们以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实践启迪。  相似文献   

11.
唐伯元是明代潮州颇有影响的学者,他反对王阳明的“心学”之说,倾向于荀子的性恶论。本文以文献资料中有关他的哲学观点与治政为学观点的言论材料为据,力图阐述其“心”在善“性”与恶“身”之间的哲学思想和“君子正己以先人.亲贤而容众”的政治思想,以及南北互补的诗歌观、道德观。  相似文献   

12.
论毛泽东党风廉政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文化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毛泽东的党风廉政建设思想与马克思、列宁和邓小平相比 ,有自己的突出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 ,既有其自身的哲学依据 ,又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毛泽东高度重视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是其形成的哲学基础 ;中国革命的实践特点——革命者的精神、意志和主观能动性对革命的胜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其形成的历史依据 ;儒家的“内圣外王”和“人性善”思想的影响 ,是其形成的文化根源。深入研究这一问题 ,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 ,理论界对庄子的人生哲学多揭露其消极厌世的一面。近年来 ,有学者开始揭示其积极意义 ,但也仅从他的生死观等方面作哲理分析。本文认为从庄子的思维方向入手 ,在揭示庄子的唯心主义哲学前提的基础上 ,可以挖掘出庄子人生哲学中蕴藏的合理内核。他为后人提供了启迪性的思想资料 ,是今人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坚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价值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4.
天人之学是古代哲学的基础理论,儒、道、阴阳各家对天人关系都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哲理性探讨。《淮南子》则综合了各家思想,以天人合一为纲,强调以人应天,以人合道,因顺自然。在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指出政治也要合于天道,顺应自然,从而构建出一种管理社会生产生活的政治模式。  相似文献   

15.
白居易为准备科举考试而作的<策林>,从中唐的现实需求出发,推崇尚俭务清、与民休息的施政观;在继承与革新的问题上,提出了鉴古观今、损益有时的历史观;其哲学观突破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体现出旨归民生、人强胜天的特质.  相似文献   

16.
宋代文学家苏轼将比喻运用得美轮美奂。苏轼诗歌中以雪泥鸿爪、西湖西子、萧散霜风等典型意象比喻为切入点,运用人比喻人、物比喻物、人比喻物、物比喻人等多种方式,通过明喻、隐喻、借喻、曲喻、博喻等类型变换,赋予诗歌以平淡美、理趣美、禅意美的艺术效果。苏轼以"人所不能比喻者,东坡比喻"的创作风格,不仅丰富了比喻的文学修辞技巧,也使其诗歌有别于"唐诗的艺术特色,开一代宋诗新风"。  相似文献   

17.
近几十年来西方思想界从哲学角度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促使了西方现代意义上的生态与环境伦理思想的发展,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两大流派。本文对其中的各种学说观点做了详细论述和评析,认为在当前现代化建设中,有分析地借鉴西方思想,对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理论学说,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极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根据费尔巴哈文本及列宁《哲学笔记》等相关材料可以认为《宗教本质讲演录》等是费尔巴哈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且1844年以后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又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直到1851年前后才是其思想发展的巅峰。《宗教本质讲演录》最显著的特征有两个:一是自觉地表明了费尔巴哈哲学的早期现代哲学性质;二是含有明确的"历史唯物主义萌芽"(或"胚芽")。  相似文献   

19.
隐逸文化对中国古代环境美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逸文化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在审美理想上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由于魏晋时期人格的解放及自由的获得,归隐、羡隐的士人及士大夫得以发掘、鉴赏环境美,并经由审美超越的途径构建一种至美至乐的环境美境界,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环境美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康拉德继承了西方人文主义的伟大传统,始终关注人的生存,人性的栖居,在作品中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维度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这在他的丛林题材小说中尤其有全面深刻的体现。随着思考的深入,康拉德对人性有不断深入的理解,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悲剧人性观和“积极悲观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