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作为非洲裔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面临着选择叙事形式的问题。女作家要以"边缘叙述"来对抗黑人的被边缘化。这种"边缘叙述"主要指区别于白人主流文学的"黑人性",即在完全不存在黑人性的西方主流的语言和理论中安插一种"黑人本体"。作品《天堂》从遗留的口述形式、碎片记忆式叙述模式、指涉性人物形象,以及超现实主义的叙述风格等几方面表现了黑人文化的特点。莫里森要以边缘叙述来对抗主流话语对弱势民族的文化殖民,以唤起黑人民族被淹没的种族记忆。  相似文献   

2.
寻求和建构黑人群体的文化身份是美国黑人文学的重要议题和历史使命。在其发展历程中,美国黑人文学通过"重返历史"和"流散美学"这两种主要途径,表达了自身群体的政治诉求与情感呼声,建构了黑人群体共同的文化身份,开拓了黑人种族的文化、历史和群体传统,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美国文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王冬梅 《宁夏社会科学》2010,(4):162-164,169
种族、性别和文化寻根是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小说一贯的激进主题。其代表作《紫色》从政治和女性主义的视角深刻展现了了美国和非洲黑人女性所承受的种族和性别压迫以及她们在这两种压迫下对于自我身份的不懈寻求。小说中黑人女性通过对于其文化本源和女性传统的追寻和求索,构建了自我身份和完整的生存,体现了身处美国白人文化主流社会中的艾丽斯.沃克对于其黑人传统的热爱之情和文化寻根意识。  相似文献   

4.
黑人英语是非洲裔美国黑人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是黑人文化差异性的表现,是非洲口头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延续,也是美国黑人文化身份认同的标志。当代美国黑人作家将黑人英语与标准英语结合起来,大大丰富了小说的语言表达形式和叙述内容,使小说表现出明显的“黑人性”特征,也使作品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杨敏 《天府新论》2006,(Z1):222-223
美国的黑人文学是随着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变化而发展起来的,黑人文学中的女性人物也随着黑人文学的发展变得逐渐"丰满"起来.从美国早期黑人女作家"北美黑人文学之母"惠特莉到19世纪中期的布朗、哈泼,再到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吐默、赫斯顿等,以及二战以来的赖顿、鲍得温、艾里森、沃克等,他们在根植于传统美国黑人文化的同时,从不同角度不断地给美国黑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注入了新鲜血液,使黑人女性形象逐渐丰满.  相似文献   

6.
非洲古老的原始图腾和神话仪式为非裔美国女作家莫里森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她巧妙地使用非洲的民谣、神话和音乐等文化仪式,作为一种叙事策略来呈现多彩的黑人文化,消解黑人民族的"缺席"和"失语",疗救黑人的精神创伤,激活长期患有"集体无意识"的黑人民族的集体记忆.莫里森以原始图腾和神话仪式的文本策略和叙事策略来表达那些"言说不出的东西",重新审视和阐释黑人文化的民族特性,建构独立的民族属性和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7.
《所罗门之歌》的作者是美国著名非洲裔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她一直关注美国黑人社会的发展现状,在她的创作中多以黑人为题材。《所罗门之歌》自发表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以主人公“奶娃”祖孙三代的美国生活为素材进行创作。在阅读中能够察觉出作品透露出的悲剧元素,包括“奶娃”的父亲、母亲、两个姐姐,从他们身上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悲剧生活状态。作品具有复杂交融性以及代际发展的特点,在抗争中影响,在顺从中同化,这种悲剧实际上是产生于黑人社会群体内心,受到美国黑人文化的影响,也包含着来自于白人文化的冲击,又在文化冲突中妥协。  相似文献   

8.
托尼·莫里森作为美国黑人文学的杰出代表,在白人文化统治的社会中刻画了很多思想最终觉悟并能够担当黑人文化传统重任的黑人形象,她为重构被奴役而抹杀了的黑人文化身份而摇旗呐喊,使其小说充满了同情、希望和力量。她的小说根植于黑人文化传统,展现了那段不容遗忘的历史。重新建构了美国黑人的文化身份是莫里森本人对美国文学最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在他的小说中,表达了反对种族主义和奴隶制的进步的观点和思想,传统意识和道德观念在种族问题上的反映也在作品中有所体现,而在黑人女性的塑造中,这种种族意识的体现是很明显的。  相似文献   

10.
美国黑人文学由黑人作家创作 ,而且都和黑人的悲惨经历有关 ,所以它不同于其他文学流派。黑人文学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历史。总的来说 ,黑人文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早期的黑人文学 ;19世纪上半期的黑人文学 ;南北战争时期的黑人文学 ;黑人文学文艺复兴 (192 0 s) ;二战后的黑人文学。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历史是黑人民族为自由和权力而斗争的社会史 ,所以黑人文学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著名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长篇书信体小说《紫颜色》,已成为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经典。沃克在《紫颜色》中揭示了黑人女性主义的生存观,即黑人妇女以追求女性自我身份为精神内核,以写信、缝纫、唱鲁斯民歌等创造力活动及黑人妇女内部的姐妹情谊为物质保障,实现性别压迫和种族压迫下的自我解放和生存,并最终促使黑人男性改善自我,迈向自然、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12.
美国黑人小说的嬗变及双重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加媚 《学术论坛》2006,(4):180-183
几百年来,非洲裔族群对种族平等的呼声从未间断。美国黑人作家在各国的历史语境中挣扎摸索,探求一条通向独立自我、独立人格的道路,其间对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或以“求同”作文化融合的尝试,或以“立异”抵抗修正主流文化,使其为负载两种文化的黑人提供生存、发展的空间。虽然他们对美学传统不断进行修正与创新,但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实质不变。黑人文学的嬗变反映了黑人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羽翼渐丰并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3.
黑人传统音乐因素对莫里森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她把代表非洲文化的黑人音乐运用到创作中,将音乐作为一种叙述策略,表达了对黑人种族命运及其文化地位的强烈关注。《所罗门之歌》、《宠儿》中黑人音乐因素起到了布局谋篇、控制故事节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张海燕 《兰州学刊》2012,(9):191-194
《我知道笼中鸟为什么歌唱》在女主人公争取和捍卫女性自我言说、自我命名、性主动地位、与白人同等工作权利的故事中,表现了黑人女性构建自己作为黑人、作为女性的种族身份与性别身份的主题,其中寄予了黑人民族的希望与理想。  相似文献   

15.
随着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进程,"后"学这一崭新的理论流派也应运而生,作为身份与边缘写作批评的先声——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正顺应了这一后学理论思潮,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发人深省的理论与实践开创了美国文学和文化领域的最新思潮和理论前沿.从长远意义来看,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深层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更加深了人们对边缘文学和少数族裔女性主义文学的理解、认识与探究.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是美国黑人艺术真正崛起的标志。本篇文章探讨了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时期黑人文学的四个特点:以下层黑人群众的生活为写作素材;对过去的典型黑人形象提出挑战和否定;黑人方言的使用;解释和传播黑人文化。  相似文献   

17.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在小说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聚焦黑人小女孩,关注黑人复杂的心理和情感,呼唤坚守黑人本民族传统文化,重建黑人种族精神,指出这是黑人在白人社会中立足和崛起之本,在很多方面实现了对以往黑人作家小说创作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美国南部黑人奴隶制的形成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南部黑人奴隶制是在殖民地时期逐渐形成的。以种植烟草为主的切萨皮克地区为例,可以清晰地发现美国南部黑人奴隶制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最后形成种族界限严格、黑人奴隶地位格外低下的动产奴隶制。  相似文献   

19.
习传进 《江汉论坛》2006,(9):124-128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非裔文学批评,作为一种被边缘化的少数族裔话语,也属于一种文化身份批评或文化身份话语。文化身份批评探讨文学与身份认同的关系,分析文学对身份建构的启迪意义。这里的身份包括性别身份和民族身份。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家的民族身份与性别身份观念,与后现代主义及与之相关的后殖民理论有着内在关联性、一致性和矛盾性。这些理论都对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的种族观和性别观进行了批判和反省,对身份的认同与建构进行了深层透视,力图颠覆欧洲中心主义的种族、性别本质论,走向文化身份的建构论。  相似文献   

20.
苏东彦 《理论界》2009,(5):174-175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越来越多元化或多极化的世界,当代世界文化已经不可能再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所以关注文化的冲突与整合成为势所必然.美国黑人小说<看不见的人>就是一部表现不同种族文化冲突与对立的著作.本文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看不见的人>进行了再分析,通过分析黑白两种文化的冲突与对立,以及主人公在这种冲突中找寻自我的过程,并结合艾里森在书中运用的艺术手法,认为作者艾里森揭示了美国种族差异与对立的根源,即一种建立在政治经济不平等基础上的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扭曲与漠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