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从发生学上研究道德,是当代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的重要课题。这种研究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研究道德的种系发生,即借助考古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实证科学揭示道德是怎样伴随人类实践活动而起源、怎样成为社会特殊的调节和控制器的;二是研究  相似文献   

2.
生态伦理学是 2 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一门学科 ,它的产生既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道德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彻底改变了人类道德思维的方式 ,赋予了义务、公正、自由等伦理概念新的涵义 ,把道德从人类领域扩展到了包括自然的整个生态领域。人类未来的生存方式必然是生态式的 ,生态伦理必将成为人们行为的道德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3.
学校道德建设初探张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学校教育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学校生活已成为人们必经的生活阶段和重要的生活领域。因此学校道德也应同家庭、职业、公共生活道德一样成为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现代伦理学研究的重要领...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当代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严重失调,必须创建制度伦理学。制度伦理学研究就是探讨制度和制度化的权力生成与运作的道德机制为社会制度实践提供道德目的、价值导向系统、行动原则和实践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5.
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是生态危机的价值根源。伴随着从人类中心论到生态中心论的伦理变革 ,人类道德共同体和权利主体的范围从人扩展至非人类存在物。这种生态伦理观的转变为当代生态法学提供了伦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伦理中有着丰富的生态伦理元素,但当前中国学界的生态伦理学研究还是笼罩在西方伦理学的话语中.现代西方生态伦理学在结论上具有革命性,但其逻辑进路欲在因西方近代哲学二元论思维而造成主客分离、人与自然对立的情形下填平二者分离与对立的鸿沟,这种作为在理论层面上虽取得巨大进展,但在人们日常的观念、态度与行为,即在践行的层面上步履维艰.因为要把在人类中心主义传统中由人独享的诸如道德地位、利益、价值与权利让渡给自然,使自然与自然物因享有道德地位、利益、价值与权利而获得与人类似的平等地位,从而成为获得人类尊重的理由或依据,这要在人类社会中施行着实不易.因此可以在当代生态伦理学中引入一种中国伦理元素,来探讨生态诚信的可能性与途径.  相似文献   

7.
道德社会学     
道德社会学是一门专门的社会学理论,它研究道德作用的规律性和社会各个不同层次的道德实践。道德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人、集体和其他的社会共同体。认识道德过程和道德现象的辩证唯物主义原則,以具体的历史方法、阶级分析方  相似文献   

8.
伦理与道德的区分、人性能力与人性情感的区分、宗教性道德与社会性道德的区分是李泽厚伦理学的基本要点;三个区分紧密联系着道德社会学的两个核心问题,即道德的社会根源与道德的社会作用或效力;在现实具体的道德行为或道德作用过程中,作为道德心理形式的人性能力与具体的道德规范、善恶观念是无法分开的,外在的道德规范、伦理准则若想真正扎根、"在场"于人们的心灵,得到人们的"敬重",从而有效地"牵引"其道德理性意志,并激起人们那种作为主体间关系的人性情感,从而在社会中运行生效,则必须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相应地调整转型,就此而言,李泽厚关于宗教性道德和社会性道德的阐释,既是对道德的分类,更是在社会学的观察视角下对道德转型的揭示.  相似文献   

9.
环境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它是人类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后用环境代价换来的。当代环境道德的核心,是建立真正平等的、公正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共存共荣。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现阶段,环境道德建设应从环境道德教育、建立绿色消费观念、增强科学精神、合理利用科技力量、加强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生态伦理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伦理学是伦理学研究的新领域,是现代生态科学和社会伦理学的交叉学科,是关于人和自然的道德学说。生态伦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与自然界道德关系的伦理学分支,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的西方工业化国家,主张把道德行为的领域从人与人、人与社会领域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一些杰出的思想家从研究人人际关系出发,也提出了许多极其宝贵的生态伦理思想,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生态伦理道德观。他们所提出的“天人协调”、“天人合一”以及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等思想,对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起到了相当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常识的匮乏意味着社会道德知识的异化.基于知识分子身份异化导致的世俗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冲突,是当代伦理知识异化的主要表现.摩尔"捍卫常识"的伦理知识观及对传统伦理学规范化倾向的批判,表明了伦理学知识合法性的一种知识社会学标准.理性的尊重道德常识这一立场,为知识分子参与社会生活确立了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新伦理学》坚守“社会创造道德”和“社会需要优良道德”的朴实信念,从“人类行为事实如何”出发,提炼出“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的道德目的和终极道德标准,在此基础上,吸收和整合中外伦理史上的思想成果,围绕“人类行为应该如何”,建立起了以伦理行为类型学说为核心的优良道德价值导向系统和道德规范体系,完成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的伦理学的创建,第一次实现了西方伦理思想家花了近四百年时间探索都未能实现的梦想。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和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共同主办的学术研讨会“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状况研究”于12月14日至16日在广西大学举行,来自美国、韩国和圉内各高校、研究机构的60多位伦理学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共同探讨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状况及和谐社会道德建构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总编、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同志,知名学者陈瑛研究员、魏英敏教授、刘启林研究员、吴潜涛教授、唐凯麟教授、焦国成教授、葛晨虹教授等出席了本次盛会。“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状况研究”学术研讨会剪影  相似文献   

14.
当今科学已不是纯客观、纯自然的研究。当它们应用核能、生态、尤其是生物工程的知识时,就会伴随一定的副作用,引起一系列社会伦理问题。特别是试管婴儿,精子银行、优生选择、无性生殖、空间生育、“安乐死”等生物伦理学问题,与人类传统的繁衍后代的道德方式和所谓的“人类尊严”,大相迳庭,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强烈抗议。  相似文献   

15.
科学道德与科学伦理学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科技活动在社会生活中的渗透与普及,科学道德日益成为严肃的社会问题。科学发展迫切要求建立起与科技时代相适应的道德理论。科学道德与科学伦理学的建架由此提到研究日程上来。本文围绕这一问题,深刻阐述了:科学与道德的撞击、科学伦理学的建架、科学发展与伦理学的变革。  相似文献   

16.
德性伦理和规则伦理是西方道德传统中的两种基本理论和实践模式。二者的分歧成为西方伦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论题。这种分歧主要体现在对德性与规则、古代伦理与现代道德以及正当与善的不同理解上。如何整合对这三组范畴的不同理解已经成为当代伦理学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个体的人,其本质属性是一种"关系的存在",只有在"关系的存在"中,一个有理性的人才会意识和思考自己生命存在的真实性及其意义、自我与他者关系的真实性及其意义、自我和他者寄身于其中的人类社会整体与外在于人类同时又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人居条件和物质资料的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关系的真实性及其意义。以"自我"为原点的这种真实的"关系的存在",构设了"道德自我"的社会实存及其型塑的伦理实体生态,进而悬设这一伦理实体生态中的"我"的道德人格的价值生态,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共存、身与心和谐共进,以期走出麦金太尔教授所隐忧的"认识论危机",实现现代人生命体认与安顿、道德认知与建构、人性提升与人格完善的伦理学突破。  相似文献   

18.
德性与规范:道德二维及其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性论伦理学和规范论伦理学对道德作了不同侧面的强调,德性论首先强调人应当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规范论则主要强调一个人应当做什么以及应当怎样做?从道德与人的关系来说,道德本身便内在地蕴含德性之维和规范之维。道德作为德性时指涉的是道德对于人的本体性意义,即道德使人成之为人而区别于动物,并且成就、实现和完善作为人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为主体内在品质;道德作为规范时指涉的是道德规范可以约束人、规范人,从而维护人类社会秩序和人类整体生存,主要体现为具体的社会道德规范。道德之二维是互生互成的一体两面,过分强调其中之一维而忽视另一维都会导致对道德的片面理解。  相似文献   

19.
论道德的本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首先介绍了目前国内伦理学界在道德本质问题上存在的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社会本质论伦理学,一种是主体论伦理学,并且评价了以上两种观点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得与失。其次作者提出自己关于道德本质的新见解。指出实践是分析研究道德本质的唯一正确的出发点,说明道德就其本质而言既是社会关系的调节方式也是人类自身自我实现的方式和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道德最终是要在和谐的社会发展和个人自我实现间确立一种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道德权利问题几乎未被纳入我国政治学、伦理学和法社会学研究的视野,从80年代中期开始,道德权利问题才逐渐受到伦理学界的关注。道德和法律都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它们的共同根据只能是现实的经济关系。道德权利从施行方式上说是为一定的道德体系所认可的、由特殊的道德调控方式所维系的权利,从要求方式上说是索要相应义务的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