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良渚文化是距今5300—4200年间分布在苏南浙北沪西地区的一支发达的新石器文化,然而在夏朝建立之前良渚文化却神秘地从这一地区消失了。在这一地区迄今为止从未发现过相当于夏代和商初的考古遗存,这500年间该地区出现了一个考古学所谓的“缺环”。商代中期以后太湖地区为马桥文化分布区。马桥文化虽然含有若干良渚文化的因素,但其内涵和良渚文化完全不同,因此马桥文化不是良渚文化的直接继承者。马桥文化层是迭压在  相似文献   

2.
良渚文化高台墓地作为一种大型人工营造物,对于探讨良渚文化的聚落分布模式和聚落等级分化具有重要意义。高台墓地共时性的考察是利用高台墓地进行聚落分布研究的前提,而高台墓地的共时性研究则需探明两个方面:即土台堆积或营造的持续时段;作为墓地利用的持续时段。基于这样的认识,将良渚文化高台墓地划分为4个区域,对各墓地的相互年代关系以及土台营造、堆积过程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台墓地资料所反映的良渚文化各个时期的聚落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3.
良渚文化以良渚遗址命名,它是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旧中国时期发现和取得成果的极少数重要遗址之一。良渚文化是一支具有地方鲜明特色的原始文化,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和杭州湾地区。它从1936年首次在浙江省杭县良渚镇发现以来,迄今已经50年过去了。在这漫长岁月中,我国考古工作者对良渚文化做了很多的调查和发掘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又有很多极为重要的新资料陆续不断地发现。良渚文化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在我国原始文化中的重要性而为国内外的学者所关注。值此良渚文化发现50周年之际,谨写此文作为纪念。  相似文献   

4.
良渚文化以良渚遗址命名,它是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旧中国时期发现和取得成果的极少数重要遗址之一。良渚文化是一支具有地方鲜明特色的原始文化,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和杭州湾地区。它从1936年首次在浙江省杭县良渚镇发现以来,迄今已经50年过去了。在这漫长岁月中,我国考古工作者对良渚文化做了很多的调查和发掘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又有很多极为重要的新资料陆续不断地发现。良渚文化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在我国原始文化中的重要性而为国内外的学者所关注。值此良渚文化发现50周年之际,谨写此文作为纪念。  相似文献   

5.
论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我国东南区距今4000多年前的一支以农业为主,多业为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已经跨进奴隶制方国阶段。本文以新发现的考古资料为基础,用人类学方法分析良清文化的社会现象、社会心理。前者包括良渚人的祭祀体系、政治体系;后者分析良渚文化群体的从众心理、奢侈心理、新异心理等特点。这个区域性文化还表明史前期确实存在一个“以玉为兵”的时代。  相似文献   

6.
有关我国江南地区良渚文化如何消失的问题,一直是一个未解的千古之谜。本文结合相关学术研究的新观点,试对此作一探讨。分析认为,江南地区良渚文化的消失原因,应为发生严重的海水倒灌造成淡水资源缺乏,晚期良渚文化人整体迁出“江南地区”所致。这主要表现在,良渚文化晚期“江南地区”具有发生海侵或海水倒灌的气候条件;“江南地区”多数良渚文化晚期遗址的考古未曾发现海侵遗迹;史籍有关于我国在良渚文化晚期时发生海水倒灌的记载;“江南地区”良渚文化晚期遗址的考古资料中有淡水资源缺乏的显示。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第一个朝代是虞代,良渚文化是虞代的考古学文化.良渚文化并未消亡,而是因生存环境的恶化而北迁中原建立了夏朝.中国东南是华夏族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  相似文献   

8.
距今五千年至四千年的良渚文化以其璀璨的玉文化而与北方的红山文化构成南北玉文化之双峰.良渚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寓含着人性的觉醒;有一定数量的玉琮、玉璧和玉钺的发现说明祭祀礼仪和王权专制在当时已经确立;龙和鸟的艺术品的发现说明良渚已经有了龙凤崇拜且以凤凰崇拜为主.整个良渚文化较为完整地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天地至尊精神和礼乐教化精神.如果说红山文化的玉器以巫玉为本质的话,那么,良渚文化的玉器则以礼玉为本质.  相似文献   

9.
考古发掘材料表明,良渚文化中、晚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专业化的劳动技能日益积累,手工业从农业中逐步分离出来,商品交换成为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并可能出现了原始货币。研究表明,原始商业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良渚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0.
良渚文化的兴起缘于数百年的能量蓄积,其间,人口与资源压力推动了稻作种植的强化发展.由于社会复杂化程度较低,以稻作农业为重心的良渚经济所释放出来的能量远远高于社会所消耗的能量,过剩的能量不断蓄积,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能量漉,并在良渚中期迅速释放出来,使良渚文化发展到它的峰值期.随着这股能量漉喷发的结束,良渚社会丧失了抵御灾难的能力,从而在一系列打击下迅速衰落下去.  相似文献   

11.
良渚文化的刻划符号及文字初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列举并研究了良渚文化的主要刻划符号及文字,认为良精文化已发现的主要是图形符号,其句成行排列的符号是文字。分析了学术界将夏话文化的一些图形符号从作文字,用解读甲骨文的方法释读的倾向,而良治文字符号应是与甲骨文无关的古越人的土著文字符号。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沪杭良渚文化遗址的考察和文献资料的考证,对良渚文化有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认识,肯定了蚩尤和良渚文化的内在联系,加深了对中华文明史的实感和了悟。  相似文献   

13.
1982年11月,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在上海市青浦县重固镇福泉山发现一座良渚文化墓葬(编号T4M6),出土了107件随葬玉器。其中有“玉锥形器”四件,器身均为方柱形,一端磨成钝尖,另一端磨细作圆柱形短柄(其中两件短柄上有穿孔),器长分别为6.3厘米、15厘米、17厘米、32.5厘米。良渚文化“玉锥形器”1961年在福泉山遗址也出土一件,器身与这次出土的相似,器长为18厘米(今存上海历史文物陈列馆)。  相似文献   

14.
文章是作者《千古文明开涿鹿——华夏创世之谜》[1]的续篇,主题是对蚩尤在长江下游创建良渚文化的业绩作进一步探讨。通过考古界迄今提供的地下丰厚遗存,对蚩尤在华夏创世中的历史地位提出进一步阐释,力图拂去历史的尘埃。重现其与炎黄等被视为华夏始祖的传说人物同样光辉的远古形象。  相似文献   

15.
“个”形刻划符号广泛见于各地出土的史前新石器时代遗物上,但关于其涵义的释读却是见仁见智。本文从历史文献特别是考古发掘出土的遗迹现象出发,并把颇有代表性的良渚文化作为切入点,认为:“个”形刻划符号是先秦时期特别是史前新石器时代建筑物的象形或会意。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个”形刻划符号所代表的建筑物,还是当时某些重要人物所具有的较高社会地位的表示  相似文献   

16.
根据考古材料,专家们对南京汤山和太湖三山岛等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进行了细致梳理,刻画了远古"长三角"地区人类生存状况以及人类迁徙的大致轨迹。学者们对"长三角"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序列基本形成共识,依次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其它年代较远且影响较大的有苏州草鞋山和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目前学界对"河姆渡文化"与"马家浜文化"关系的表述不一。笔者认为,良渚文化后出现的"南京湖熟文化"和"上海马桥文化"与商周时期作为"长三角"主体文化的吴越文化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但有关这两种文化对后世的影响,见仁见智。  相似文献   

17.
从分子遗传学、考古学、民俗学、地域关系诸角度分析,大汶口文化与良渚文化有相同渊源,均属东部地区同一文化大类,因此,大汶口文化骨牙雕筒应是良渚文化玉琮的前身。其衍生功能繁多,但原初功能相同,主要用于殓罩男性生殖器,以期求祖根不腐、瓜瓞绵延,这是史前生殖崇拜的常态。  相似文献   

18.
“湖熟文化”是3000多年前江南先民创造的史前文化,它不仅继承了“良渚文化”.成为“吴文化的先导”.还开阔了商周文明的视界,成为金陵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从而奠定江宁文化在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明根基。  相似文献   

19.
双墩文化符号和黄河上中游的仰韶文化及马家窑文化符号、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符号、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符号、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符号渊源各不相同,富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双墩符号的结体比以往各地出土所见到的史前刻画符号更为复杂多样,具备了构成文字的某些基本要素及其特征。就双墩符号的性质而言,它应该是一种地域性的具有表意功能的符号系统,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地域性的原始文字。  相似文献   

20.
红山文化是燕山南北长城地带的考古文化,良渚文化是东南沿海环太湖流域的考古文化。二者都是中国史前玉文化中心之一,它们一南一北相对应,在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都处于“先走一步”的前导地位,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