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金刚经》灵验故事为着眼点,着重探讨回鹘文《荀居士抄〈金刚经〉灵验记》的转写和注释。同时,以汉文为蓝本,追溯回鹘文本的底本。根据回鹘文本的文献载体、语言特点、翻译特色,推测回鹘文本的翻译时间为12世纪,作者为僧古萨里。  相似文献   

2.
一、9世纪中回鹘西迁以前西部回鹘居住新疆的历史 “维吾尔”(Uyqhur)一词初为回纥人的自称,其意为“联合”或“协助”①,后来汉人音译为回纥或回鹘。汉文史书中的同音异译较早,《魏书》最早提出了“袁纥”(意为十姓回纥);《隋书》写作“韦纥”、“乌护”或“乌纥”;新、旧《唐书》则写作“回纥”、“回鹘”。唐贞元四年(778年)以后,历经五代及宋、辽、金等朝代,都一直称为“回鹘”;元明两代写法较多,主要有“畏吾”、“畏兀”、“畏兀儿”等。至于民族文字,最早的突厥文碑铭,如8至9世纪中所立的记东突厥汗国的《暾欲谷碑》、《阙特勒碑》、《突厥毗伽可汗碑》和回纥汗国的《英武威远毗伽可汗碑》中,常有“乌护”或“回纥”与“乌护”并举之处。由于地域的不同和方言的差别,天山一带称乌护,阿尔泰山一带称乌纥,漠  相似文献   

3.
回鹘文为我国维吾尔族在公元9~15世纪左右信仰佛教时期使用的一种文字。用这种文字创作、翻译了大量的佛教文献,形成了长达五六百年之久的回鹘佛教文化。回鹘文《金光明经》自发现以来,一直是世界突厥学家们研究的主要对象,其研究丰富了我们对回鹘佛教文化、回鹘语文的知识。本文为对此回鹘文佛经第八品的拉丁字母转写、汉译文和注释。  相似文献   

4.
敦煌文献中保存了不少关于河西回鹘的史料,其中,《张义潮变文》、《张淮深变文》《龙泉神剑歌》、《沙州百姓上回鹘天可汗书》、《曹义金上回鹘众宰相状》,尤为重要,弥补了唐五代期间回鹘史料的不足,是研究河西回鹘不可缺少的史料。罗振玉、王重民、孙楷第、姜亮夫等先学,为整理和研究上述文献作了重要贡献。本文就上述文献中的河西回鹘问题试作探讨,以求见教。  相似文献   

5.
鄂尔浑—叶尼塞碑铭文献是公元6-9世纪期间古代突厥民族使用如尼文记录其可汗、王子、大臣生平事迹的珍贵文献,具有很高的语言学、文学和历史学价值。本文以《暾欲谷碑》《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阙利啜碑》《磨延啜碑》等碑铭文献为基础材料,从中找出48个古突厥语和蒙古语共有词汇,总结其语音、语义和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蒙古考古学家策·道尔吉苏隆撰写的《多罗郭德的墓和碑》,是篇关于一块未经研究的回鹘文碑及图片的文章。这块碑如若不是象《九姓回鹘可汗碑》那样被误认为回鹘文的粟特文,那将是在蒙古草原发现的第一块回鹘文碑铭。关于碑铭的发现,文章作了这样的描述: “墓和碑所在的这地方,是乌布苏省图尔根苏木地面叫哈尔乌苏的  相似文献   

7.
对北京居庸关云台回鹘文《建塔功德记》偈语所见uday一词从语言学和历史学角度进行细致的考证。该词指代的当为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 ,而敦煌吐鲁番出土的回鹘文文献也实证了文殊信仰在回鹘中的流行  相似文献   

8.
维吾尔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维族人民在历史上曾先后使用过古突厥文(亦称鄂尔浑·叶尼赛文)、回鹘文和阿拉伯文字母,并用这些文字保存下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献。这些重要文献,在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化宝库中,是一颗颗绚丽夺目的珍珠。  相似文献   

9.
民族古籍文献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载体,亦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和宝贵财富。伴随着佛教的传播与流布,西域出现了诸多极具文学艺术价值的佛典,回鹘文《弥勒会见记》即为典型代表。 《弥勒会见记》是一部融宗教色彩和文学创作于一体的翻译作品,它不但开启了回鹘民族戏剧文学创作的先河,而且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戏剧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0.
《突厥语大词典》是11世纪突厥民族的"百科全书",它反映了回鹘族当时的史学和文学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另外为了形象地说明突厥诸部落和突厥语言的分布,通过绘制圆形地图描绘了作者所认识的世界,这也是回鹘民族史学中首次出现的现象,表明了回鹘史学意识的萌芽和世界观影响下的史学观的出现。本文通过分析《突厥语大词典》的史学特征,以试探喀喇汗王朝时期的回鹘史学。  相似文献   

11.
回鹘西迁后 ,采用粟特文字母拼写的回鹘文取代了漠北时期使用的古代突厥文 (鄂尔浑文 ) ,并用这种文字翻译了大量的佛经。蒙古乃蛮部与回鹘交界 ,受回鹘文化的影响最大。所以 ,在蒙古诸部中乃蛮最先使用了回鹘文。公元 1 2 0 4年 ,成吉思汗征服乃蛮后 ,开始使用回鹘文字母拼写蒙古语 ,故语言学界称其为“回鹘式蒙古文” ,即沿用至今的蒙古文。《元史·塔塔统阿传》云 :塔塔统阿 ,畏兀 (即回鹘 )人也。性聪慧 ,善言论 ,深通本国文字。乃蛮大扬可汗尊之为傅 ,掌其金印及钱谷。太祖西征 ,乃蛮国亡 ,塔塔统阿怀印逃去 ,俄就擒。帝诘之曰 :“大扬…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回鹘文文献为基础,结合古代突厥语和现代突厥语言研究的成果,提出:回鹘文文献语言的词重音 还保留着古代突厥语(鄂尔浑—叶尼塞碑铭语言)的传统,即重音处于词的第一音节,但重音的位置已经发生了变 化,正处在由词首向词尾转移的变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敦煌古突厥如尼文《占卜书》是一部展现早期突厥—回鹘社会政治、宗教文化的重要文献,其文化特点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占卜书》与契丹、蒙古等后期游牧民族民间文化、民间文学、历史文献作品相比,它们的故事母题和角色具有明显的相似和传承关系。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特有的战争文化之一,写本中反映的战俘迁移习俗成为蒙古英雄史诗中的故事母题,以文学化的形式展现。作为写本当中的形象,《占卜书》中白马的行为与英雄史诗《格斯尔》中的故事母题相似。书中的金翅秃鹰和乌鸦的形象是回鹘萨满教同佛教的混合文化形象,二者均在蒙古民间故事中以同样的文化形象出现。  相似文献   

14.
写本为残卷。根据存有叶码(用回鹘字写在背面的左侧)的残叶来判断,它似为一多达四卷的佛经。在中国的这二叶属第三卷。根据写本的语言特点,我认为该书成书或译成回鹘文在10—11世纪。但根据其字体和正字法特点,此写本则属于较后的13—14世纪。在某些叶的背面左方,用回鹘小字写有abitaki几卷几叶的字样。Abitaki应为汉文"阿弥陀经"的回鹘文拼音。经过与汉文《阿弥陀经》(由著名龟兹人鸠摩罗什于四世纪译成汉文)对照后,证明此书与《阿弥陀经》无关。另外,《阿经》仅有一卷,而此书则有四卷之多。所以它不是《阿经》的译本,而是内容属于阿弥陀佛崇拜的另一著作。Abitaki一名此处仅用做书名代号。1983年我访问敦煌时,曾在敦煌艺术研究所看到一小片回鹘文残片,左方除用回鹘文写有小字abitaki外,旁边尚用红墨写有五个汉字"大白莲社经"。所以我认为此书应为《大白莲社经》的回鹘文译本。  相似文献   

15.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中外文明相互交融的见证,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碑文中的叙利亚文Shiangtsua应为沙州;Khumdan为长安;大德及烈不是Gabril。  相似文献   

16.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依据和基础。对于维吾尔历史的研究,汉文及外文史料固然十分重要,但用维吾尔人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书写的突厥文、回鹘文及阿拉伯文史料则尤为引人注目。由于大批外国探险队于本世纪初到中国西北区“考察”,大批珍贵文献、文物也随之流入国外。勒寇克、斯坦因、伯希和等人曾在敦煌和新疆获得大量回鹘文文献,有些已刊布问世,有些至今仍沉睡于国外的一些博物馆中。早年伯希和等人从敦煌所获现藏法国的三十多种回鹘文文献,现由著名法国突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礼>古记"之说,指出这种<礼>类战国古文记文,是一种长期为人所忽略的古代学术文体.近年出土的战国楚简中,见有多种此类"<礼>古记"的作品,与传为子思之学的儒家传统有关.研究出土文献中的"<礼>古记"类作品,不仅使我们得以考察传为子思学派作品的早期面貌,而且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学术文献的文献形式与文体.  相似文献   

18.
回鹘文《金光明经》是一部译自汉文的佛经,在译文中大量地使用了汉语借词。文章将以Ceval Kaya整理刊布的土耳其文版《回鹘文〈金光明经〉》为底本,运用译音对勘法,穷尽回鹘文《金光明经》中的汉语借词,通过汉语借词与回鹘文译音的对比,归纳汉语一回鹘语的对音规律。该研究不仅可以帮助建立回鹘语和汉语的语音对应关系,探讨回鹘语从汉语借词的途径和规律,而且也可以提供汉字音值的音韵学直接材料。  相似文献   

19.
回鹘是我国北方地区具有悠久历史和昌盛文明的古代民族之一,以善于兼容外来文明而著称于世。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古代史籍对其文化记载甚少,幸赖敦煌、吐鲁番古代回鹘文写本的发现,才为古代回鹘文化的系统研究提供了可能。杨富学博士近期出版的《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一书,就是利用这些古代稀世文献全面研究回鹘文化的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  相似文献   

20.
嚈哒人为大月氏人的后裔,语言属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支,最初居住在鄂尔多斯一带,战国末年主部徒居河西走廊。公元前2世纪上半叶西徙至伊犁河流域。后徙居阿姆河以北地区并向阿姆河以南发展。自5世纪后半叶开始为中亚霸主,其一支东进塔里木盆地,为当地的统治族群。自6世纪上半叶开始,沦为前突厥汗国的附庸。塞北嚈哒至晚自6世纪上半叶便开始了突厥化的进程,自8世纪末开始成为回鹘汗国的统治族群。维吾尔、裕固、乌孜别克等诸多现代民族中都融有嚈哒人的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