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西北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对促进区域社会进步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田野实证等方法 ,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进行了现状调查。结果表明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在其区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过程中 ,却因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 ,对增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政治统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是民族复兴的最终表征。研究旨在弘扬西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民族文化积极的影响 ,体现西部大开发兴边康体富民行动中民族体育人文精神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西北民族地区文化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使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不再可能闭关自守,自然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的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亦不例外。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一个经济增长与文化传承相结合的综合发展体系,因此,保护和改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优势,是推动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健康、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试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否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实现有效政治整合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家一体化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民族问题是现今及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影响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整合的主要因素。根据实际状况,构建一套完善的政治整合机制体系,是促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整合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4.
传统政治文化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中,既有其积极作用,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对此,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政治文化转型中,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先进政治文化的领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同时必须加速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经济转型,重视培育农牧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教育。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对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缓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造成一定的制约;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少数民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诗歌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身份、语言、题材则是界定少数民族诗歌本体属性的三项基本要素。20世纪5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诗歌本体属性的确立经历了学界复杂的论争与阐释过程。在民族身份、语言、题材的限定之下,无论是少数民族人民集体或个人创作的口头诗歌,还是书面诗歌,它们都具有明显的民族和地方文化共同体的书写和阐释特征。近代以来"民族"被赋予了政治共同体的内涵与意义,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也在原来传统的血缘、地缘及精神共同体价值的基础上,产生了具有近代政治共同体特征的中华文化共同体、"民族-国家"共同体及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等价值,并生成了少数民族诗歌凝聚、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统一的政治文化体系,即人们的政治信仰、政治感情、政治价值取向以及政治思想、政治观念、政治理论等。尽管我国各个少数民族作为相对独立和稳定的人群共同体,也形成和保持了自己相对独立的政治感情、政治思想、政治观念和政治取向,但它同整个政治文化体系是一种既相一致又有差异的关系。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如实反映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报道他们参与国家各项政治事务的态度、政治信仰、政治感情、价值取向,满足少数民族对国家政治事务的知情权,是新闻工作者搞好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新闻报道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从实践意义上讲,中华各民族共有资源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保障。文章基于京津冀地区调研资料,从各民族政治心理、经济社会条件、民族文化建设方面考察该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基础。结果发现,制度、政策、法律性资源比较充分,少数民族扶持性政策资源惠及范围有待延展;各民族企业生产要素资源分布不均衡,区域民族间市场资源分割较为明显;少数民族民生资源享有相对较少,各民族非正式支持资源拥有有所差异;少数民族创新性文化资源尚需发展,各民族共有文化资源建设有待加强。针对京津冀地区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建议,力图为促进新时代民族关系和谐共享发展和稳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河湟"地区是中国西北多元民族文化共生的典型区域。"以水为据"梳理该地区少数民族聚落的分布特征,为该地区民族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河湟地区多元文化反映了西北民族文化分布格局,少数民族人口的时空变迁,少数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间的调试关系等,对于研究民族文化地理空间具有重要价值。河湟地区是整个西北民族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个汉藏边界民族文化研究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具有共同历史文化的民族实体在近代基本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民族成为“国家民族”,由历史文化共同体发展为政治共同体。新中国的民族国家建设,政治上以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和民族区域自治为主要方式,经济上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主要手段,文化上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传承保护各民族优秀文化为基本路径,既建设“全民一体”的中华民族,也建设内部文化结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这种路径与西方国家近现代民族国家建设路径有所不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注重把握“统”与“分”、“同”与“异”、“多元”与“一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使得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在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政治意识形态上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必须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治价值观、平等民族观、政治参与、大众传媒、法制建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政治社会化手段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力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抵制"民族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侵蚀,把握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心。针对民族地方特色文化的关注和仪式感不够、优秀民族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和践行度不高及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缺乏系统的认知等现实困境,从地域和历史因素、文化认知、学校教育引导等方面分析其原因,能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得出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相应路径。  相似文献   

13.
西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分析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边缘性文化群落的特征入手, 论述了该地区文化力的孱弱及其对民族经济的壁垒性制约。为进一步说明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化途径决定其未来的民族命运, 文章从宗教现代化、文化多元性及保护优秀民族文化等三个角度, 阐述了这场文化转型的深刻矛盾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土家族土司文学所反映的土司时期武陵山土家族地区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土司时期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所蕴含的国家意识、中华文化认同、家国情怀和开放包容精神等思想文化内涵,为解读武陵山土家族地区世代和谐的民族关系提供了历史依据,也是土家族和中华各民族共同开疆拓土、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创造文化、共同培育精神的有力例证。土家族土司文学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土家族土司文学的时代价值,反映了土司时期土家族地区乃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融入中华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和演进逻辑,是土家族文化研究的新发现,有助于推动各民族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西北回汉农民为例,分析民族地区农民的政治认知和政治参与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廖杨博士的著作《中国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宗法文化研究》,2005年8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本书是廖杨同志于1999—2002年在兰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所完成的同名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不断修改补充完成的。全书36万字,分绪论、宗法文化的起源与实质、夏商周的宗法文化及其向西北民族地区的传布、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宗法文化起源的主要特征、民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及军事组织“三位一体”的宗法统治、西北民族地区土司土官制度下的宗法表现形态、西北少数民族人生礼俗中的宗法文化形态和结论等部分组成。从本书的内容看,侧重在分类概…  相似文献   

17.
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使河湟地区成为我国西北回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回族先民自唐宋时期进入河湟地区至元、明形成民族共同体,直至今日发展成为当地人数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民族特征十分显著。之所以如此,显然与河湟回族所处的历史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人的现实的意识,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民族语言是民族存在的象征,是构成民族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它表达、显现与传承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语言是民族共同体形成、聚合的基础,因而增进民族语言认同是建构民族共同体的重要途径。民族地区要坚持语言平等政策,全面、科学地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育和使用,以达到少数民族语言认同与国家通用语言认同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根基,也是中华民族成员联系的精神纽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各民族共同奋斗的历史观、“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的文化观和厚德载物的价值观,这些优秀的文化资源同样是中华文化宝库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在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校本课程、特色课及选修课和“课程思政”的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资源有助于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提升多数民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认知和体验,促进少数民族和多数民族双向认同,在此基础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0.
国家认同是一个历史持续变迁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历史文化认知系统的形成、制度构建、正当性的阐释是国家统一的历史基础。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政治共同体的构建、法律共同体的实施,是国家成长的三个重要维度。"中华民族"是两岸的共同母体,两岸要逐步在一个有共同利益和责任的政治共同体的框架下谋求共同的政治行为。而且,中国的百年奋斗将帝制转变为现代民族国家,决定了现代中国必定是一个法律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基本特征是关于中国与中国人的身份建构、政治结构安排、民族和文化宗教认同等一系列法权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