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建路径与体系架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实践哲学不同于“解释世界”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与经院哲学,它是以“改变世界”为己任的“实践形态”的哲学体系。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建路径是:由经济学转升到哲学。即:由经济学范畴“劳动”上升为哲学概念“对象性”和“实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全面界定了他的实践哲学各范畴,尤其是“主体”、“客体”概念的本质含义,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从而形成了实践唯物论、实践认识论、实践价值论、实践主客体辩证法、实践唯物史观合一的实践哲学体系,标志着马克思实践哲学创建的完成。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建在哲学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把握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建路径及其整个体系架构,对于我们今天,返本开新、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化哲学作为现代西方主流哲学精神之中的一种基本理智运思方式,它体现了人作为具体历史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实现了哲学向人的生活世界的回归,它是哲学摆脱西方近代理性形而上学的困境、实现自我拯救与超越的有效途径。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内涵在于:实践是人的本质与存在方式,是对人自身和人与世界关系的再创造。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理论定位,使得马克思哲学具有强烈的文化哲学底蕴。  相似文献   

3.
徐长福 《学术研究》2003,9(11):47-54
本文以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为参照,对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作了新的解读。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实践哲学的创立者,他把人类知识和活动三分为理论、实践和创制。其中,理论主要指求知自然的普遍原理的思想活动,实践主要指追求伦理德性和政治公正的行动,创制主要指生产生活资料的劳动。理论和实践都以自身为目的,是自由人从事的活动,创制则以其产品为目的而以自身为手段,主要是奴隶从事的活动。马克思把亚里士多德的劳动和实践结合起来,一方面把劳动的生产性看作包括实践在内的人的全部生命活动的本性,从而把人类历史看作人类自我产生的过程,另一方面把实践的目的性看作劳动的本质,把劳动从充当手段到充当目的的变化看作历史运动的价值指向,从而为劳动和劳动者的解放,为人类的普遍自由提供了本体论基础。此外,马克思还从实践出发将科学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所以,马克思的实践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不是一种断裂式的革命,而是对亚里士多德所开创的西方实践哲学传统的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2007,(1)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建路径李世忠撰文《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建路径与体系架构》指出,马克思实践哲学不同于“解释世界”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与经院哲学,它是以“改变世界”为己任的“实践形态”的哲学体系,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建路径是:由经济学转升到哲学。即:由经济学范畴“劳动”上升为哲学概念“对象性”和“实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全面界定了他的实践哲学各范畴,尤其是“主体”、“客体”概念的本质含义,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从而形成了实践唯物论、实践认识论、实践主客体辩…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哲学在本质上是现代哲学,而现代哲学则是一种生活世界观和生成性思维。回归生活世界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与现代西方的某些哲学家注重日常生活或精神生活不同,马克思所理解的生活世界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统一。马克思哲学核心价值观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其价值原则可概括为:解放人、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塑造人。深入挖掘马克思开辟的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哲学道路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哲学承载着人类对于自由的价值追求,是人类自我观照的理论表征,因而也是哲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理论内容。然而,主体性哲学在现当代却遭到了普遍的拒斥,究其原因,在于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形而上学化及其引发的自我否定。只有与形而上学绝缘,主体性哲学才能重获生机。马克思通过形而上学批判,开创现代实践哲学,从而为主体性哲学在现当代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域。实践哲学视域下马克思的价值主体性思想承担了主体性哲学在现当代发展的重任,堪称主体性哲学在现当代的合理形态。  相似文献   

7.
西方历史哲学发展逻辑的深层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刘 《学术研究》2007,4(5):25-30
西方历史哲学的演进与资本所开创的“世界历史”的发展密切相关。为了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性,传统西方历史哲学沿着“超历史”的思维路向发展,忽略了自身的历史界限。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虽然注意到了历史的主体性以及历史认识的主观性与相对性特征,但由于不了解历史以及历史认识的实践本质,也未能真正明确自身的历史界限。只有从“人的实践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来理解和说明历史,并将其理论视域锁定于“资本批判”的马克思历史哲学,才真正在哲学史上实现了明确历史界限的历史哲学变革。  相似文献   

8.
关于马克思学说的双重解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衣俊卿 《学术研究》2001,(12):76-79
本文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是关于人的存在活动和本质的深刻阐释,是人的存在的本质性文化精神的自觉澄明.马克思哲学需要不断同现代理论与实践展开对话与碰撞,从而不断引发重大的理论与实践争论,催生新的理论流派和新的实践模式.从这种意义上讲,对马克思哲学的不断阅读和重新阐释,是马克思学说的一种重要发展途径.作者认为,在基本的理论形态上,马克思哲学表现为关于人的存在的实践哲学,而具体的表现形态上,它表现为人的实践的超越本性和批判精神的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是超越了西方历史上的以实体性哲学和主体性哲学为主的一种具有当代意义和价值的现代哲学.在对具有现代哲学特征的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属性的具体理解上,哲学界出现了"现代实践哲学"和"人学"两种各自表述的理论思路.从马克思"价值论哲学"的高度来看,两者分歧是表面的,二者在实质上是内在一致的.较之用"现代实践哲学"和"人学"来指认马克思哲学,用"价值论哲学"指认马克思哲学可能更有说服力,至少可以提供一种新的理解维度.  相似文献   

10.
高扬人的精神能动本质的主体性原则是西方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批判地继承了西方传统哲学这份重要遗产,在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上重建了科学的主体性原则,从而在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实现了重大的变革。当代西方许多哲学家责难马克思主义哲学忽视主体性,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贬为机械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曲解。今天,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原则,对于我们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及其存在论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处于核心和基础地位。不同于亚里士多德最初使用实践概念指人的政治生活,马克思把物质生产活动纳入实践范畴,并创造性地使之处于某种基础地位。马克思的实践概念蕴含感性、对象性、活动性三个密不可分的维度。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必须克服认识论意义上的单一解读,从存在论的意义上把握:实践是人化世界的根据和基础;是人类社会的前提、本质和动力,是人的本真存在的现实表现和确证。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特质就在于它特有的历史的观念或历史的原则.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关键在于,不应该用西方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解释原则去诠释和重构马克思哲学,也不应该用西方现代哲学某些哲学派别的解释原则去诠释和改造马克思哲学.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是生活(实践)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与此相适应,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不是“物质(自然)决定意识”的旧唯物主义,而是生活(实践)决定意识的新唯物主义,即历史的唯物主义.这种新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的存在论”——“历史生存论”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学科的实践哲学是亚里士多德建立的。亚里士多德把人类活动和知识分为理论、实践与制作。近代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将传统分类简化为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并为康德所沿用。近代英、法的知识分类系统中也有类似实践哲学的领域。由于马克思力主“改变世界”,他的哲学就被许多人称为“实践哲学”,以区别于先前那些在马克思看来仅仅“解释世界”的哲学。当代加达默尔把自己的解释学也称为“实践哲学”。这些都属于学派意义的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14.
过程哲学作为一种有机论的形而上学,为人类理解、体验对象世界提供了一种思辨的、开放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全新宇宙观,在本质上具有鲜明的反叛现代性观念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倾向;过程哲学主张一种肌体论价值哲学观念,主张用机体和价值的概念补充我们对自然的理解,进而认为价值是心灵与自然的共通点;就时代性特质而言,过程哲学所发现并秉持的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后现代文化视野中的新的生态文明价值观,体现了新世纪人类生存合理性理念预设及追求中的生态觉悟和生态境界的升华,是人类对自身角色内涵失范和角色指向紊乱的理性审视与自觉.  相似文献   

15.
西方理性主义对马克思实践理性产生重要影响.亚里士多德确立了古希腊的本体论理性观,他从个人与城邦的关系维度,强调个人实践中理论理性的重要性.康德则把理性区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提出要从形而上学的角度给人的实践行为提供一套道德法则,延续了古希腊以来以实践为范畴探讨人的道德问题的西方哲学传统.马克思发现由人的物质生产及其矛盾运动规定的历史的理性,批判了理性的道德功能,在社会历史哲学的框架下对西方哲学传统中的实践理性进行革命性的转换,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性概念.  相似文献   

16.
笛卡尔以降近现代西方哲学的主流,始终是理性主义—形而上学—人道主义三位一体的主体性哲学模式。马克思与海德格尔都在不同程度上反对理性主义的主体性哲学,要求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处于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历史性存在。正是从历史性视域出发对人的本质的创造性重释,使得他们在黑格尔之后的现代哲学革命中肩负起了重构与颠覆的历史重任。然而,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历史性视域,开辟了两条不同的理论路向,并由此引发了现代主体性哲学的两种迥异的命运。马克思在批判理性主义主体性哲学的形而上学内涵的同时,又在新的基点上重建了历史性的实践主体性哲学,而海德格尔则试图从根本上拆毁和颠覆理性主义主体性哲学,力求建构非理性主义的历史性生存论哲学。这两种极为重要的哲学形态,为20世纪欧陆哲学的发展奠定了根本性的思想地基。  相似文献   

17.
“实践”与哲学主题的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范畴“实践” ,必须结合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才能理解。而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关键并不在于思维范式的转换或哲学视野的转移 ,而在于哲学主题的转换 ,即它实现了哲学主题由“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转换。因此 ,必须从哲学主题转换的角度理解马克思哲学及其核心范畴的“实践”。  相似文献   

18.
当代实践美学的审美关系概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以人的感性实践克服认识论哲学的主客体二元对立,梅洛-庞蒂等现象学哲学家同样致力干解决这一问题,不同的是他们主张以身体的主体性取代意识主体性,从而克服认识论哲学关于感性与理性、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成见,揭示出人与世界的本源性关系,并将艺术活动视为领悟这种关系的重要方式.身体主体性思想对于完善实践美学的审美关系理论,探究艺术的审美本质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谢军 《天府新论》2004,(1):11-14
价值问题本质上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中的问题,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石的唯物主义给了我们重建价值哲学以重要启示。要求我们在实践基础上重新理解人及其世界,并进而在重新理解人及其世界的基础上重构价值哲学。我国当前价值哲学的研究现状要求我们自觉地将价值哲学奠基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上。  相似文献   

20.
经济哲学是经济学与哲学的交叉学科,实践哲学与经济哲学具有本质联系,马克思第一次使经济学有了哲学的含义,使经济哲学深入到哲学的基础中.经济哲学对人的本质的一个特殊方面作出独特的探讨,统一了规范性与描述性,超出了政治经济学的范畴.经济学本身的发展代表了哲学向实践、文化和生活世界的转型.经济哲学的产生也来自于现实问题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