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契诃夫小说不同时期的幽默与讽刺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娜 《肇庆学院学报》2009,30(3):34-36,72
幽默与讽刺是贯穿契诃夫小说创作始终的艺术风格,在契诃夫一生三个创作时期,幽默与讽刺艺术完美交融。使作品呈现出不同的创作特色。选取契诃夫在不同创作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品对其创作的幽默与讽刺艺术进行分析论述,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契诃夫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2.
松花湖浪木是集天然和人工干一身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其形成与吉林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密切相关。“七分天然,三分雕琢”是浪木艺术的创作原则。造型手法的意象性,创作思想的天然性,使松花湖浪木形成粗犷豪放,自然天成,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艺术风格。浪木艺术的特点,决定了其独特的审美取向。对松花湖浪木艺术的深入研究,有利于促进这一独特艺术的发展,对美术教学和艺术刨作也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汉代画像石是我国两汉时期尤其是东汉时期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虽然是一种民间工匠的集体艺术创造,但她同样折射出汉代的时代精神。铺陈美则是汉代艺术共同的美学风格,也是汉代画像石,包括陕北汉代画像石突出审美特色。以铺陈美的艺术风格,汉代画像石反映了汉代人共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深刻地表现了汉代艺术整体的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4.
艺术形态学应该由艺术形体学和艺术神态学两个分支组成.艺术形体学着重剖析艺术世界的内部结构,包括艺术的类型、品种、种类、体裁诸层次;艺术神态学着重描述艺术世界的审美风貌,实即艺术风格学.艺术品种和体裁通常按正-反-合的潜在逻辑滋生,艺术风格则存在从壮美到优美再经弱美而转向喜剧的发展周期,因此艺术形态的嬗变表现为双曲线.揭示双曲线之间的函数关系是学术前沿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5.
水墨画线性艺术,所表现出来的形象语言结构,是已经体现在作品中的艺术思想。“青花”艺术同样是以线构为基础的绘画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审美情愫,显露传统历史“青花”陶瓷的风采与中国水墨画线性艺术构成绘画的灵魂。《王安石》、《汤显祖》水墨人物画用“青花”陶瓷制作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6.
徽州民居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建筑发轫较早,至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阶段,此时的徽州建筑已经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征的建筑艺术风格,是长江流域重要的建筑流派之一。徽州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民居与村落遗存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徽州民居的形成有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原因、经济条件、民居理念及审美特征。有着悠久历史的徽派文化,体现在徽州民居建筑艺术特征中,它不仅具有基于封建儒家伦理纲常的成人伦、助教化的审美功效,同时也具有道家的玄素相间的整体形态,它以自然为基础,以对立统一与线性造型的形式为审美法则,使徽州成为一处别开生面的中国传统文化集散地。  相似文献   

7.
女性形象一直是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和表现客体。任何民族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特有的审美取向,这种取向是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而女性形象正是这种审美取向的载体。作为图像存在的女性形象,直观地再现了某一时代的女性生存方式,并隐含着当时男性对待女性的态度与评判取向。中西方画家虽然分属于两种不同的文明体系,其绘画创作手法也不尽相同,但他们对女性形象的描绘却有着某种惊人的相似之处。男性画家笔下的这些女性形象,无论美丑、丰腴、娇弱,都是男性审美标准的体现,展示了艺术家对女性的感受,表达了男性自我对人类另一半的艺术审视和沉思。  相似文献   

8.
中国陶瓷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装饰和器物紧密联系,形成了独特的陶瓷文化风格.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装饰艺术反映了各时代人们的审美精神和情感体现.通过对历代重要历史时期及现代的陶瓷装饰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创作者的情感内涵以及精神需求的分析,旨在指出一件好的陶瓷器装饰作品感动人甚至是得以流传万代的原因并不单纯是其形体、色彩、线条、技法的精美绝伦,而是它们组成的关系网透露出来同时也是创作者倾心寄于的某种强烈而真实的情感.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萧红都是三十年代乡土抒情小说的优秀作家,他们的创作分别代表了"乡土小说"的两种不同类型,在文化视觉、艺术构建、审美追求等方面都有不同的意趣,可说是代表了两种个性化十足的艺术风格,从中也可看出不同性别的作家差异.  相似文献   

10.
作为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歙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这里通过对歙砚不同历史时期艺术风格的比较分析,多角度地揭示了歙砚发展的历史沿革,以及从古到今歙砚的砚雕艺术和精微妙旨之处,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探讨了歙砚艺术鉴赏价值及其尺度。  相似文献   

11.
从对早期中国墓室壁画和石窟壁画的源起、特点及其艺术风格的考量中可以了解到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两汉厚葬风气的盛行造就了墓室壁画的发达,而三国两晋时代社会的衰微却间接造就了佛教石窟壁画的兴盛。两者一为纯然中国式的艺术风格,一为来自异域的艺术样式。它们虽然在精神追求和艺术风格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却在后世中国的艺术发展中交相影响着中国传统美术的精神风貌和艺术技巧,也间接成为了中国传统绘画两大风格流派的前身。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多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时期,其间正当两晋南朝玄风弥漫之际,十六国北朝却儒风雄劲。从十六国中后期开始,前秦苻坚、后秦姚兴等胡族统治者大力吸取汉、魏、晋以降汉族统治者的治国之道,颇具以“崇儒兴学”为中心的汉文化特征,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前秦、后秦政治、经济、文化诸项事业的发展,而且有力地推进了整个十六国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比较探究苻坚与姚兴的汉文化特征,不仅有助于从文化层面进一步了解十六国中后期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规律,而且对当前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均具有较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三国时期的论说文文论以谋求论说文独立的文学地位为指 向 。批评家们不但树立了“理”的旗帜来对抗“经”的禁锢,而且意识到了文采的价值和作家 独特的修养。晋代论说文文论较前一时期有了长足的进步。批评家数量增多,研究方法得到 改进,人们或从“辞”、“理”兼顾的角度,或从形式技巧的角度,肯定了许多风格各异的 作品。同时,汉代以来的旧观念在上述两个时期与新的见解还有所交织。  相似文献   

14.
唐代咏三国诗是中国咏史诗中的奇葩 ,也是三国题材演化史上的一环 ,其中寓含着丰厚的文化意蕴 ,从中可透视有唐一代士人群体的时代文化心态。士人们以三国英雄为楷模 ,将其人生理想寄寓其中 ,强烈地表达出他们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对君臣遇合的企盼 ,对时势命运的叹惋等深层心理。唐代咏三国诗中所蕴涵的君臣观、贤才观、英雄观、历史观、人生价值观等文化观念 ,对后代士人的心态及三国题材的创作 ,有着不容忽视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来,学者们对先秦至五代民族政策研究主要分为整体研究和阶段性研究两部分.整体研究内容包括民族关系理论及民族政策特点等.阶段性研究:先秦时期研究,包括夏朝、西周、战国等时期的民族政策;秦汉时期研究,包括整体研究和对于和亲、羁縻等具体政策的研究,以及对于匈奴、羌、西南夷等具体民族的政策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研究,包括对三国时期蜀、吴,十六国,东晋南朝等时期的民族政策;隋唐五代时期研究,主要集中于唐代,包括整体研究和具体政策、具体民族研究.  相似文献   

16.
李晓风 《南都学坛》2007,27(2):79-81
从《三国志》、《晋书》、《世说新语》等典籍中,可以发现陆机入洛之后,面对的是大多数北方士人的冷淡、歧视,只有张华、潘尼、冯文罴几个北方士人与之关系密切,他们之间的赠答诗和交游的情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陆机与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正是陆机能在西晋社会站稳脚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三国两晋时期,皇室婚姻的身份门第不断加强。这种变化,使外戚对政治的影响逐步加大。三国时,外戚在政治上无多大作为;西晋时期,外戚利用政治婚姻,操纵中官,攫取政治权力;东晋外戚大多都程度不等地参与了政权甚至辅政,对当时的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山水画和山水诗同时起源于魏晋,而在唐朝达到鼎盛。魏晋时期的山水诗与山水画,在审美上也应该有互通之处。那么,两者就不仅仅是单纯独立的,而应该在艺术上有所联系。本文就此展开论述,以期引起同行学者关注。  相似文献   

19.
发端于魏晋的九品中正制由于其对巩固统治的作用而被十六国时期的一些统治者沿袭,并在北魏时期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中央和地方两个中正系统分张运作的新变化。其后的北朝各政权虽然在中正选任、执掌和作为方面出现了新的特点,但大体上仍沿袭北魏之制。九品中正制与流内流外制度、门阀制度等相互作用和影响,在北朝的选举制度中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0.
在晚清多元化的诗坛格局中,“宋诗派”以独特的审美宗尚而独标笤颖。道成诸公以“开元、天宝、元和、元祜诸大家为职志”,“同光体”诗人宗“三元”、主“三关”,打破分唐界宋的畛域,力求会通唐宋。“宋诗派”从宋诗接受范型、美学视角、终极目标以及宋诗学史体系的建立等四个雏面,建构了宋诗接受完整的学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