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卷首语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6(1):i001-i001
伊朗历史上曾奉祆教为国教,具有悠久的祆教文化传统,但最终为阿拉伯人所征服,伊斯兰教实现了在伊朗的地方化和民族化。本期国际政治研究专栏《伊斯兰教在伊朗的地方化和民族化》对这一历史现象作了较为全面翔实的论述。文章认为伊斯兰教在伊朗的地方化和民族化,是信奉伊斯兰教、以传播伊斯兰教为己任的阿拉伯民族,和伊朗信奉祆教的波斯民族,  相似文献   

2.
伊斯兰教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有10个民族信奉了伊斯兰教,形成了以维吾尔族为主的新疆穆斯林和以回族为主的内地穆斯林两大文化群体,伊斯兰教在新疆和内地呈现出了各自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3.
先知穆罕默德历经23年,在公元7世纪将伊斯兰教传播于整个阿拉伯半岛。伊斯兰教的成功传播,使得分散的阿拉伯人进入强大的黄金时代。随之,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和《圣训》的教义、教理之中的伦理规范着穆斯林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伊斯兰教的世界性使其迅速传播,穆斯林遍布世界各地。伊斯兰教主张女性在起源、信仰、婚姻、教育、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伊斯兰教伦理对于穆斯林女性道德修养的提升和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和商人们的经商活动 ,伊斯兰教在将近两个世纪中逐渐由阿拉伯民族的宗教发展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世界性宗教 ,伊斯兰文化的种子也逐渐由著名的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中国的广大地区和一些民族之中 ,并在不断吸收当地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过程中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文化 ,成为被传入地区和民族的一种宗教信仰、文化体系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教自兴起以来,由阿拉伯人信仰的民族宗教逐渐演变为多民族信仰的世界性宗教。伴随着“圣战”、经商、移民等多种方式,伊斯兰教逐渐由阿拉伯半岛向异域传播,扩展到世界各个地区。在伊斯兰教未传入之前,中亚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区域。研究伊斯兰教在中亚传入的过程、方式、特点并最终形成主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教对穆斯林民族有着不容置疑的影响。研究穆斯林民族教育离不开对伊斯兰教的认识和理解。伊斯兰教不但十分重视教育,而且有着全面的教育观。发展穆斯林民族教育与伊斯兰教律的要求是相一致的,但要注意民族性、宗教性与现代性的有机结合。同时,穆斯林民族教育也必须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要将穆斯林民族教育建立在穆斯林民族经济、社会、文化、宗教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7.
什叶派在伊朗被确立为国教 ,是伊朗伊斯兰教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它是波斯民族及波斯文明同阿拉伯民族及伊斯兰教相互作用的产物。文章从什叶派被确立为国教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措施、作用和影响等方面 ,深入剖析了这一历史进程 ,以期对人们理解伊朗民族与宗教的关系、伊朗政教关系等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郭永胜 《南都学坛》2006,26(4):39-41
阿拉伯人的早期教育主要在库塔布和清真寺进行,其主要特征表现为:阿拉伯传统教育理论的形成与伊斯兰教宗教思想的发展息息相关;教学与学习神圣化以及办学自由化、民间化;有一些比较先进的教育观念等。伊斯兰教为阿拉伯人的早期教育和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奠定了阿拉伯人早期教育的基础;伊斯兰教同异教派之间的论战,有助于促进阿拉伯人早期教育的发展;阿拉伯人早期教育的机构设置,教育内容和教育体制等也深受伊斯兰教宗教思想的影响。伊斯兰教把初创时期的阿拉伯教育和宗教传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为阿拉伯人的早期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伊斯兰教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教的"本土化"是它由民族宗教向世界宗教转化过程中,为了适应新传播地域的社会状况,作出不同程度的调节和调适.驱动伊斯兰教向超民族宗教转化的源泉与活力来自于其固有的自我调节机制以及兼容并蓄的因子.伊斯兰教在哈萨克族中传播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哈萨克族化"的历史.伊斯兰教与哈萨克族传统信奉的萨满教之间的文化整合是伊斯兰教"哈萨克族化"的具体表现,而伊斯兰教"草原化"是伊斯兰教"哈萨克族化"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回族是随着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外来民族的大批输入,并同我国的汉、蒙古等民族的长期融合逐渐形成的。很明显,伊斯兰教是促进这个民族形成的纽带。正因为如此,反映回族人民衣着、饮食、婚事、节庆、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的喜好、风气、习尚、禁忌等等风俗习惯就与伊斯兰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风俗与宗教亳无关系,甚至是背道而驰的。本文试图从伊斯兰教与回族的婚姻、饮食、服饰、丧葬、礼节、清洁(卫生)、喜好等方面,谈谈伊斯兰教与回族风俗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1.
2 0世纪 70年代 ,伊拉克作为一个地区大国在海湾崛起 ,正值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美国先是对伊朗革命进行仇视宣传 ,诱导萨达姆发动对伊朗的战争 ,而后在战争中扶弱抑强 ,借机“渔翁得利”。接着 ,美国又诱导伊拉克侵略科威特 ,借此对其进行打击 ,以便把这一阿拉伯核心国家扼杀在萌芽状态 ,从而达到美国变海湾为自己内湖的目的。最终的结局将是小布什来圆霍梅尼的梦 ,伊拉克将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建立起现代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2.
文章结合波斯传统中的“酒”文化背景,梳理出波斯古典诗歌中的“酒”意象主要体现出五大层面的含蕴:爱情、美好事物、正义力量、及时行乐和排忧解愁,这反映了波斯文学的一种地域性,展现着波斯人独特的民族心理,彰显着有别于其他民族“酒”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中期,随着与西方交往密切,奥斯曼土耳其和哈布斯堡统治下的巴尔干面临着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巴尔干的精英们认为,一旦民族国家建立,按照西方发展的模式,巴尔干也将会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但是,在民族国家建立后,随着城乡差距的拉大和对农民的剥夺,一种新的发展观应运而生,主张发展农村和小规模的个体农业。而由于巴尔干地区发展的迟缓,人们对西方化道路的选择产生怀疑,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反现代化思想。  相似文献   

14.
伊朗北邻苏联 ,南扼波斯湾之咽喉 ,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二战初期 ,它奉行中立政策 ,周旋于英苏和德国之间 ,力图使自己置身于战争之外。但终因在德驻伊人员问题上 ,与同盟国发生龃龉 ,导致盟国出兵伊朗 ,迫使其放弃中立。伊朗最终以特殊的形式 ,参与了这场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苏联藉战争之需 ,在伊朗北部构筑势力范围 ,使苏伊关系日趋紧张。战后初期从伊朗撤军问题导致了美苏关系的恶化 ,成为冷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导火线  相似文献   

15.
冷战时期美苏博弈中东石油及其现实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期间 ,美国和原苏联展开了对中东石油的博弈。 2 0世纪 6 0~ 70年代 ,苏联打入美国中东石油势力范围 ,但未能动摇美国石油财团的优势地位 ;“两伊战争”期间 ,美苏不同程度地对战争施加影响 ,美国不仅遏制住“两伊”争霸海湾的企图 ,而且通过压低油价的战略从经济上拖垮了苏联 ;2 0世纪 90年代初 ,美国借助海湾战争和苏联的解体最终实现了中东石油霸权。回顾和反思美苏争霸中东石油的过程与结局 ,能够获得有关中国石油安全的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人类学角度对回族语言代码进行分析,在汉文化的宏观语境下,回族因为历史和文化原因而使用汉语。但在其语言中保留了部分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成分,同时部分词汇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回族语言代码在文化内部认同与整合下,在异质的汉文化语境下不同族群之间互动、边界刻画作用下反映出独特的民族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7.
泼水节溯源与传播小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泼水节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傣、布朗、德昂、阿昌等民族的传统节日。该节之缘起,应从"泼寒胡戏"说起,它是古代伊朗即波斯民众为庆贺甘雨降而凶旱退的一种传统仪式,后经西域传入中国中原地方。传入西南的途径也许是经印度、缅甸而至滇南。  相似文献   

18.
唐代是中阿贸易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一方面,从唐代中后期开始,海上丝路逐渐取代陆上丝路成为中阿贸易的主通道,加速了唐以后中阿海路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中阿海路贸易物品种类明显增多,贸易航线更为明确,贸易互补性进一步加强。对唐代中阿海路贸易交通线、中阿海路贸易香料种类及香料贸易互补性等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唐代中外贸易史和中阿关系史研究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9.
在中阿贸易发展史上,唐代是一个关键时期。在唐代之前,中阿贸易主要通过陆上丝路进行,从唐代中后期开始,海上丝路快速发展并取代陆上丝路成为中阿贸易的主要通道。这一变化是由航海技术的进步、海路商道成型、商业交往增多、陆路交通受阻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海湾地区因其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美国全球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71年至今,美国在海湾地区的经营可分为四个阶段:1971年至1978年,美国实施"两根支柱"政策,主要是依靠那些装备了美式武器并接受美国教官军事训练的地区代理人来维护自己在海湾地区的利益;1979年伊朗巴列维国王倒台后,美国采取"卡特主义"波斯湾战略,强调在海湾地区建立自己的军事存在;1991年海湾战争后,美国海湾战略中心转变为对付对抗国家,伊朗和伊拉克成为美国"双重遏制"政策的目标;1998年底,美国海湾战略转变为独遏伊拉克,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结束了伊拉克的萨达姆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