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进化——一个共生进化视角的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长期停滞在低水平上,进化速度缓慢,一个学术上的原因是缺乏对产学研合作模式进化机理的系统解答,导致理论支持和政策依据不足。针对此,运用共生理论的解释框架,透视产学研合作模式的进化机理,明晰阻碍进化的影响因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推进产学研合作模式进化的措施:产学研各方要改进质参量,提高兼容度;政府要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中介及投融资机构发展、完善信息环境和社会诚信环境建设,不断改善共生环境;政府要引导和扶持点对点共生界面的扩展,使之发挥连续性作用,并逐步改变共生界面的制定方式,优化共生界面。  相似文献   

2.
认为产学研合作过程实质上追求一种共生状态,运用共生的一般理论,"打开黑箱",考虑产学研合作的共生过程,构建了产学研共生网络效率评价模型,以此为基础采用网络DEA的方法对29个省市的产学研共生网络数据进行了研究,指出产学研共生网络效率在省区和区域都存在差异,并按照效率特点将各个省市分为"共生有效省"等四类,提出共生过程会影响产学研合作网络的效率,增强具有"共生惰性"的共生单元子系统的共生参与度可以提升产学研共生网络效率的政策性结论。  相似文献   

3.
从生物学的共生理论出发可以看出,树立共生思想,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构筑和谐旅游空间,共同提升黄河三角洲旅游品牌的知名度与竞争力,是黄河三角洲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以滨州与东营两市为例,从两地旅游资源、空间关系与交通网络、文化渊源、合作意愿等来看,黄河三角洲具备区域旅游共生的可行条件。黄河三角洲区域旅游的共生模式主要包括资源共生、管理共生、利益共生和环境共生四个方面。该模式的运行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综合体,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探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长期性、稳定性的成立条件。选取生态共生系统视角,创新性地采用自然科学研究范式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问题进行研究。以食物链理论为基础,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运行本质和联盟运行战略性和稳定性进行探索性研究,提出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基本思路,对其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阐释。探析联盟"食物链"模式与共生体系模式,构建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知识(技术)共生网络,提出了未来联盟运行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5.
〖HTK〗为了从共生视角哲学阐述人类社会的历史生存和发展,提出并探讨了共生哲学的共生存在论、共生价值论、共生伦理学、共生发展观等基本范畴和理论体系。分析认为,共生存在论主要是以共生关系为本体的共生哲学本体论;共生价值论追求主体间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共生伦理学包括共生正义和共生责任两大观念,实现社会福利的提升;共生发展观主要包括共生关系的改善、共生秩序的改良和共生结构的优化等内容,实现各种和各个层面的文明共生发展;面对当下的时代困境和文明危机,基于共生视角重新审视哲学中的主体性、价值论、伦理学和发展观等问题而提出的共生哲学,为思考社会现象和问题提出了独特视角和分析维度。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金融共生理论的再认识,提出了农村信用社和农户之间存在着金融共生关系的设想,并对农村信用社与农户金融共生的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二者之间满足共生的充分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适合两者共同进化、发展的目标模式———金融互惠共生,并对该模式的运行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种群动力学中的Logistic模型,构建了两企业、卫星式、平等式和卫星-平等复合式产出共生模型,并求解了不同共生模式下的稳定性条件,发现生态产业链中共生模式与共生网络的稳定性密切相关,不同的共生模式中企业之间的关系相互不同,抗风险能力也差异巨大。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当通过构建企业间的信任机制、发挥政府的协调功能和培育核心企业和共生网络冗余度的方式来保证生态产业链中企业共生模式的稳定有序运行。  相似文献   

8.
以往对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关系的研究,偏重于其矛盾、冲突的方面,本文引入共生理论的视角,分析指出,它们之间存在非对称性共生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9.
把共生哲学拓展到民族学研究领域,构建民族关系研究范式,是实现民族关系研究从传统的、经验式的、定性的探讨转换到逻辑的、量化分析的一种范式创新。基于共生哲学的基本理念,通过探讨民族共生关系的基本内涵,建立民族共生关系的逻辑分析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把民族平等、成果共享、互惠合作、共同进化的理念诉求,落实到具体、可以量化的现实层面,为分析、评价、调控民族关系提供新的视角和范式支持。  相似文献   

10.
优越的区位优势和深远的文化渊源、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与互补性、双方互为旅游客源市场以及旅游交通条件得到不断地改善是广西-东盟旅游合作的共生条件。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模式是最佳的旅游合作模式,而广西-东盟要实现这一最佳的合作模式,必须要采取有效的对策:发挥政府职能,建立长效的互信、互动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统一、高效、便捷的交通服务网络;整合旅游品牌与形象,共同开拓市场;发挥旅游企业的主力军作用,加强企业间的跨国合作。  相似文献   

11.
产业融合共生是新时期红色旅游的必然选择,红色旅游企业共生系统可分为区域内共生子系统和区域外共生子系统,表现为核心共生、主要共生和跨界共生三种形态,核心共生形态是红色旅游企业共生区别其他企业共生的根本所在。红色旅游企业共生由合作和共识耦合而成,但核心共生形态的形成机理更多地表现为天然性,要求红色旅游企业主动寻求合作,争取与其他共生单元达成共识,促进红色旅游企业共生关系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运用共生理论,对下梅古村落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共生关系和共生性发展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分析各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共生冲突状况及其共生条件;其次,提出下梅古村落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共生的目标模式是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模式;最后,从利益表达、利益分配、利益补偿和利益保障四方面来构建下梅古村落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3.
从共生人的特质、共生思想与主流思想的关系,实践共生的具体步骤着手研究共生思想形成以后的共生实践问题。研究认为国内、国际环境需要共生思想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实践共生的两大方法,即学科化和实践步骤,促进共生思想逐步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不断推进共生事业。  相似文献   

14.
基于共生理论的闽台旅游合作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引入种群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分析了共生理论在闽台旅游合作研究中的适用性,从环境诱导机制、共生动力机制及共生阻尼机制等3个方面探讨了闽台旅游合作的共生机制,得出了外部环境有利于闽台共生关系形成、闽台旅游共生关系形成及向高级模式进化过程中动力与阻尼并存等结论。  相似文献   

15.
文章详细阐述了我国县域医共体医防协同建设中面临的困境与关键问题,借助共生理论的分析框架,具体深入地从共生单元、共生基质、共生环境及共生模式四个维度分析县域医共体医防协同的共生要素,并提出保证共生单元协同发展、打牢共生基质坚实基础、完善政策制度共生环境、打造互惠对称共生模式的发展路径,探索建立我国县域医共体层面医防协同高效运行的策略和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6.
无论一个族群杂居区看上去是多么偶然或复杂易变,一切已知的族群结构,从决定族群主体性的内在表征到决定关系格局的族群行为,都是一些彼此互动的共生结构。在动态的视域中,族群共生格局的形成具有深刻的物质动因,共生互补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逻辑基矗在认知、情感及伦理道德等层面互动的过程中,作为共生意义的族际共享域应运而生,这也就意味着族群之间因内在必然的要求而自发形成了共时性与历时性、共享性与共轭性相统一的存在方式和价值取向。当族群共生结构在时空向度上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稳定下来之后,又可以深化为人们能够操作的一套符号系统,特别是当族群作为一种情感主体出现时,共生族群之间具有深刻的自我调适机制。族群共生的过程不仅可能产生新的共生形态,而且能够形成新的物质结构,有利于促进族群关系向更高层次的有序化不断演进。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高度一致的能源共生关系,共生理论对于构建“一带一路”能源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共生理论视域下,“一带一路”能源命运共同体当前面临重大挑战:美国是构建“一带一路”能源命运共同体的最大外部阻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地缘政治博弈是其首要内部阻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和法律制度相对滞后是制约其发展的基本因素。现在,调整中美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打造合作共赢的共生环境,提高能源地缘政治博弈风险应对能力、创建多元互助的共生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和法律制度完善力度、建立协调联动的共生单元,成为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能源命运共同体构建、保障能源合作安全、应对能源合作挑战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针对社会共生研究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问题,利用文献分析法,对“共”“和”等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共生思想的文化因子进行解析。研究认为,中国共生性的“和文化”是包括个人的共生和国家的共生,人类面对的即是一个命运相连的共生社会;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体现在社会主义制度提供的不断优化共生关系的空间,这是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和处理国际关系中需要遵循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