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韦玖灵 《学术论坛》2004,4(6):61-67
通过分析民主政治、法治文明与政治文明建设的关系,阐述政治文明的实质和核心内容就是民主政治和法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身就包含着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在政治文明建设中要通过行政法治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与控制.  相似文献   

2.
行政听证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体现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价值理念,理应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题中之意。行政听证制度在我国还属于初创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功能也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在和谐社会理论的指导下,探讨通过加强民主建设和法治建设、健全听证程序、扩大行政听证信息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加强对行政听证的监督和救济等途径来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行政听证制度。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党的十六大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求建立规范、完善的民主政治机制,以及确保这种机制理性运转的规范程序,这就必然要依法约束、监督公共权力,做到依法行政,在法治的框架下发展民主政治。同时,政治文明又为依法行政提供制度和环境保障,使社会的政治形势、政治氛围得到维护和发展。因此,强化行政法治与建设政治文明息息相关,二者互为促进并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共同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4.
法治政府是一种法治与民主的双重整合.我国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体现了一系列民主形态,包括人大机关对政府行政监督控制的强化,行政民主化成为政府行政的潮流,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生长空间得到拓展.这些民主内容的存在对法治政府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包括民主对法治的反向塑造功能,民主对法治的合法性赋予功能,以及民主对法治的信息支持功能.  相似文献   

5.
于大水 《齐鲁学刊》2001,49(5):103-106
纵观人类法治发展的历史,法治的现代化过程也是政治的民主化过程。现代法治的本质是政治民主,民主政治是现代法治的政法基础。法治的现代化进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的民主化水平。我国的法治现代化与人民代表大会制这一根本民主政治制度密切相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于“三权分立”,但还不完善。关注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研究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传统行政学建立在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基础之上,强调政治的民主价值目标,主张行政的效率主义导向,这种行政模式导致了现实国家的经济政治危机."民主行政"逐步成为行政改革的方向.我国议行合一的政治体制使行政程序建设与民主行政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行政程序建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愈益突出的问题.应该遵循民主政治发展之必然逻辑,将民主行政作为政治民主的逻辑拓展.继续大力推进民主政治体制建设,这是民主行政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7.
论网络时代我国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困境与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最广泛的实践。网络的发展给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基层网络资源的匮乏、网络监管的缺陷和网络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等新困境亟需解决。面对这些新困境,我们应当通过完善基层网络建设平台、加强民主法治意识教育和强化网络监管等路径,进一步促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  相似文献   

8.
建设政治文明特别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目标的提出,必将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产生深远影响。由于我国历史上民主政治资源不足,致使国人在对民主政治的理解上存在偏差。为此,应从公意政治、法治政治以及责任政治三位一体统一的视角对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征进行反思,以期达到对国民民主政治观念的澄清,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9.
近几十年来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民主从政治领域的选举、代议走向行政领域,行政立法、行政决策、具体行政行为等都打上民主参与的烙印;与此同时,强调双方协商沟通并达到社会共同治理的“善治”也渐渐有取代“管理”的趋势。这两个方面的社会进步,其实都集中到行政程序法治建设中。公众参与作为行政程序法的最重要一环,是行政领域的民主制度,是达成善治的途径。《湖南省行政程序条例》的出台,是责任型、法治型和服务型政府从理念迈向具体的重要一步。从地方扩展到全国,从行政民主跨进政治民主,也许是符合国情的理性、稳妥选择。  相似文献   

10.
宪法和宪政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现代民主政治和法治社会的体现。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也必然需要加强宪法和宪政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是理论创新的典范,许多内容从指导思想、经济基础、制度建设等多方面涉及宪法、法治和民主政治建设。其中有不少新的提法,所体现的宪政精神,必将对我国的宪法发展和宪政建设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治理变迁30年(1978—2008)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治理变革的主要方向,是从一元治理到多元治理、从集权到分权、从人治到法治、从管制政府到服务政府、从党内民主到社会民主。治理改革的重点内容,是生态平衡、社会公正、公共服务、社会和谐、官员廉洁、政府创新、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决定性地影响中国治理状况的主要变量,是社会经济的变化、政治发展的逻辑、新型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全球化的冲击。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探索,中国正在形成一种特殊的治理模式,其治理改革的目标已经十分清楚,这就是:民主、法治、公平、责任、透明、廉洁、高效、和谐。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重点主要体现在:大力发展人民民主,实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实现执政党自身的现代化;全面落实依法治国,保障法律的至上性和公正性,切实建立有限政府,提升决策理性,实现公共权力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13.
论法治基础上的民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经济市场化和加入全球化的进程已经到了必须深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时刻 ,否则便无法使经济得到持续的发展 ,再上一个台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法治基础上的民主 ,即厉行法治 ,维护宪法的至上权威 ,加强违宪审查 ,建立限权政府 ,实行广泛的权力制约和自下而上的多渠道监督机制 ,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扩大直接民主选举的范围 ,克服党政不分和权力过分集中现象 ,最终实现广泛的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理论政治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两个高峰:民主和法治。第二代领导集体强调民主时不忘法治,第三代领导集体强调法治时不忘民主,民主和法治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5.
试论法治与民主的基本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与法治作为现代政治追求的两个目标 ,存在着很强的一致性 :民主政治是法治的基础 ,它决定着法治的价值基础和效能 ;法治是民主的保障 ,它为民主提供前提、规则、权力制约机制和责任机制。另一方面 ,法治与民主也并不是完全契合的 ,两者在逻辑上以及实践中都存在着张力与矛盾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强调“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指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向,也进一步指明了法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即法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保障、基本要求和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7.
王燕  张磊 《兰州学刊》2006,3(10):182-185
派生诉讼最初是来源于英美衡平法上的救济措施,后被大陆法系各国引起.派生诉讼是现代公司法提供给小股东用以纠正所有者缺位导致董事职权过大以及资本多数决原则下的大股东独权的救济手段.但若对派生诉讼不加约束,也会损害董事进行商业判断的自主性.因此,西方各国在规定一定派生诉讼的激励机制同时,也设置了一定的约束机制.我国新修订<公司法>第150条、第152条也对派生诉讼加以规定,但尚有若干不明确之处.  相似文献   

18.
派生诉讼最初是来源于英美衡平法上的救济措施,后被大陆法系各国引起。派生诉讼是现代公司法提供给小股东用以纠正所有者缺位导致董事职权过大以及资本多数决原则下的大股东独权的救济手段。但若对派生诉讼不加约束,也会损害董事进行商业判断的自主性。因此,西方各国在规定一定派生诉讼的激励机制同时,也设置了一定的约束机制。我国新修订《公司法》第150条、第152条也对派生诉讼加以规定,但尚有若干不明确之处。  相似文献   

19.
依法执政已写入十七大党章,这是我党进一步加强民主建设、惩治腐败的宣言。针对目前我国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只有采取以德治国的多种措施,才能实现以法治国。因为,加强以德治国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和基础。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民主法治建设中的主体观和主体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民主法治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已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其中,参与主体的缺失则是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主体观的确立、主体性的增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由于主体观“一体多元”的内涵,“一体两面”的特质,以及与民主法治的基本要素和建设目标相吻合,使得主体观的确立、主体性的增强成为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得以良性循环的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和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