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他还指出:“世界到了全人类都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时候,那就是世界的共产主义时代。”按照《实践论》的教导,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斗争中,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不断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对于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国际上 ,随着苏联、东欧的解体 ,坚持社会主义的国家屈指可数 ,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相对贫穷 ;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达、高科技转化的生产力劲猛。但我们通过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俄罗斯、当前美国经济、社会主义国家弱势的原因等进行仔细分析 ,就可得出这样的结论 :资本主义不是灵丹妙药 ,美国经济存在“泡沫” ,坚持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3.
从“社会主义”一词的起源和发展看,社会主义有多层含义;从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历史发展看,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看,社会主义是一个与国情和实践相联系的发展的概念。因此,应该多维度、多层次地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邓小平反复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邓小平正是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世界历史”视野,把当代中国的矛盾和问题置于世界历史演变发展的时空中加以考察,将中国社会主义的生存和发展作为现时世界历史时代的有机组成部分来把握,在世界历史演变发展的大坐标系上找准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在当代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选择,则尤为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种“世界历史”性的规定。因此,也只有从世界历史的高度,才能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必然性、发展的“世界历史”性特点以及它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5.
<正> 关于新民学会的性质,无论是历史著作还是研究毛泽东的专著,都称它为五四时期的进步团体或革命团体。一般说这没有错,但失之于笼统。我以为,新民学会在较长一段时间,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的革命团体,后期转变为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宗旨的科学社会主义团体。现就这一观点作简略阐述。  相似文献   

6.
<正> 主客体关系问题,是一个有着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问题。耀邦同志讲:“我们政治思想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提高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我是这样理解,也就是改造我们的主体,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来更好地认识我们的国情,认识我们国家在整个世界当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整个世界的形势,把我们国家能够更有效地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所以主客体问题,也是我们政治思想工作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这里想讲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主客体规定和相互关系问题,第二个是哲学基本问题和主客体的关系问题;第三个问题是这个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理解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在实践中能否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全面、准确地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要着力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大众化”两个方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包括理论的通俗化、宣传普及化、内化、转化.通俗化是前提,宣传普及化是中心内容,内化、转化是目的,其中,内化是解决信仰问题,转化是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既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特征,也是毛泽东的独特风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相结合”的过程中,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民主革命道路,消灭了“三大敌人”,建立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仍是在“相结合”的过程中,找到了一条合作化和国家资本主义的中国式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完成了“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继续在“相结合”的过程中,艰苦地探索在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相当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他为寻求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回顾毛泽东这一艰苦探索的历程,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以历史为镜鉴,对于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是不无裨  相似文献   

9.
王杰同志处处都以革命利益为重,事事先为他人着想,这种“忘我”精神,我们必须学习。王杰同志学习毛主席著作,坚持对照检查自己,认真改造自己的思想,这种“不忘我”的精神,同样是我们必须学习的。“忘我”又“不忘我”,这是一个革命者对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高度自觉的表现。弄清“忘我”和“不忘我”的  相似文献   

10.
精神文明,是指人们精神境界的提高,以及随之而来的改造世界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它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也是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发展的成果。它既包括教育、科学、文化知识;又包括理想、道德、传统、风尚等社会意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说到底,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只有培养出一代代社会主义新人,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而精神文  相似文献   

11.
遭遇天崩地裂的近代中国,同时迎接着西方现代性的全面入侵,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迅速转化为更为具体的两种措施:改造中国和改造国民性.“如何改造国民性”的问题,正是在近代中国人遭遇严重的人生问题与意义危机时萌生;在救亡图存的出路探寻中并轨于以“革命”为核心的改造中国的历史潮流;并在先进的中国人对时代新人的设计中完成思想发动和理论准备;却又终止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因而,“国民性改造”的近代任务直接延续为当代使命,并遗存在现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历史重任中.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2001,(3)
曾绍阳在《江西社会科学》2 0 0 1年第 1期撰文《推动理论创新繁荣社会科学》指出 ,理论创新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完善人类自身的强大思想武器。首先 ,理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先导 ;其次 ,理论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石 ;再次 ,理论创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动力。理论创新要立足于研究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问题” ,加强对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的研究 ,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论的研究。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的方针和原则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是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根本保证 ;坚持“二为”方向和“双…  相似文献   

13.
《晋阳学刊》1985年第二期发表了秦淮沙同志的《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之不能成立》一文(以下简称秦文),看后受到一定的启发,但我认为根本否认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是不妥的,现谈点粗浅的看法,就教于秦淮沙同志。一,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理解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论述秦文在“立论的根据何在?”这部分中写道:“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究竟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能不能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提供论据?”我认为问题提得好,抓住了关键所在。秦文认为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所阐明的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其含义“有两层意思”:“第一,说的是思想对世界的认识”;“第二,说的是思想对世界的改造”。因此,把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说成只是世界“可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看,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看,高扬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赤旗;从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看,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特征对于深入学习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 坚持唯物史观,推动生产力不断地发展,这是我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一贯的指导思想。1956年,刘少奇在党的“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这标志着我国经过短耐期的艰苦努力,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已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制度,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人们进行长期的探索,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农业大国,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更没有现成的经验,这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16.
艰苦奋斗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毕生革命实践活动的显著特点。在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认真学习毛泽东艰苦奋斗的革命思想,保持和发扬我党我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对于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克服消极腐败现象,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一、努力奋斗,改造中国,是毛泽东艰苦奋斗思想的集中反映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是无产阶级的政治本色。毛泽东自幼受到这一传统的熏淘,在青年时代就立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壮志。他认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吃世界,而是为了改造世界。这才叫人,人跟其他动物就有这个区别。在长沙求学时,他在日记中写  相似文献   

17.
<正> 胡瑾教授,湖南湘潭人,1931年5月生。195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班,曾先后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大学、西北政法学院。1964年调入山东大学。现为山东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教授、社会主义学说与运动史教研室主任、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世界政治与国际共运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工运研究会副会长、《当代世界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8.
关于“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之关系,从社会属性看,其本质都是社会主义,表现在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从发展战略目标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美好追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奋斗目标,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属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都具有阶段性,但小康社会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程中的重要历史阶段;从内容构建看,三者相互交织、互相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必要保证,全面小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条件,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相似文献   

19.
在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道路的探索上,毛泽东始终把“三改造”置于与“一化”的整体联系中来把握,同时又把“三改造”本身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这使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因为这些创造始终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在中国的具体实现形式,所以它们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相似文献   

20.
理论和现实中的困惑需要我们彻底讲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域中,“以人为本”不只是一个价值观的命题,它同时并首先是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命题。因为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看,它本质上是一种从人来理解和改造世界的实践唯物主义;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看,它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因此,“以人为本”实际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命题,它对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