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应若平  王健  黄碧  颜欢 《社会学》2006,(4):17-22
城市流浪乞讨人口管理是流动人口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2003年“孙志刚事件”后,国务院颁布了新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同时废止了1982年颁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这标志着我国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实现了从强制收容遣送到自愿救助管理的根本性转变。新办法实施充分体现了我国流动人口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2.
林枫  蒋荣华 《社会学》2004,(4):22-27
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到《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体现了政府对乞丐工作的立足点由社会控制转向了社会救助,是中国人权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的佐证。但救助管理办法作为一种普遍化的政府政策,  相似文献   

3.
2003年8月1日,中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施行,旧的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救助的自愿原则是此次变革的关键。这一转变体现了中国对公民人身自由权的重视与保护,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记者:我们知道4月26日你曾经给全国人大写了建议,要求对《收容遣送办法》进行违宪审查。就在6月20日,温家宝总理签署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给你的感受是什幺? 陈舒:事情进展得如此之快,我感到很欣慰。与原来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相比,从名称来看,新办法突出了救助,是针对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的,这是真正的社会福利措施,体现了人道关怀。与救助办法相比,原来的收容遣送更多地体现了强制力,被遣送的人是被动的,现在既然改为救助,原来实行收容遣送办法带来的收费、强制劳动等问题也可以避免。记者:你认为这样的结果与你的建议有关吗?或者你也可以回答,你写审查建议的预期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2003,(10)
编辑同志:我们宿舍区最近来了一位流浪老人,白天靠捡残菜剩饭度日,晚上就睡在单车棚的地板上。请问,我们可以把老人送到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吗?如果可以,还要不要为老人支付救助管理的费用?陈侃陈侃同志: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发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原于1982年5月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根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制定的《实施细则》的规定,“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符合“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  相似文献   

6.
我国政府在去年废除《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以下简称《收容遣送办法》)后,出台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经过一段时间实践,显示该法规存在一定的漏洞,反而变成某些不法分子操纵乞丐的“保护法”,使乞丐的数目愈来愈多,不少大城市已经出现外来人员刑事发案率大幅上升的情况。因此,既保障公民最起码的  相似文献   

7.
1.从社会控制到儿童优先——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新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是在社会控制的理念下进行的。管理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了社会稳定,管理的机构是公安部门,管理的方式是收容遣送。这样的管理基本谈不上救助,与社会福利更是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8.
在有关法律制度的研究中,朱苏力先生提出的语境论研究方法很有特色。这一研究方法坚持设身处地的理解任何一种相对长期存在的法律制度的历史正当性与合理性,而这种历史的相对性与语境化又隐含着对具体法律制度的学术批判态度。本文以朱苏力先生的语境论为视角,对社会救助制度做出新的解读。在此基础上阐述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近年来在实践上更加注重保障人权的原因,并结合处于转型期中国社会诸多因素,集中对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从"收容遣送"到"救助管理"的转变过程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职业“跑站”现象是随着我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颁布和实施在救助领域内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问题。“跑站”者巧钻制度漏洞,想方设法骗取救助,并以此为业,危害社会。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1982年颁布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通过收容和遣返原籍的办法解决流浪乞讨问题。尽管收容遣送制度具有良好的初衷,20多年的实践逐渐暴露出它的一些弊端——各地收容所并不能保证所有收治人员都受到人道待遇。根据行政处罚法第9条,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只能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设定,2000年实施的立法法第8条进一步明确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必须通过法律才能规定,且法律不得将这项权力委托给国务院行使,收容遣送显然是属于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收容遣送办法》的制定主体显然不合法。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上海等五省市实施社会医疗救助情况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江平 《社会学》2004,(1):43-47,59
为了较为全面地掌握社会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情况,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最大限度地维护医疗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我们对北京、上海、重庆、江苏、安徽五省市实施社会医疗救助的情况进行了典型调查。由于“非典”的影响,调查主要采取委托调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的流浪乞讨人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情况之复杂,已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流浪乞讨儿童的增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因此,我们需要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社会救助,让他们告别流浪乞讨生活,回归主流社会。本文介绍了福利院的发展现状及在流浪乞讨儿童社会救助中发挥的重要功能,并结合我国流浪乞讨儿童的特征,详细论述了如何充分发挥福利院在流浪乞讨儿童救助中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当人们惊讶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从拟定到出台仅仅21天时,又一项关系弱势群体权利与管理的重要救济制度——《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正式由国务院颁布并即将付诸实施。可以这样讲,今年的春夏,当SARS成为危及人类生命的疫病,从制度上予以遏止,法治与科学是尚方宝剑、同样,收容遣送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退出历史舞台,也必须由法律予以规范。《救助管理办法》的出台颇有戏剧性:孙志刚案的曝光、审理,法律工作者、人大代表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法律审查,媒体、学者沙龙的议论,国务院的紧锣密鼓……看得出上自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下至学校、社区、普通百姓对这一法规的关心、关注,看得出旨在建立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关心群众疾苦的“亲民”形象。当然,我们也不必回避,这一制度的出台是经验教训的总结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郭二帅 《现代妇女》2014,(7):234-23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老龄化的到来,我国城市流浪乞讨老人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兰州市为例,通过作者的大量调查走访,分析了老人流浪乞讨的原因、生存现状、救助困境,并针对救助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转变救助思路、鼓励各方积极参与、完善社会保障政策的建议,旨在减少老人的流浪乞讨现象。  相似文献   

15.
2015年4月,年仅13岁的智障孩子王志强正在河南省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宣告死亡,新闻照片显示他死时极度消瘦,外形酷似"干尸"。在人权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路有冻死骨",已经成为社会无法容忍的事情。然而我国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制度却还没有为此做好准备,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问题便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制度变迁的角度而言,埃及的社会救助制度经历了制度形成、过度扩张、路径锁定、路径突围四个历史时期.在历史制度主义框架下,宏观制度背景塑造了救助制度的发展结构,关键节点创造了变迁机会结构,行动者的策略推动了埃及救助的制度变迁.此外,影响埃及社会救助制度变迁的特殊因素在于,统治者与民众之间建立的"社会契约"始终是自纳赛尔至穆巴拉克时期埃及历届政府遵循的执政原则,在"社会契约"的影响下,埃及救助制度的民粹主义特征不断自我强化,将其锁定在既定发展轨道.随着塞西政府推行社会民生领域的改革,救助制度的消极路径循环演变为阻碍改革的逆向张力,伴随改革出现的新问题和新风险,都成为影响埃及未来政治社会改革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17.
西方社会救助从16世纪开始制度化,典型的有英国《亨利济贫法》、《伊丽莎白济贫法》、《新济贫法》等,此后,尽管历经调整与改革,但这些救助制度仍然受到诸多的批评,如侵入调查、耻辱烙印、低效、贫困陷阱等。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救助模式出现了明显的创新转型。1948年英国《国民救助法》的副标题为“一个终结旧济贫法的法令”。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看待各人的价值高下,常常以其所获得的成就而定。我们一定要问的是:“他是干什么的呢?”而不一定问:“他是谁?”我们常常重视他的名衔、工作、成就、职位和社会地位,因为这一切很重要。对于一个人的最低评价就是一事无成。工作、发迹、金钱——还有比这一切更重要的吗?问题就在于:仅仅是这些,就能使人变得幸福吗?  相似文献   

19.
观点摘编     
《老年人》2003,(12)
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制度被废除了,但人们关注和期待的违宪审查机制似乎被回避了。也许违宪审查制度涉及更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更深刻的意识形态,只能绕着走。———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上书请求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进行审查,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腾彪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勇气让人敬佩。他认为,“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小偷虽然是道德意义上的“坏人”,但未经法院审判和处罚,仍然享有肖像权、名誉权和隐私权等人身权,任何侵犯小偷人身权的行为,一样是为法律所禁止的。———某些地方为了警示大众,将小偷的照…  相似文献   

20.
我的社工学生深夜给我发来长长的短信,短信里提到:“社会运动难道只有暴力的形式吗?”“这种事件在近期及未来一段时间肯定不会是单一的,而我们社工能不能有所作为呢”“健全成熟的社工介入机制,是不是可以充当社会运行的润滑剂、移风易俗的先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