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罗伯特·W·塔克撰写的《哲学与卡尔·马克思的神话》(Philosophy and Myth in Karl Marx)一书,是当前关于人道主义问题论争中出现的一部著作.这部用英文发表的著作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据说是"最佳"的意识形态作品之一,在西方的反对社会主义的论著中名列前茅,常常被当作"经典"著作加以引证.  相似文献   

2.
一本书的题目一目了然 ,顾名思义 ,这部著作汇集了西方学术界赞同全球化和反对全球化的诸多观点。依笔者之见 ,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 ,阐释这类观点的著作虽然为数众多 ,但《全球化与反全球化》一书的相关论述却较为系统和明确。仅此而言 ,这部著作的出版确属凤毛麟角。继《全球大变革》和《治理全球化》两部著作之后 ,《全球化与反全球化》构成《全球大变革》系列著作的第三部。与前两本大部头的专著不同 ,《全球化与反全球化》一书只有 2 0多万字。然而 ,本书的学术价值却是不容忽视的 ,诚如西方学者所言 ,它为我们理解现时代学术界和…  相似文献   

3.
杨天英 《探求》2012,(3):36-42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一部不朽的著作。这部著作的标题被恩格斯冠以"终结"的字眼,其意义非常深远。然而这部著作的"终结"含义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哲学研究者思考的课题。笔者认为,此"终结"之义并非德国古典哲学本身的"终结",而是指全部唯心史观的"终结"、旧唯物主义的"终结"、是"知识总汇"哲学形态的"终结"。  相似文献   

4.
1938年5月,毛泽东针对抗日战争的严峻形势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一文。这篇伟大的著作是实事求是思想的典型体现,是指导我们党和全中国人民正确认识中日战争的客观规律,夺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行动指南。毛泽东正是在这篇不朽著作中,充分运用实事求是的思想,分析和回答了战争中极其复杂而又必须搞清楚的重大认识问题。 一、从中日战争的实际出发,引出双方互相反对的四个基本矛盾。 毛泽东从中日战争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和条件出发,指出:“战争的双方有如下互相反对的许多  相似文献   

5.
三十年以前,存在主义似乎是一个正在形成的活的哲学,但实际上在那个时候,它已接近尾声。今天,它即将仅仅成为思想史上的一个题材,它的主要代表人物都死了。如海德格尔、萨特、加缪、梅洛一庞蒂也大都只在他们的早期著作中是存在主义者。可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就没有写出过一部重要的存在主义著作。虽然有些著作被认为是论述存在主义的,但是究竟什么是存在主义,还没有清楚的概念。大多数评论家认为存在主义是一种心境、一组共同的主题、对问题的某种态度,或者是某种敏感性。这些说法都有一些道理。但我认为存在主义是一种世界观,是在世界中进行连贯的、全面的思维、感觉和行动的方式。存在主义的基本思想是抛弃世界。人在他的世界中总是“不自在”,存在主义者反对人类的这种“不自在”的处境。这种反抗表现为对现代世界中的  相似文献   

6.
据苏联《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杂志1980年第5期报道,苏联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1979年共发表了21部研究世界经济、政治、社会关系与阶级关系等方面的著作.这些著作的内容涉及五个方面.一、论述"现代帝国主义当前的矛盾和发展趋势、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特点"问题(共发表了6部专著).1. 《现代资产阶级的经济增长和周期的理论(批判性分析)》,着重分析经济周期性发展的各种理论和模式,以美国为例,对战后资本主义再生产特征作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5,(10):80-81
《论李维罗马史》是文艺复兴时期以史实诠释古典共和主义的一部理论著作。作者马基雅维利继承并发展了先贤的混合政体思想,提出将专制共和融为一体的"新罗马主义"理念,为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洪晓楠  杨海艳 《社会》2004,(7):28-32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或译为詹姆 逊或杰姆逊)是当今美国最重要的的马克 思主义批评家之一,他的《马克思主义和 形式》、《语言的牢笼》和《政治无意识》三部著作,被另一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格尔顿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三部曲。而《后现代主  相似文献   

9.
江瀚 《学术交流》2012,(5):160-164
王逸曾参与了《东观汉记》的编撰工作,他的著作除了《楚辞章句》外,留存于世的作品非常稀少。后人所辑,也有不少疏漏。按照《后汉书》对王逸作品的归类,依据书目记录和后世的辑佚,可以考知的王逸著述有"赋"类两篇——《机赋》和《荔支赋》,"书"类一篇——《与樊英书》,"论"类一部——《正部论》,《折武论》和《玉部论》是《正部论》中可以考知篇名的两篇文章,"杂文"类现存有《临豫章教》残句。  相似文献   

10.
《菩提道次第广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所著的一部佛学著作,论中包含了宗喀巴大师对佛教教育思想的认识理解。本文从"事师"、学习次第以及理论与实践学习关系三方面论述了《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佛教教育思想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1.
邹强 《唐都学刊》2005,21(4):97-99
"穷而后工"是我国传统文论中的重要命题.从主体视域角度看,这一文学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从文学本体看,"穷"后之作往往情深意切,恰好暗合了文学审美价值的体现需要作品具有真情实感的要求;从作家主体看,"穷"之潦倒虽磨砺了文人身心,但却成就了文人的文心,激起他们创作的欲望;此外,中国传统文论强调"知人论世"与"真善美"统一的解读方式,这为"穷而后工"现象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阅读语境.  相似文献   

12.
黄晖 《阅江学刊》2013,5(2):126-130
王国维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率先打破中国传统学术中索隐、考据等旧的研究范式,彻底改变了以往《红楼梦》批评研究畏葸不前的局面,将叔本华的悲剧思想运用于文学批评,为中国文学批评引入了西方哲学理念,建构了比较系统的文学批评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学批评缺乏思辨的抽象概括能力的状况。但《(红楼梦)评论》毕竟是王国维尝试性的论著,其美感的凸显与意义的揭示也表现出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这或许与他急于开拓一条批评之路的时代使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李时人 《求是学刊》2002,29(4):90-96
文章从成书、精神蕴含和数百年来对民族文化的巨大影响等方面论述《三国演义》是一部“史诗”性质的作品 ,是一部代表我们民族一定历史时期“文化精神”的“文化经典”。《三国演义》凝聚了中古以来中国广大民众的历史观、伦理观和道德观 ,反映着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观念意识的折衷 ,尤其是在继承传统“经典文化”的同时 ,又对其道德伦理观念进行了解构和新的阐释 ,体现了时代的特征 ,这正是其作为民族文化“亚经典”存在的根据和为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所接受的原因。而作为比较近古的民族文化“经典” ,《三国演义》的成书、传播及其巨大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精神现象 ,仅仅将《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 ,或仅以文学批评的方式来研究、解读《三国演义》是远远不够、甚至是不得要领的  相似文献   

14.
滕春红 《唐都学刊》2007,23(2):116-119
“诗穷而后工”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但对这种观念为何大兴于北宋的成因,涉猎者较少。历代文学家及学者对这一命题的阐释多着眼于物质及精神生活层面的困苦磨难对作家创作的重要影响。但晁补之指出,导致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与文学乃非功利活动的本质相关,他更为强调文学的内在独立精神对作家的巨大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明 《学习与探索》2005,(3):122-125
20世纪以来,国内出版了众多各具特色的文学批评史著作,但总的来看,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仍有许多尚待开发和完善的方面。具体来说,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其一,要通过对文学批评史的梳理,充分体现出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色;其二,通过古今主体间精神对话的方式,揭示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现代意义;其三,要正确处理“史”(资料搜集)与“论”(理论阐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当前 ,文艺批评信誉不高 ,标准混乱 ,批评家各说各理。要重塑文艺批评形象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艺批评中的“定位”。批评的形式和方法可以多元多派 ,但也要有一个主导趋向。一篇好的批评文章 ,也是对一个批评家道德良知的全面检验  相似文献   

17.
文学研究:终结还是再生?--米勒文学研究"终结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勒根据电子化和全球化时代文学形态的变化和文化研究转向的事实,提出和阐发了文学研究“终结论”,但另一方面又相信传统的文学研究仍有意义并将继续存在,这是一个充满深刻矛盾和张力的悖论式命题。通过对这一理论命题的解读,我们可以领悟到:文学及其文学研究是否走向终结,未必由某些现实条件(如电信技术)所决定,重要的是有对文学与人的生存之永恒依存关系的深刻理解,有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坚定信念,以及与时俱进、顺时变通的开放性态度。这样就有可能使文学和文学研究绝处逢生,获得新的生机和开辟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张奎志 《求是学刊》2003,30(1):101-105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概念.王国维主要是从创作的角度谈"隔"与"不隔".其实,从文学创作、文学翻译、文学批评角度看,都存在着"隔"与"不隔".值得注意的是,对文学活动中"隔"与"不隔"的态度却迥然不同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都提倡和追求"不隔".作家在创作时,追求一种历历在目的清晰表现,翻译家在翻译时,也力求忠实原作,与原著在风格、语调上保持一致.而在文学批评中,批评家并不担心"隔",并在一定程度上倡导着文学批评"隔"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taken from a leading Soviet literary journal, elaborates the concept of "social humanism" as applied to literature. It is also concerned with a frequently discussed question in Soviet literary criticism — the nature of the hero in Soviet and other modern literature. The authors are researchers at the Gorky Institute of World Literature. Voprosy Literatury (Problems of Literature), 1960, No. 12 — slightly abridged.  相似文献   

20.
彭放 《学习与探索》2002,(6):99-105
在黑龙江文学史上 ,“借才异代”的移民文学成为主流。这些移民作家主要是因罪发配的“流人”及其家属 ,还有以各种原因滞留或客籍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文学创作 ,支撑着黑龙江文坛的半壁江山。移民带来各地的先进文化 ,促进南北地区和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 ,使黑龙江的地域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 ,而且给文学创作广泛吸收异地经验 ,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资源。黑龙江移民文学的繁荣 ,是人才政策开明、开放结出的硕果 ,也与中国知识分子爱祖国、爱人民的赤诚之心有关。移民文学现象是黑龙江文化的一种特色。既要看到移民作家对黑龙江文化的启蒙和开发带来的效益 ,又要看到“流人文化”中潜藏着消极的“恋乡守根”和“回归故土”的流亡意识。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 ,本土作家成长起来 ,替代了移民作家 ,这是黑龙江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可以预见到的是 :未来的黑龙江文学将更加开放 ,更具活力 ,其乡土特色更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