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理论实质,不仅是发现和瓦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同一性逻辑,更深层的是揭示和批判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统治体制的交换原则与形而上学同一性逻辑的“同构性”,因此,对形而上学同一性思维的批判,也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逻辑”强制性的批判。阿多诺在马克思之后实现了对同一性逻辑的理论与现实的双重瓦解。在这个意义上,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就是马克思“批判的辩证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时代回响。  相似文献   

2.
阿多诺意识到以往的一些美学研究为了强求完备的体系,不得不面临诸多难以避免的牵强与抵牾,他试图通过对自然美的张扬,标举自己义无反顾的反体系主张。自然作为合适的载体,倾注了阿多诺改造社会的理想。阿多诺代表的现代艺术与传统美学差异巨大,他对于非同一性思想的不懈坚守,却显然得益于马克思倡导的全面发展观。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阿多诺对同一性的批判入手,致力于梳理同一性、摹仿和艺术之间的逻辑关系。作者分析了这些概念所具有的复杂内涵,并试图指出在何种层面上,摹仿可以构成对同一性的辩证超越,以及,艺术何以构成摹仿的客体化。最后,本文认为,摹仿作为非同一性的同一性,必然包含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而在庄禅美学那里,实际上却存在着另一种可能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4.
阿多诺认为,西方传统理性哲学在现代的危机并不是理性的危机,而是理性的同一化——概念逻辑体系形态的危机。现代哲学应该就是对同一性的“合乎理性”所进行的非同一的“合乎人”的批判和反思。基于多元、平等的非同一的批判和反思是现代哲学的合理形态。阿多诺的非同一哲学形态展示了西方哲学现代转型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5.
以"非同一性"为思想基点的阿多诺提出了"和解"式的人类解放的最终图景;"和解"所要达到的不是一个总体性的社会秩序,而是包容性的、个体之间的丰富而具体的联系。马克思的人的解放学说也包含了"非同一性"的要素,阿多诺的"和解"与马克思的"解放"在此达成契合。虽然阿多诺最终因为缺乏革命实践的意志而落入艺术幻境,但他打开了西方马克思主义阐释者总体性原则取向之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维度,其理论对我国的建设和解放事业也极富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分析《否定的辩证法》中关于“非同一性”的论述,从而阐明阿多诺的“非同一性”理论脉络一定程度上是在对康德与黑格尔进行内在反思的基础之上而展开:在阿多诺看来,康德意在通过对人类认识能力的考察揭示使统一的自我意识得以可能的先验主体性,然而康德并未能真正指出其根据所在,只是将其视作不容置疑的构成性原则;黑格尔虽然注意到了辩证运动所依靠的非同一要素,却在试图构建“同一性与非同一性之间的同一性”时将具体的“非同一物”扬弃为一种抽象的同一性,并以绝对精神的内在运动掩盖了主体对客体的吞并。阿多诺进而指出黑格尔达成这一目标所借助的“否定之否定”实质上仍然意味着向主体性原则的倒退,与之相对,康德在对人类理性能力的限制中隐含着否定性的要素。阿多诺的“非同一性哲学”充分吸收了黑格尔对康德的批评中的合理因素,同时借助于康德以纠黑格尔之偏。任何把阿多诺简单界定为“康德主义者”或“黑格尔主义者”的做法都必然会落入同一性思维的窠臼。  相似文献   

7.
《否定的辩证法》是阿多诺最主要的哲学著作.他认为,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是同一性,同一性通过扬弃非同一性而达到新的同一,因而其“否定之否定”的实质是肯定;同一性构成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本体论基础,这种同一性哲学在当代构成了资本统治世界的哲学基础.在阿多诺看来,事物的否定是彻底的否定,这种否定的力量在于非同一性;由于非同一性对同一性的否定是彻底的,因而辩证运动法则不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而是“否定,否定,再否定”.由此,他对一切形而上学采取了批判态度.由于阿多诺彻底地否定了同一性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他也是一位最极端的哲学家.辩证地分析阿多诺思想,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辩证方法具有重大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用“事物化(Versachlichung)”与“物化(Verdinglichung)”这两个概念,共同勾勒出资本主义拜物教的逻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将自身转化为“事物”,而后颠倒地表现为外在之“物”,这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物化批判的源头。卢卡奇沿袭了这一逻辑,不仅批判“物化”现象及其意识,而且批判韦伯、齐美尔等人所分析的现代性的“事物化”进程。在其启发之下,霍克海默、阿多诺强调“事物化”的客观性,却否定了卢卡奇从“物化”中寻求解放的可能,阿多诺更揭示了物化批判的同一性本质,宣告物化批判的无根性和无效性。广松涉、霍耐特凭借“物象化论”和“承认理论”的原创建构,推动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物化思想的讨论走向当代。  相似文献   

9.
阿多诺认为美学的义务在于思考"经验的非同一性"。传统美学主要研究艺术边界的灰色地带,韦尔施认为阿多诺是传统美学的忠实信徒。比格尔则对先锋派用力较勤,他在《先锋派理论》中认为,正是那些真正激进的和颠覆性的先锋理念引发了将艺术作为一种体制的思考。和海德格尔一样,阿多诺也强调艺术中真理的作用。阿多诺认为伟大的作品可以等待,我们应该从我们自己的优势视角来考察过去的艺术。瓦尔特·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指出,一种新的艺术和审美感受力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出现了。结合阿多诺从优势角度来研究过去作品的原则,本雅明的声明取得了另外的意义:置身于"属于我们的瞬间",过去的艺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迅速而彻底地被纳入到目前或更新的艺术之中。在后现代,商业化和商品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所有领域。艺术可以"找到一种方式"在审美领域里延续其生命,而不是在纯美学领域。当代艺术与当代政治非常相似:它们都已商品化。  相似文献   

10.
北美著名学者大卫·麦克雷南曾说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在美学领域最具才气的批判者。”‘的确,阿多诺的美学思想比本杰明激进而更尖锐,比马尔库塞复杂而更深刻。其对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贡献主要是系统地建构了作为该学派理论基础的否定的辩证法,而其美学理论便是“否定的辩证法”在美学领域的拓展和运用。他说:“辩证法就是对非同一性的一贯认识”,倡导一种具有“否定的深度”的非同一性哲学,阿多诺以此哲学观为理论基础批判各种同一性的美学理论,力图扫清美学领域中的任何意识形态因素,同时建立一种批判同一性的否定的美学,对这种…  相似文献   

11.
阿多诺认为审美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是一对非此即彼的对手,因为艺术是社会反题,而大众文化是社会水泥,即前者反抗着社会,后者维护着社会。艺术之所以痛斥大众文化,不在于后者威胁着艺术既有的神圣地位,而在于大众文化加剧了人的异化,阻碍着现代性的进步。阿多诺这种思想的二重奏是"无调的",即审美现代性与文化现代性始终是不和谐的,因为阿多诺强调艺术的自治而悲壮的"晚期风格",其实这种"无调"中贯穿着一个宗旨:对人的深切关怀,即这是一个有调的无调式二重奏。  相似文献   

12.
杨耕 《北方论丛》2006,(6):117-121
阿多尔诺根据否定辩证法提出了文化工业论。阿多尔诺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艺术已经商品化,这种商品化的文化艺术虽然具有“大众性”和“普遍性”,但是,在这种“大众文化”中,艺术却丧失了自己批判的、否定的功能。这种大众文化所形成的强势文化具有削弱人们的进取心和改造人们心灵的社会功能,强势文化在全球化大潮带动下,愈发展现出其凌厉攻势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冲击力,试图实现其文化征服世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阿多诺与达伦多夫在1968年关于当代社会性质的争论,是德国战后社会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对我们今天的理论探讨仍富有启发意义。达伦多夫认为,马克思之后的西方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并动摇了马克思资本主义理论的基础,因此西方社会已经不再是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的后资本主义阶段。阿多诺首先从社会理论的方法入手,认为达伦多夫的非辩证理论忽略了社会的客观结构,固执于个别的和主观的要素,因此不能把握当代社会的本质。按照阿多诺的辩证的社会理论,当代社会仍然处于马克思诊断的有效范围之内,仍是资本主义社会。但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表现出了诸多新的特征,如技术向生产关系领域的渗透、需求被操控、阶级关系的国际化等等。  相似文献   

14.
阿多诺认为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由于内含了感觉意向性而陷入恶的循环、直接被给予性和设定意向的悖论以及单纯主体性的困境,从而最终丧失了与世界的辩证关联;但从胡塞尔的角度来看,感觉意向性的说法混淆了质素与感觉以及体验与意向的明显区分,是对意向性的严重误读,而阿多诺对中介性和意向设定的强调则使他对材料(或感觉的肉体因素)的理解富有了客观主义色彩,他的主客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最终也具有了潜在地依附于自然实在论的嫌疑。  相似文献   

15.
"文化工业",简而言之是一种自上而下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文化产品标准化、商品化、娱乐化的生产机制。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借助"文化工业"概念,批判为大众消费量身定做的控制性文化,尽管文化工业在某种程度上能填补人们空虚的精神世界,但其实质是制造一种虚假的满足感并让人沉沦其中。在当代,艺术与时尚都已纳入文化工业的麾下,它们表面上推陈出"新",实际却隐藏了相同的利润动机。在文化工业大规模的复制和传播中,艺术与时尚日渐弥合;艺术的创新性、否定性在商业化的运作中日渐消磨。  相似文献   

16.
孔育新 《学术界》2012,(1):118-126,285,286
在新世纪,商金林、吴永平、解志熙等人在胡风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得到了学界的关注.商金林对胡风1927年到1928年胡风编辑《武汉评论》和《策进》史料进行了详细论证,为学界贡献了新的材料,但其认为现代作家日记、书信中的胡风的负面形象更真实,这个观点似有商榷之处;吴永平在《隔膜与猜忌——胡风与姚雪垠的世纪纷争》中挖掘了大量史料,但其关于胡风文艺思想是“党的文学”的观点并不全然合理,且论述过程也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解志熙认为胡风主张启蒙优先甚至启蒙优胜论的观点也与事实有一定的出入.总之,上述诸人在为胡风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存在着诸般可供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何源 《理论界》2014,(4):134-137
现代艺术产生出光怪陆离的艺术品,让人疑惑不解,甚至怀疑现代艺术的整体意义和价值。汉斯·昆以神学家的身份,对现代艺术创作的意义问题进行了伦理和神学解读。本文通过评析汉斯·昆《艺术与意义问题》一文,阐释在当下的艺术语境中艺术家和观众如何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共识,追问现代艺术的伦理基础和限度,尝试理解现代艺术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18.
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通过对“识”、“悟”、“趣”三个重要概念的厘定,对传统诗学的形象思维思想作了深入论述,从而揭示了古代诗学中形象思维的活动本质与规律。严羽对形象思维的相关论述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金雅 《学术月刊》2012,(8):112-119
"境界"和"趣味"作为王国维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开启了中国现代美学理论诉求与人生诉求相谐的致思路径,发扬了中国美学融审美艺术人生为一体的精神传统。从生命之欲到静观到无我,王国维的"境界"最终回到了生命之欲不可消、人生之苦不可解、艺术与审美终不能拯救人生的审美救世之悖论中;而从生命之力到迸合到化我,梁启超的"趣味"则将人生审美推向了春意蕴溢的超拔之境,既是诗意的也是乌托邦的。两种人生美学旨趣呈现了民族美学和谐蕴藉的人生情致在中国现代的演化与分化、深入与拓展,是中国现代人生美学精神自觉的重要始源。特别是梁启超之后,经朱光潜、宗白华等的丰富发扬,远功利而入世的趣味化诗性精神蔚成中国现代美学精神之主脉,聚焦为人生艺术化等命题。这种追求现实生存与人生超越相统一的诗性张力品格,跳出了王国维式的纠结,在今天这个实利化、技术化的时代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寻阳 《齐鲁学刊》2007,(4):105-106
杰克.伦敦是20世纪初美国文学最具批判精神的现实主义作家。《野性的呼唤》和《雪狼》是杰克.伦敦小说创作中"狼"情结的艺术体现。他对"狼"情结的执着有着深刻的文学渊源,"狼"主题小说具有特定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