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运用文学—文化批评的方法,试图重新阐释沈从文创作的意义。文章在较为广阔的背景下,考察了沈从文创作“怀乡”的文化渊源及其艺术实践,并在20世纪世界现代文学的比较研究中,对沈从文重建“精神家园”的文化选择作出了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明确其思想与创作的“现代性”或“反现代性”却是沈从文研究的一大难题。从时间的角度以及沈从文的风景描写与“风景中的人”三个方面来看,沈从文具有“现代性”与“反现代性”并行的独特魅力。“现代性”与“反现代性”的矛盾两极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形成了极强的艺术与思想张力,这种张力来自于艺术领域的不二法则——真实,也造就了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和耀眼。童庆炳先生倡导的“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可以作为解决这一难题的一个切实的起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文化人都是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特别是文化中的名人更是不断的从传统知识中汲取养分。“水意象”从《诗经》开始已源远流长。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熏陶,影响到他散文中对“水”的认识和创新。从沈从文散文中浓厚的“水意象”,说明沈从文先生生活在自己的现代水世界当中,对古典知识有其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沈从文人生观、价值观出发,展现沈从文心中的理想世界。沈从文在“都市文明”面前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情结,都市文明压抑得他透不过气来,而湘西文化所赋予沈从文的优越感使他对都市文明不屑一顾,他那种“乡下人”的气质,令他不止一次地“否定”现代文明。家乡观念的认同感,又使他对湘西老家尤其热爱。文章对沈从文笔下三种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从感性上,认识沈从文是如何表达对人类的爱和宽容。  相似文献   

5.
一沈从文在一篇叫《主妇》的小说中说:“有人称我为‘象征主义者’我从不分辩”。随后又加重语气:“一个象征主义者,一点不错。”这是沈从文第一次明确承认自己与象征主义的关系,时间1945年,地点昆明。可能是云南的“光景异常动人”的山光云影让沈从文悟彻了“过去”与“目前”,“抽象”与“偶然”背后隐伏的形而上意义,因为“自然是座大神殿”,在那里,“颜色,芳香与声音相呼应”。更主要的,还是西南联大特有的学术文化氛围影响了他。叶公超、燕卜荪、冯至、卞之琳等,“在介绍现代派文学方面起了先锋作用。他们在课堂上开讲现代…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小说的人性道德理想韩伟岳沈从文是一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多产作家。他那渗透自己人格和感情的作品,“叠起来有两个等身。”[1]他的创作仅小说一项“据大略统计,有短篇二百余篇,中长篇十余部,近三百万字。”[2]沈从文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文坛上的辛劳耕...  相似文献   

7.
人性之美的张扬和民族品德的重造——论沈从文的“湘西小说”章绍嗣在沈从文的作品组合中,最有特色最有成就的是他一往情深创作的“湘西小说”。这个小说世界的基石是:人性。沈从文曾经这样说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  相似文献   

8.
田园牧歌∶沈从文小说的﹃文体﹄●李德尧1在现代中国小说家中,能称之为有“文体”的不多,而最能称之为有“文体”的是鲁迅、沈从文。沈从文在30年代初被人称为“文体家”。从事小说创作而被誉为有“文体”的“文体家”,当然不是说只有他的小说才具备小说的完美形态...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的生命价值观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表现出来:其一,追求“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命境界,主要指向自然率真的生命品格和雄强健康的生命气魄,代表沈从文“皈依自然”的生命理想;其二,坚守“生命庄严”的精神向度,主要指向“生命神性”的超验层面,代表沈从文“向人生远景凝眸”的生命理想;其三,反对背离生命本质的“阴性人格”,主要指向生命的阴暗层面,代表沈从文根除国民劣根性的生命理想。三者综合而成一个整体,构成沈从文独特的生命价值观,从中显示出其主体独特性,深刻地影响到其创作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正>11月7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广西厅被灯光装饰得华丽庄严。主席台上“《沈从文全集》出版签约仪式”几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9时许,应邀前来参加签字仪式的文化界知名人士,新闻出版署、中国版权局及有关领导陆续来到会场。9时30分,签字仪式正式开始,沈从文先生  相似文献   

11.
考察《从文自传》之中的“身份预设”,不难发现,“乡下人”,便是沈从文对自己所作的“身份预设”。沈从文笔下的“乡下人”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概言之,倘若说20世纪30年代《从文自传》之中的“乡下人”内涵主要是从创作层面出发,针对“城里人”而言的。那么,20世纪40年代沈从文笔下的“乡下人”内涵,则更多是为了凸显自身精神的独特性与思想的边缘性。实际上,这种凸显,恰是这一时期,沈从文对自身思想源头进行了清醒审视之后的直接结果。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一生几经沉浮,代表了部分知识分子在20世纪中国政治风云中的某种遭遇和走向。1966—1976年间,沈从文一家颠沛流离,他为此频繁写作家书。从“有情”和“事功”两个视角读解沈从文这一时期的家书,挖掘其潜藏在文本之下的话语蕴涵——乡土情结的重新阐释、家国忧思的深沉表达、生命意义的多重演绎,可以据此深入探析社会变动与文人心态之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小说“乡野世界”和“城市世界”的对立与消解熊峰阅读沈从文的小说,不能不注意这位大师所构筑的完全相反的两个世界.也就是人们常提及的“乡野世界”和“城市世界”。这两个世界在沈从文的小说中呈鲜明的对立与分野,前者明丽活泼富有生气.后者却阴暗沉闷了无活...  相似文献   

14.
暖色调的民俗风情画卷──沈从文作品艺术风格新析黄献文沈从文早期作品(1924—1926年)所写的内容大体有两方面:对儿时生活的追忆和反映城市小知识分子性的压抑和穷的苦闷。的确,这些都是“习作”,很大一部分深受着郁达夫作品的影响:强烈的主观色彩,大胆地...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小说尚"三"特征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从文小说具有突出的尚“三”特征。沈从文小说尚“三”主要表现在人物设置、氛围营造、主题传达、情节安排等方面。尚“三”不是沈从文随意的创作习惯,它有着悠远而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是以“三”为法的民族无意识潜在支配的结果。探索沈从文小说的尚“三”特征,有利于深化对沈从文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虚实相生,是艺术创作的精妙技法。在小说创作中,“虚”的重要形式之一便是“留白”。“留白”意指在运笔中出于艺术需要而有意将某一人物、场景省略或弱化,造成一定的“空白”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沈从文在《边城》中恰到妙处地运用了“留白”笔法,从而使小说产生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感受。《边城》的每一节可以说就是一幅风情人物画,“留白”既是每一幅画面中的独具匠心之笔,又是画面与画面之间的无形之墨。沈从文的“留白”笔法吸取了中国绘画、书法的美学意趣,同时也得益于外国文学的熏陶。  相似文献   

17.
拿到向成国新著《回归自然与追寻历史──沈从文与湘西》,不由一阵惊喜──沈从文研究系列专著中又添一道新的风景线。坐下静读,禁不住与作者一起倘佯于沈从文创造的“湘西世界”艺术境界中,只觉得疑云一团团消散,一片明朗的文学天空逐次展现在眼前。掩卷凝眸,浑身升腾一种力量,透心感到一种鼓舞,旋即这种力量、这种鼓舞切换成四个字,即深、高、厚、美。现试将这四个字演绎为如下文字。所谓深即学术深度纵观眼下层出不穷学术著作,不少是在变换角度或在“新’上下功夫。搬来一套“新”理论,套在某现象上俨然自成一家。而向成国这本…  相似文献   

18.
<正> 早在三十年代初,沈从文就获得了“天才作家”、“多产作家”、“文体作家”、“乡土作家”的称号,成为中国新文学运动中一位引人注目的作家.他的系列乡土文学作品散发着一股浓郁的湘西特有的泥土馨香,给中国新文学的艺术殿堂芹献了一束奇葩.但由于历史的偏见和误会,沈从文及其“具有充分生命力”的作品,曾一度被粗暴地埋没在历史的断层里.今天,对沈从文及其作品有重新认识和评价的必要.本文想就沈从文的系列乡土文学作品作一点肤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论沈从文的文化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心理是研究沈从文的重要窗口。新的道家思想形成了沈从文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其中“静”的捕捉和“美丽总使人忧愁”的风格尤为醒目。现代批判是沈从文文化心理的另一重要方面,汉人、“海外飞来的蝗虫”、阉寺性等都被他视为堕落,“病”更是他经常使用的意象。解放后,面对“信仰单纯、行为一致”的时代,沈从文从不能适应到对“思”与“信”的反思,最终在回归传统文化中显示出无从驯服的斑马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散文的美学性格简论李官权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沈从文作为“大家”的文学品格逐渐被文艺界承认,其在短篇小说方面所取得的卓著成就,也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赞誉。同样地,沈从文的散文和他的小说一样,也是他精心营造的艺术世界。翻开《沈从文散文选》,①走进沈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