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民事法律行为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法学研究者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这一理论的质疑。本文通过对我国民事法律行为的全面检视,试图对重塑我国的法律行为制度作出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严格意义上的民事法律行为附款应该包括条件、期限和负担三种情形,但学界对负担的讨论甚少.广西"爱心捐款案"所引发的争议再次显示了明确民事法律行为之负担的相关理论的必要性.法律行为的负担和条件在法律效力和强制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立法上明确规定负担的内容有助于我国民法体系的完善和进步.  相似文献   

3.
不动产登记行为属于间接涉及民事主体之间民事权力义务关系的行政行为,其产生的前提是不动产民事法律关系。不动产登记行政法律关系与不动产民事法律关系经常发生冲突,主要表现在行政确定之事实与真正事实之间的冲突以及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的冲突两方面。在处理不动产登记行为在民事诉讼中的法律效力问题时,应当摒弃实质审查和形式审查这一区分前提,以不动产登记行政行为已经处于法定争议程序的民事诉讼类型和不动产登记行政行为没有处于法定争议程序的民事诉讼类型为基础,重构审理规则。  相似文献   

4.
商标注册不是政府的授权行为,也不是政府的确权行为,而是民事主体依法为自己设定商标权的要式的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属于设权行为。商标注册制度的设计应遵循民事法律行为制度集中体现的民法意思自治、诚实信用等基本原则,废止对驳回注册相对事由依职权主动审查的制度,将相对事由留给异议程序处理。同时,在异议程序中设置冷却期制度,鼓励当事人协商解决相关争议。  相似文献   

5.
民事法律行为是一种法律事实,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且发生私法上效果的法律事实.民事法律行为不应以合法行为为其要件.意思表示才是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和本质特征.意思自治是一种法哲学的理论,表现在各种制度之上,其本质在于人的意志可以依其自身的法则去创设自己的权利、义务.  相似文献   

6.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是民事法律行为生效的逻辑前提。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是属当事人意志;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当属国家意志,以此为基准可区分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与生效要件。民法作为权利法,一般情形下,民事法律行为一经成立便推定生效,但可被举证破除,这就能兼顾民事交易的效益与安全,从而达到当事人之间、当事人与国家之间的利益衡平  相似文献   

7.
从传统民法对法律行为的界说出发,在对我国民事法律行为合法性标准进行质疑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民法应以设权的意思表示作为民事法律行为的本质标准。  相似文献   

8.
法律不能对道德伦理规范进行评价。国家通过把科研行为中的基本道德上升为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科研行为规范,完成了科研不端行为道德法律化评价过程,其界限标准为是否产生社会危害性。民法通过调整性民事法律关系对科研行为进行引导,通过保护性民事法律关系对科研不端行为进行惩处和纠正。科研不端行为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形式相对单一,有待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民事法律行为的解释是一种发现和确定成文法、遗嘱、合同或其他书面文件含义的技巧和过程,是规范法转化为实在法中的关键一环。一般来说民事法律行为的解释以阐明解释为主,根据解释依据的差异分为表示主义、意思主义和折中主义三大类,我国的民事法律行为解释必须以三大原则为基础,根据不同民法制度的特性采用灵活的指导思想指导相应民事法律行为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法律行为的调整方法是民法的基本调整方法,一项具体的法律行为会对民事主体双方产生拘束的效力,并且往往这种拘束力是在自觉自愿之中实现的。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一项具体的民事法律行为会对行为之当事人产生拘束力?是当事人双方之意志?是民事法律的有关规定?还是社会公众的一般信赖使然?本文在分析阐述已有理论的基础上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