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杨明 《理论界》2006,(1):168-169
宪法理念是公民在掌握一定宪法知识的基础上对于宪法问题、宪法现象进行的理性思考。经济的发展状况决定了宪法理念的内容和发展。本文主要从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以及“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条款中所体现的宪法理念,分析了我国的宪法理念正由传统以国家为本位的理念向以人为本的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2.
宪法意识是人们对于宪法现象的认知、评价及意志等意识形式的总称。宪法意识的内容依宪法的精神可归结为权利保护意识、权力制约意识以及对宪法本身的认识。宪法意识依据历史稳定性及其所凝聚的个人创造性、自觉性不同 ,可以分为宪法传统、宪法理论及个人的宪法感受。依据宪法意识主体不同 ,宪法意识可分为个人宪法意识、群体宪法意识和社会宪法意识。依据意识的内容 ,宪法意识可以分为立宪意识、行宪意识和护宪意识  相似文献   

3.
宪法是中国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实施宪法即将宪法规定的内容落实到社会生活中。实施宪法不仅是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重要的实践问题,对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宪法缺乏一定的规范性,致使在宪法意识与宪法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误区。因此,为使宪法在实践中得到实施,有必要对宪法进行规范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宪法意识是人们关于宪法现象的心理活动。宁夏回族自治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使国家的各项制度在运行中具有了民族地方的特色,随着公民宪法意识问题在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觉醒以及依法治国、依法治区方略的推进,该地区公民的宪法意识与全国相比既有共同性,又有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在古典宪政主义时期,基于自由主义以及由此形成的“国家—社会”二元关系,宪法基本权利体现为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民事权利体现为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二者在权利客体上有重合部分,但在请求权内容上则是相异的。在现代,出现了宪法基本权利适用范围膨胀的趋势,其典型代表“宪法第三人效力”已涉及到传统的民事领域。对此,宪法学一方面要对相关理论与制度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需要;另一方面也应谨守宪法规范的界限,确保宪法和宪法基本权利能够在适当的范围内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相似文献   

6.
确认和保障公民私有财产权是宪法的重要内容。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首次明确规定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这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分化、权利意识增长的结果,也是完善私有财产权制度的客观要求。宪法修正案对私有财产权制度的完善主要表现为明确了公民私有财产权的基本权利性质,提升了私有财产权的法律地位;扩大了私有财产权的范围;完善了公民基本权利的体系和规范结构;进一步完善了宪法上的私有财产权制度。同时,宪法修正案有关私有财产权的规定也为我国私有财产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秦强 《兰州学刊》2007,(4):89-92,138
从本质上讲,宪法体现的是一种控制权力的理念,但控制权力并不是宪法的根本目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保障公民权利.宪法规范必须以控制权力和保障权利为宗旨,合理安排好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公民权利与公民义务和国家权力与国家权力之间的价值关系,最终通过对宪法规范的价值定位,来实现我国宪法的价值转变.  相似文献   

8.
在宪法教学中,如下问题亟需澄清:即课程体系与实在法体系虽不必完全一致,但宪法理论的讲解必须以宪法规范的解释为目的而展开;宪法教学不能偏离宪法的核心价值诉求,应围绕公民基本权利、国家权力以及公共利益这三个基本要素而展开;宪法在本质上是具有特定内容的规范性诉求,而不是力量对比关系;宪法研究方法与宪法教学方法虽有紧密联系,但仍不应忽视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中国宪法实施的私法化之路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本文从中国的现实出发 ,对西方国家宪法私法化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 ,得出宪法的实施是由两种解决纠纷机制组成 :一是宪法中的国家权力纠纷和国家权力侵害纠纷 ,它通过违宪审查机制实施 ;二是宪法中公民基本权利受到国家权力以外的侵犯或两种公民宪法权利相冲突的私权纠纷 ,它通过宪法私法化的宪法诉讼方式实施。作者进一步分析了中国走违宪审查之路面临的困难 ,提出根据中国国情走宪法私法化的司法化之路的建议 ,并探讨了有关的理论难题  相似文献   

10.
政治能力是民族国家在宪政框架下解决政治冲突的能力。如何增长民族国家的政治能力、实现政治发展与政治可持续发展,是包括第三世界国家在内的民族国家面临的现实课题。宪政制度的建立,是增长政治能力的普遍途径。宪政制度的建立又体现在宪法由低到高发展的三种形态,即政治宪法、法律宪法和社会/公民宪法的形态。然而由于时间与任务的冲突,第三世界国家在制度设计与建设上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在利用与整合现有宪法资源的前提下,通过对这三种发展形态的宪法进行整合而成的复合宪法模式,正是第三世界国家增加政治能力、实现政治发展与政治可持续发展的可行的、现实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