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精事简     
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 贞观时:“任群材,治百事。其法则精而密,其施于事则简而易。…… 初,太宗有内外官,定制为七百三十员,曰:‘吾以此待天下贤材,足矣’。” 大唐帝国虽只用了七百三十员内外官,却把事业搞得虎虎有生气。这一经验,值得一议。 李世民的精于用人,得益于前车之鉴,即“之  相似文献   

2.
刘洎之死真相考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洎是唐太宗贞观后期宰相,其直谏之言多为太宗所嘉纳,被太宗誉为魏征之后的重要谏臣。可是贞观十九年(645),太宗突然将他赐死,留下了一桩争执不休、发人深省的悬案。  相似文献   

3.
唐代特别是唐前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度文明、高度开放的时期,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妇女地位的相对提高,妇女参加政治活动(以下简称参政)就是一个重要的佐证。一、唐代妇女参政的表现和特点唐代妇女参政,主要表现在:1、后妃、公主、女官和少数民族的上流妇女都来参政。后妃中,武则天从干预朝政到称帝,就是妇女参政的典型例子。由于众人论述甚多,在此不赘。而太宗长孙后有政治眼光,曾参预玄武门之变,防止外戚有过高的职权。贞观元年,太宗任用长孙无忌为宰相,“文德皇后请曰:‘妾备位椒房,家之贵宠极矣,诚不愿兄弟复执国政。吕、霍、上官,可为切骨之戒,幸陛下矜察!”戒奢侈尚俭约,不允许子女越礼奢化。史载“长  相似文献   

4.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载,宋建隆二年三月,宋太祖赵匡胤在一次宴会上,“酒酣,顾前凤翔节度使兼中书令临清王彦超曰:‘卿曩在复州,朕往依卿,卿何不纳我?’彦超降阶顿首曰:‘当时臣一刺史耳,勺水岂可容神龙乎。使臣纳陛下,陛下安有今日!’上大笑而罢。”第二天,“彦超上表待罪于私第。”宋太祖派人去“慰抚之”,并对待臣说:“沉湎于酒,何以为人?朕或因宴会至醉,经宿未尝不悔  相似文献   

5.
前几年,汉高祖刘邦的临终遗言“安刘必勃”,曾被一些同志大加印证,广为宣传。我们重新考察了有关的历史事实,认为这句话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安刘必勃”一语见于《史记·高祖本记》吕后问相一节,原文如下:“吕后问:‘陛下百岁后,肖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重点笔者加)。  相似文献   

6.
最早记载江淹才尽的是梁代钟嵘的《诗品》。《诗品》记了这么一个传说:“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南史》也记载了这一传说,并有另一种传说:“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云为宣城太守时罢归,始泊禅灵寺渚,夜梦一人自称张景阳,谓曰:‘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淹探怀中得数尺与之,此人大恚曰:‘那得割截都尽?’顾见丘迟,谓曰:‘余此数尺既无所用,以遗君’。自尔淹文章踬矣。”《梁书·江淹传》也称“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时人皆谓之才尽。”可见早在江淹还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有他晚年才尽的说法了。  相似文献   

7.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句。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一九八三年五月版)注“三驱”说:“古代天子诸侯射猎以三次驱禽为限度,叫做三驱。”什么叫“三次驱禽”?为什么要三次驱禽?都不甚明确。比较明确的注释有两种,如下: (一)阴法鲁《古文观止译注》(吉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九月版)注:“三驱:一年打猎三次。因为打猎时必须驱赶禽兽,所以称打猎为‘驱’。”(见第五五二页;冯其庸等《历代文选》下册、张撝之《唐代散文选注》等注释大体相同) (二)《古代散文选》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六三年七月版)注:“三驱,围合其三面,前开一路,使被猎的禽兽可以逃去一些。不忍把禽兽完全杀死,这是所谓好  相似文献   

8.
淮阴侯列传云:“(韩)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己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土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韩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见中华书局1962年本)这段精采的文字把求才如渴的萧何与具有大将风才的韩信,写得唯妙唯肖,活灵活现.但标点明显  相似文献   

9.
选自《战国策·赵策》四的《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鲍彪注曰:“死则填壑。”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等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释“填沟壑为”:“这是对自己死亡的谦虚说法,意思是死后无  相似文献   

10.
“莫须有”一词出自《宋史·岳飞传》,其句云:“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诂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后人谓岳飞冤狱曰“三宇狱”,称无罪被冤为“莫须有”。莫须有,今作恐怕有,也许有之解。前些时偶翻一九三六年出版的《辞海》,“莫须有”条注释曰:“《癸已存稿.岳武穆狱论》:‘莫须有者,莫一言也,须有,一言也。桧迟疑之。又言有之,世忠截其语而合之,以诋桧之妄。’”这里对莫须有的诠释与通常所言有异。为了进一步弄清它的真正原义,我又查阅了清俞理初撰的《癸已存稿》,其中有关“莫须有”  相似文献   

11.
<正> 宋钘,战国时宋国人,与尹文齐名,同游稷下,因并言黄老之意,被后世称为宋尹学派,在当时很有影响。在《孟子》书中,宋钘写作宋牼,《庄子·逍遥游》、《韩非子》写作宋荣,《荀子》、《庄子·天下篇》写作家钘。宋钘的生卒年代不可确考,我们只能根据《孟子》的记载推其大概。《告子下篇》说:“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置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这里说的秦楚构兵发生在周赧王三年,楚怀王十七年。《史记·楚世家》说:“怀王十六年,……发兵西击秦,秦亦发兵击之。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遂取汉中之郡。楚怀王大怒,乃悉国兵复袭秦,战于蓝田,大败楚军。”当时,正值燕人畔齐(见《孟  相似文献   

12.
七世纪初,吐蕃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同唐朝建立了亲密关系。贞观八年(634年),松赞干布遣使长安,“太宗遣行人冯德遐往抚慰之”。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同意吐蕃联姻的要求,派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入藏,同松赞干布成亲。唐吐关系进入  相似文献   

13.
谈楚令     
令、周令及其变化令,是先秦时期经常使用的一个名词和范畴。《国语·楚语上》记申叔时曰:“教之《令》,使访物官。”韦昭注曰:“令,谓先王之官法、时令也。”甚确。《说文》“令,发号也”。段玉裁注曰:“‘号部’曰:号者,呼也。‘口部’曰:呼者,号也。发号者,发其号呼以使人也,是曰令。‘人部’曰:使者,令也。义相转注,引伸为律令、为时令。”令与命音义相通,《说文》“命,使也,从口令。”段注曰:“令者,发号也,君事也。非君而口使之,是亦令也。故曰命者,天之令也。”据此,是命、令同义,初指口之使人,以后则主  相似文献   

14.
唐初大将李勣(徐懋功),原是瓦岗军旧部,他以不甘之心归唐,内心深处对唐五朝不满,唐太宗李世民对李勣耿耿于怀,一直不放心,晚年更是这样。贞观十七年,在一交宴会上,李世民对李勣说,“联将属以幼孤,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景李密,今岂负于朕哉!”名为托孤,实为试探,故太宗临终之时,对太子李治说“李勣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  相似文献   

15.
(4)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 “瑞辰按《齐风》‘衡从其亩’,《释文》引《韩诗》作‘横由其亩’云,‘东西耕曰横,南北耕曰由’。《说文》:‘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又曰:‘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或从十久。’又曰:‘田象形,口十,千百之制也。’是亩之一纵一横,实兼东西南北之象。此《诗》‘南东其亩’,盖言南以该北,言东以该西也。”  相似文献   

16.
首阳山考     
《论语·季氏》说:“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这个“首阳”在哪里?孔子没有说。 《史记·伯夷列传》记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一事甚详:“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扣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于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也;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遂饿死于首阳山。”但首阳山在何处?太史公也没有说。后人对此颇多分歧。  相似文献   

17.
关于匈奴的起源,《史记·匈奴列传》说: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引“张晏曰:‘淳维以殷时奔北边’”。又引“乐彦《括地谱》云:‘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其言夏后苗裔,或当然也’。故应劭《风俗通》云‘殷时曰獯粥,改曰匈奴’。又服虔云‘尧时曰荤粥,周曰猃狁、秦曰匈奴’。书昭云‘汉曰匈奴,荤粥其别名’。  相似文献   

18.
“崔年不可及”考《新唐书·崔传》:“执政时,年三十八。尝暮出端门,缓辔赋诗。张说见之叹曰:‘文与位固可及,其年不可及也。’”对此,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引《翰林盛事》献疑曰:“唐崔弱冠进士登科……崔之初执政也,方二十七,容止端雅,文辞清丽。尝出端门,下天津,马上自吟曰:‘春还上林苑,花满洛阳城。’张说时为工部侍郎,望之杳然而叹曰:‘此句可效,此位可得,其年不可及也。’……盖之赋诗时,是始为执政,年方二十七耳,故张说叹慕之。今传乃以其后执政时,年三十六,为说新叹慕,其失甚明。以三十六而后为执政,何足羡慕哉。”吴…  相似文献   

19.
楚辞札记     
一、伯庸即熊康离骚篇首,屈原自述家世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老曰伯庸。”玉逸注:“皇,美也;父死称考,诗曰‘既右烈老。’伯庸,字也。屈原言我父伯庸体有美德,以忠辅楚,世有全名,以及于亡。”如王氏意,皇为形答词,言考之美德,皇不  相似文献   

20.
清史家赵翼《陔余丛考》卷十七,《六朝重氏族》条有记如下: 纪僧真自寒官历至尉军府参军主簿。宋孝武帝尝目送之曰:人生何必计门户!纪僧真堂堂,贵人所不及也。其宠之如此。及僧真启帝曰:臣小人,出自本州武吏,他无所烦,惟就陛下乞作士大夫。帝曰:此事由江斅、谢籥,我不得措意,可自诣之。僧真承旨诣斅,登榻坐定,斅命左右移吾床让客,僧真丧气而退。告帝曰:士大夫固非天子所命。(据商务印书馆一九五七年版)按此事出自《南史·江夷传》所附《江斅传》?瓟履肝挝牡叟?孝武帝之姊妹淮阳长公主,孝武帝乃江斅之舅,以此,江斅幼时得为孝武所召见⑽湓杂镄蛔?谓“此小儿方当为名器”。斅后与孝武女临汝公主为婚切⑽涫苯瓟抡鄙倌辍6涡⑽湓谖唤鍪?454年—464年),在此期中,江斅尚不能掌握士籍,纪僧真断不能于此时往见,求作士大夫。且《传》中明言:“中书舍人纪僧真幸于武帝”,此乃齐武帝,因之,纪僧真所请者为齐武帝。如《传》所云,纪被江斅斥退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