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0 毫秒
1.
论使宾动词     
0.引论0.1.“使”(cause)作为一个语义范畴,在世界语言中具有普遍性.这一语义特征映射到句法上,有各种具体的表现,实现为不同的“使”形式(causative form).这些形式,有的有清晰的标记,象日语的就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使”形式标记.(1)彼面目失(使他难堪.)(2)彼恼(使他苦恼.)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哲学史中,“写什么”的问题是关于真理或观念的本体论问题,“怎么写”的问题,是词语本身的问题,或形式问题。20世纪欧洲哲学的倾向,是以“怎么写”代替“写什么”,从而使哲学理解方式本身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3.
所谓使动双宾语结构,是指一个动词在用作使动、带有使动宾语的同时,又用作一般动词,因而另带有一个受事宾语的那种结构形式。例如: (1)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僖公二十七年)此例中的“饮之酒”,意思是“请他们喝酒”。其中“饮”既用作使动,带有使动宾语“之”(指代“国者”),又用作一般动词,带有受事宾语“酒”。这就是所谓使动双宾语结构。 使动双宾语络构在《左传》中出现较多,全书共约三十例。因此,它是《左传》中的一  相似文献   

4.
五、兼语式的简化“词类活用”说,名词活用,“实际上是兼语式的简化,本来兼语式的结构是主+谓(使动词)+兼+谓+宾(或无宾),现在简化为主+谓+宾,从而使语言简练。翻译时必须恢复成兼语式”。又说动词活用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举例说,“项伯杀人,臣活之”的“活之”翻译成  相似文献   

5.
二、支配被支配的关系“词类活用”说,名词用为使动词和意动词“必定带宾语”,但这个使动名词或意动名词跟宾语“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又说使动用法的动词跟它的宾语也“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这种提法,从语法理论来讲,似乎欠当。  相似文献   

6.
“使”的词性是深入研究现代汉语“使字句”的关键,长期以来语法学界对此看法不一,主要有动词说、连词说、虚词说和介词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对“使”的语法特征见仁见智,其次是对“使”的词义虚化认识有别。质言之,从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分析上来看,“使”应为介词  相似文献   

7.
翻开王安石《临川文集》,几十首描述出使契丹的诗篇赫然在目。这些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不仅表现了“诗语唯其所向”的艺术风格,而且表现了敏锐而深沉的政治眼光。王安石本人是很重视这组诗的。他特意为这组诗写了一篇《伴送北朝人使诗序》,  相似文献   

8.
英语使动句的汉译除了“使”字显形标记外,还应当充分考虑运用隐形标记的表现形式。译者必须挖掘并充分利用汉语已有的丰富资源,选取那些形式简洁,表达鲜活,意义丰满且为国人喜闻乐见的句子结构,使之在汉译文本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9.
高尔基不仅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和文学家,而且是马列主义的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他的文艺理论,特别是关于塑造典型的理论,是从他的丰富的创作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是马列主义文艺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无产阶级的文艺创作具有巨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高尔基十分重视塑造典型形象的问题。正象他所说的:“文学就是人学”;文学反映现实,就是借助人物形象和艺术典型来实现的。高尔基根据长期的丰富的创作实践,总结出一条宝贵的经验,那就是作家必须写“活”艺术典型,“使他象活人一样”。这是高尔基塑造典型的一个原则。  相似文献   

10.
《史记》中有言及“使人不倦”“使民不倦”的文字,以为是政治成功的赞语,但参考《史记》其他所谓“不倦”语例,发现“使人不倦”“使民不倦”具有激励社会能动性与创造力的意义。司马迁有关论述,体现了开明史学家对于行政史、社会史关系之观察的重要发现。相关论说为考察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之动力的形成和持续的原由,提供了积极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很多学生在拿起笔写作文的时候,常常很有兴致地刚写几笔,便文思枯竭,似乎把想写的话全写完了,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作文“无话可说”。作文之所以“无话可说”,是由于题材单薄和观察不细致,是由于没有掌握回忆、联想的写作诀窍。回忆,就是把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特别要注意捕捉细节;联想,就是把事件放在更复杂的背景中去描绘,写出与主体事件相同或相反的,相似的或相近的,互为因果的另一件事。我们先来看一段文章,修改前是这样写的:阿P漫无目的地在大街上闲逛“,都怪这该死的门牙。”他骂道。阿P的两颗大门牙,露了他的丑,坏了他的…  相似文献   

12.
人物,是构成散文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写人,就往往要写对话。但是,散文的对话与小说的对话是不同的。近年来,散文创作中出现的“浅”、“白”、“韵味不足”等倾向,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有些散文的对话挪用了小说对话的形式,这虽是个创作实践的问题,但却根源于理论的混乱。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关键是解决了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问题。在理论层面上 ,正确认识理论与实际关系 ,立足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 ;不“唯上唯书” ,坚持独立思考中国革命问题 ;正确把握国情 ,并以此作为解决革命问题的根据。在实践层面上 ,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中心 ,创造性地提出新的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14.
作文是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具有多种交际功能:概括事物意义,与人交流感情,影响教育他人,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创造新经验等。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有许多学生害怕作文,甚至逃避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斤重,半天写不出一个字,引用学生的话就是“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其实这两点正是作文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乐趣,使学生下笔有神,乐写、善写作文呢?笔者认为有必要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文言文当中的使动、意动用法,是古汉语词类活用的一种特殊形式,比较难掌握。为了同志们在学习上的方便,这里收集,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例句七十条,供大家学习、参考(大部分例句是从中学语文统编教材中收集整理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叫使动用法。如:惊姜氏(《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这个例句,省略了主语“庄公”,而谓语“惊”这个动作,不是前面省略的主语  相似文献   

16.
使成式的起源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什么叫做使成式“使成式”一名,是王力先生在《中国现代语法》中开始提出来的,王先生并在这本书中详细分析了使成式的语法特征。后来,在王先生的以及其他语法学者的著作中,又曾多次论述过使成式。照说,什么叫做使成式就不应成为问题了,本文之所以首先提出这个问题来,是因为目前论及此问题的著作中,都将使成式的范围理解得过于广泛,许多并不含有“使成”意义的动补结构都误作了使成式,许多“副动结构”、“连动结构”、“并列结构”、“主谓结构”也都误作了使成式。这不但模糊了汉语中这种结构的语法特征,并已会妨碍我们正确地  相似文献   

17.
《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一介之使”,课本注:“一个使臣。介,个。”欠妥。首先,在古代没有明确的量词观念,一般情况下,数词直接修饰限制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本课中的“均之二策”。其次,如果将“一介之使”的“介”译为“个”,那么“之”字的训释发生了困难:若训为结构助词“的”,句子杆格难通;若训为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又未免有些牵强,再次,如果“介”作量词“个”讲,那么作者完全可以按古代汉语的习惯将原句简练  相似文献   

18.
为讨论汉语中“X人”式使感形容词的性质、历时来源,以及在西安话中的特殊表现,通过变换、插入和考察分布的方法,确定现代汉语普通话中“X人”的性质和特点,检索历史文献,采用语义分析的方法,探讨这些“X人”的历时来源和发展过程;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西安话中的“人”读阳平和轻声时“X人”的不同用法。研究认为,普通话中的“X人”形式表示“使人感到X”,属于词法词、复合词、形容词;这种“X人”来源于汉语史上的述宾结构,该述宾结构最初表示一种具体动作,随后其语义发生“从动作到性状”的变化,表示一种抽象的性状;以西安话为代表的部分方言中,有一部分“人”产生了轻声读法,成为派生词缀,这种“X人”的语义也就从“使人感到X”转变为“主语自身感到X”。研究还认为,汉语的“X人”形式经历了“述宾结构 复合词 派生词”的发展过程:汉语史上的述宾结构“X人”,发展为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多数方言中都有的复合词“X人”,此时“人”读本调,表达一种“使感”的语义;这种复合词“X人”在以西安话为代表的部分方言中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人”读轻声的派生词,表达一种“自感”的语义。  相似文献   

19.
莱布尼茨在经院哲学声名狼籍的氛围中公开声称自己的单子实体是经院哲学“实体形式”的复活。他说:“我不得不强迫自己把目前身价大落的‘实体形式’重新召回,并且使它恢复名誉”。从现象看,莱布尼茨此举是有悖于近代哲学精神的。但实质上,莱布尼茨正是借助于“实体形式”概念表达了一系列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从而使自己的实体理论在诸多方面超越了笛卡尔、斯宾诺莎的实体理论,无论对实体理论还是对整个哲学的发展都作出了新贡献。  相似文献   

20.
随着汉语的发展,“使”字句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对这种句型语法结构的研究也日益见多。本文想就“使”字句型的主语作一初步探索,并就两类所谓缺主语的“使”字型“病句”谈点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