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文章Cobb-Douglas函数分析了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利用样本县数据进一步检验了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大型国有银行逐步退出县域的背景下,县域金融仍然对县域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县域金融机构中,信用社、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对县域经济有较大促进作用,而其他大型国有银行其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日渐减弱,显著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健全县域金融机构体系、制定扶持县域金融政策、鼓励县域金融产品创新和完善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财政支农杠杆效应的实证研究:1987~2007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克强 《统计研究》2008,25(11):30-34
 尽管改革以来中国财政支农效率低下已是不争的事实,但目前仍有待揭示其症结以作为改进财政支农工作的切入点。本文依据1987~2007年统计数据,着眼于财政支农杠杆效应视角,对中国财政支农的效率状况展开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由于财政与金融彼此割裂式单干支农格局致使财政支农杠杆效应未能有效发挥,财政支农效率十分低下,建议整合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以实现在提升财政支农杠杆效应基础上放大支农资金规模,从而大幅提升资金支农整体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农民收入与金融财政支持的实证研究:陕西例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星焱 《统计教育》2010,(1):37-43
利用陕西省1978-2007年的时序数据,对农民收入与金融、财政支持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一,农民增收与财政支农水平长期正向相关,并在未来对财政支农水平存在较强的依赖性;二,金融支农水平在过去和未来对农民增收的促进影响均十分微弱;三,金融和财政支农均无法对农民收入的短期波动起到有效的调整作用,同时,二者支农效率较低,对农民增收难以产生直接的因果影响。在此基础上,就陕西省农民增收提出了简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自银监会启动农村金融新政以来,四川县域金融培育发展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目前四川县域金融改革发展尚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5.
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宿迁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对全市发展的贡献突出。但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层次偏低等问题仍较突出。在区域经济竞争趋向激烈的新形势下,建议要坚定信心,强化创新,突出重点,强力突破,努力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6.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和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的战略举措。近期。我们围绕“金融如何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这一课题,对山东省夏津县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据调查,主要存在以下  相似文献   

7.
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辉  钱焱  苗壮 《统计与决策》2006,(20):57-59
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必须建立在了解县域经济竞争力现状的基础之上,进而才能对其进行分析,得出其提升的有效方法。而要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体系。通过运用这套评价体系,不仅可以正确评价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现状,而且通过评价分析可以得出提升县域  相似文献   

8.
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挖掘绿色发展的金融动力具有重要意义。用综合指数衡量金融发展程度,用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测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以生态问题突出、金融欠发达的长江经济带上游乌江流域40个县域为样本,估计县域金融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县域金融不发达,但是整体水平处于上升态势,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0.6%,上游地区高于中下游地区;全样本下,县域金融通过绿色技术进步效应,推动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下游地区县域金融推动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步,上游地区县域金融则抑制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2008年之后县域金融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增大。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县是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是一个基本的 行政单元;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行政区域经济,是我 国相对独立运行的基本经济单元。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 着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区域经济的运行规律,具有自身的 一些特点。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后,  相似文献   

10.
张晴  龚亮 《统计与决策》2020,(6):136-139
文章在构建基于扶贫的县域普惠金融指数基础上,以安徽为例,采用工具变量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普惠金融政策的减贫异质效应。结果表明:普惠金融政策对增加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具有正向作用,且精准扶贫贷款政策具有更好的减贫效果;但对非贫困县域,省级、国家级贫困县域减贫效应呈现递减现象,表现出"锦上添花"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陈莉 《统计教育》2007,(8):53-54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壮大县域经济。安徽省经济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县域经济落后。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壮大县域经济,就必须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应努力朝产业集群型、劳动密集型、循环经济型、配套型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针对财政金融支农减贫效益进行了空间固定效应以及时序效应的筛选,并结合Hausman、Wald检验实施空间杜宾模型(spatial durbin model)的修正,以W空间权重矩阵标准化验证我国区域间时序基础上的财政金融支农减贫效应的空间关联.结果表明,金融支持以信贷的主要方式促进农村经济与农民增收来实现农村减贫,具有直接效应;金融支农减贫与经济效益存在正向弹性,区域的财政支农减贫效应扩散至邻近区域的可能性要高于劳动力增加带来的相应效益在邻近区域的扩散.  相似文献   

13.
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为了能够在发展的同时总结发展的成就与问题,保证县域经济可以协调、稳定和持续的发展,就需要对县域经济发展绩效进行评价,本文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县域经济发展绩效评价指标和因子数学分析模型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这不仅要求县域经济在经济总量上取得发展,还要实现县域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为全面了解和比较全区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差异程度,我们对全区2006年16个县(市)进行了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监测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5.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行政区间或其经济空间范围内的经济,包括县、市(县级)、区经济。2004年县域经济在全国经济总量中占55.15%,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9%,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有7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县域,可见,县域的城市化是实现中国城市化的基础与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县域经济与四川省经济发展平均水平、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之间还有一定差距。在目前条件和形势下,促进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打好基础,优化结构,促进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安徽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贤海 《统计与决策》2006,(10):154-155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繁荣农村经济,提升中国经济的总体竞争力,都有着特别意义.本文以安徽县域经济竞争力为视角,通过一种自建的测评体系,从比较优势力、产业竞争力以及政府调控力等方面,就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县域产业结构过度同质化所形成的非合意性产业重叠导致供给侧资源要素低效配置和需求侧市场恶性竞争。产业重叠造成了市场供给过剩的磁性效应,而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区域间产业布局实现高效协同而非产业重叠。有效化解产业重叠并缓解其消极经济影响需要准确识别各县域产业重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致使产业重叠程度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从制度经济发展视角分析县域产业重叠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法测算各大城市群所覆盖县(市、区)的产业重叠程度,并检验不同因素对产业重叠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空间分布方面,东部城市群所覆盖县域的产业重叠程度低于中西部区域,市场化水平和产业成熟度能够有效抑制县域之间的非合意性产业重叠;在影响因素方面,区域产业重叠主要归因于政治晋升与县域竞争,县域资源禀赋和产业政策也是致使产业重叠程度提升的因素。同时,随着中国市场环境容忍度的收缩,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的容错空间,进而加剧了县域产业重叠程度。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能够弱化产业政策对产业重叠的助推效应,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政府产业政策导致产业重叠的可能性越低。基于产业重叠形成机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县域经济实力具有比较优势是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形态。长三角在县域经济发展中都充分利用当地的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走在了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前列。通过对苏南与浙北县域经济发展中相关指标与路径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中的主要差距或比较优势,从而提出明确县域产业的战略定位、参与区域分工与合作等建议,以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且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充分调动县级发展经济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育县域比较优势,对区域经济分工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