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一生写了十多首政治讽刺诗。这些诗不仅具有很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艺术上也有极高的造诣。他在诗中塑造的讽刺形象,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给人留下了经久不灭的印象。鲁迅的讽刺诗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除了饱含着革命家深邃的思想以外,和他所运用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也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
早在二十年代,忧愤深广的鲁迅先生就用饱蘸血泪的笔塑造了一个文学史上杰出的中国农民的艺术典型阿Q。鲁迅用现实主义手法,冷峻尖锐地揭露了存在于阿Q身上的劣根性:自卑、自贱、自欺、欺软怕硬、狡猾、狭隘、守旧、麻木不仁……时间过去了五十年,新时期作家高晓声在其“陈奂生系列”小说(如《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中也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农民形象陈奂生。高晓声在对生活进行清醒、严峻的思索后,刻画出了存在于陈奂生身上的弱点:自卑、自我麻醉、保守、习惯性的圆滑和投机取巧  相似文献   

3.
《长明灯》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先生的《长明灯》写于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八日,最初分四次连载于一九二五年三月五日至八日的《北京民国日报副镌》上。小说刚刚问世,李大钊同志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鲁迅先生发表《长明灯》,这是他继续《狂人日记》的精神,已经挺身出来了”,①这个评价,可以给予我们很大启示。如果我们细细品尝一下这篇作品,就可以发现,它不仅在创作上有着不同于鲁迅其他小说的独特的艺术成就,而且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社会历史和鲁迅与外国文学的联系,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样是鲁迅留给我们的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一生都十分关怀中国女性的解放以及前途道路问题,他的这一思想在《故事新编》中也有明显的体现。鲁迅重塑了历史中的女性形象,寄予了他对母亲、妻子、少女这三类人物的赞扬与批评。鲁迅塑造了他心目中的中国女性的形象,也指出了中国女性应该消除自身存在的某些劣根性。  相似文献   

5.
鲁迅对"牺牲"的话题有着高度敏感和深切体认,这是鲁迅思想中一个较为重要的方面。他在小说中表达了"牺牲"主题,塑造了许多牺牲者的形象。在《故事新编》中,作者通过对古代神话、历史人物的重新塑造与"加工"表达了对于牺牲者命运的思考、体认:即牺牲者的被背弃、被包围。其中《补天》《奔月》《理水》《非攻》在表现这一主题上显示出递进、延续的关系,如果说前两篇表现的是牺牲者陷入被背弃、被包围的困境无法自拔的话,那么在后两篇中,鲁迅则塑造了两个力图从中挣脱出来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作家魏巍,于古稀之年,以他艺术的天才和高度的革命责任感,用整整三年时间,精心创作了一部反映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历史小说《地球的红飘带》(以下简称《飘带》)。作品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一部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的感人至深的史诗性作品。《飘带》塑造了许多成功的人物形象,特别塑造了显示作品重要艺术成就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群象。他们个性鲜明,形象逼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  相似文献   

7.
文学创作中的人物肖象描写,一般包括人物的面容、神态、形体和服饰等等方面。它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段。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他的小说人物肖象描写中,表现出超绝的艺术腕力,显示了卓越的艺术才能,达到了高度的艺术造诣。 纵观鲁迅《呐喊》和《彷徨》两个小说集的小说,从人物肖象描写的角度分析,可以归纳出三种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8.
纵观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艺术表现上最显著的特点,是善于运用象征的手法。鲁迅把他对社会、人生的“小感触”隐藏在象征性的形象中,营造出一种冷峻幽深的艺术境界。而在各种象征性形象中,色彩的象征是非常突出的。在《野草》中鲁迅着意描绘三类色彩:灰黑、白、红。鲁迅运用灰黑这两种冷色调来象征暗示那个阴暗的社会和他自身惆怅悲凉的心理;白色被赋予了双重的象征意义:一是孤独抗争黑暗现实而引起的绝望、虚无情绪;一是执著构建美好未来所激发出的充实、圆满心境;红色则传达出鲁迅对于社会的愤怒和复仇,同时也折射出他对于希望的追求和生命的礼赞。可以说,鲁迅笔下象征性色彩形象的选择和色彩意境的铸造,使《野草》拥有了更为独特的美学魅力和哲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萧伯纳是爱尔兰杰出的剧作家,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这两位文化大师曾结下了诚挚的友谊,在作品上也存在多层面的相同。萧伯纳评价鲁迅为中国的高尔基,鲁迅也为萧伯纳写了很多赞颂的专文。他们塑造了诸多特点相似或相反的女性形象,在讽刺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更是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10.
鲁迅文学世界申的“鬼魂”叙事,充分体现了“鬼”文化在语义上的丰富性与形态上的多样性。鲁迅对乡间赛神、社戏这些民间节日中的鬼魂扮演中所显示的“狂欢化”特征的赞美,是因为他深切而独到地看到了底层民众在这些狂欢活动中所获得的心灵感觉的复苏与精神力的张扬,从鲁迅的“鬼魂”意象的描写,可以看到但丁《神曲》等西方文化的影响痕迹,而更多的则是对中国古代文学中丰富深厚的鬼魂叙事传统的继承,并在这种继承中体现出五四新文化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1.
读了王得后同志的《〈我们今日所需要的是什么?〉为鲁迅佚文质疑》(载《西北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以下简称《质疑》)一文后,我们费了不小的劲也没有弄清楚作者的观点,好在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认为不是鲁迅佚文。既然不是鲁迅佚文,那么是谁写的呢?在他排除了鲁迅之后,大概只剩下了两种可能性:1.是周建人同志写的;2.是鲁迅和周建人以外的第三者写的。那么王同志认为是这两种可能性的哪一种呢?我们反复读了他的文章,最后仍然没有找到一句直截了当的回答。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作于1921年的小说《故乡》,是一篇具有多重意蕴颇具广度和深度的小说:《故乡》中写了三种意义上的“故乡”,否定了旧中国三种病态人生,它还继承了传统还乡母题,开创了新的还乡模式,塑造了全新的还乡者形象。《故乡》以其特有的情感性、象征性、总结性,在鲁迅小说创作中、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鲁迅对我国古代小说作过深刻的研究,写了著名的《中国小说史略》。他有独特的卓见,指出:“中国,小说不算文学,做小说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所以并没有人想在这条道路上出世。”“我也并没有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社会。”(《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他借鉴了传统小说的表现手法,继承了古典小说的优良传统,溶中西艺术为一炉,创作出许多不朽的艺术瑰品。 值得注意的是鲁迅把《隋志》、《旧唐书》等属于史部的杂史也归入到小说类。  相似文献   

14.
一 在《呐喊》和《彷徨》中,鲁迅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些人物的形象,勾绘了旧社会的社会面貌,深入地挖掘了其罪恶木质,探索农民的解放、妇女的解放、知识分子的解放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因此,过去许多评论者在研究这些小说时,都曾力图通过这些艺术形象,来寻求鲁迅思想发展的轨迹。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鲁迅思想转变的具体历程,不可能从他的自述文字中得到全部的说明,而只能从对他的作品分析和研究中获得。在鲁迅作品的众多人  相似文献   

15.
在小说集《呐喊》《仿徨》中,鲁迅从各个不同阶层,不同角度塑造了众多的生动感人的典型形象,透过这些喜怒悲欢跃然纸上的男男女女,让我们窥见了本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日益衰败破产的景象和它那千疮百孔的面貌。在他所精心雕塑的人物中,劳动者占了一定的重要地位,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如何正确地看待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是科学评价鲁迅作品的基础,也是我们进一步认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根本。  相似文献   

16.
(《故事新编》)……不足称为“文学概论”之所谓小说。 他的作文,却没有……想到“文学概论”的规定,或者希图文学史上的位置的,他以为 非这样写不可,他就这样写,因为他知道这样的写起来,于大家有益。 ——鲁迅 读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它情节简单,描写不多,人物形象也是“速写”式的,并不丰满,但却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同时,如果不结合注释看,我们就不大容易理解作品所涉及的一些作者当时的社会问题,这又和读鲁迅杂文的情况类似。统观鲁迅一生的创作活动,我们还可以看到另一个有趣的现象:他前期偏重于小说创作,但从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写了《离婚》以后,就再也没有写过一篇“一般的”小说,而杂文写作量却越来越增加。鲁迅在十八  相似文献   

17.
这个题目似乎还没有人做过,鲁迅著作中的确也没有直接提及《中国青年》,但事实证明他是读过的。一九二七年冬,鲁迅写了《在钟楼上——夜记之二》(收入《三闲集》),回忆起二月间他在广州中山大学时,读到宋云彬发表在《国民新闻》副刊《新时代》上的文章《鲁迅先生往那里躲》。文中揶揄鲁迅到了广州“不曾恢复他‘呐喊’的勇气”,“跑出了现社会,躲向牛角尖里去了。”当时鲁迅曾想撰文予以反驳,声明他“虽不呐喊,却正在辩论和开会,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有时只吃一条鱼,也还未失掉了勇气。”后因别的缘故,没有亲  相似文献   

18.
借鉴与超越——《伤逝》与《玩偶之家》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鲁迅的《伤逝》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这两部伟大作品,从创作思想、人物塑造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分析了它们的异同,并探讨了其主客观原因。作者认为,鲁迅在这里既借鉴了、又超越了易卜生,这对我们当前的文艺创作也很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彭家煌作为“五四”新文化浪潮激荡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和文学创作上都深受鲁迅的影响,成为重要的乡土小说家。他的小说不论是题材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艺术手法的运用,都呈现出与鲁迅惊人的相似。  相似文献   

20.
在《喧哗与骚动》中,凯蒂这个人物一直处于缺场状态,福克纳通过其兄弟的意识流回忆来塑造凯蒂形象,结果却十分成功。文章认为,在《喧哗与骚动》中叙述技巧呈现出的"非线性""音乐性"以及"潜意识"等特点不仅完美地呈现了凯蒂形象,而且反映了福克纳在小说艺术上的独特创新,为他后期创作和在194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