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太平天国政治文化的多元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平天国政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共同熏陶的产物。太平天国发源于广西客家山区,为太平天国政治文化刻上了客家文化和客家族群心态的烙印。  相似文献   

2.
王开玺 《河北学刊》2003,23(3):168-173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正是西学东渐时期。就文化的表现形式而言 ,太平天国领袖不可避免地带有中西文化扭结的特点和西方文化影响的表征。然而就文化的阶级属性或本质而论 ,农民当属封建文化的载体 ,他们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是疏离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即折射出太平天国这种既扭结又疏离的文化倾向。 186 1年《天朝田亩制度》的重颁 ,是太平天国农民领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回归和对西学的反动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4,(6):240-245
客家文化源于中原文化,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它是汉民族传统文化与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一样,客家文化对农村现代化的进程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作为一种发轫于封建社会的地域文化和族群文化,它在不同程度上制约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对农村基层政治现代化、农村经济现代化、农村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产生消极影响。因此,要根据现代化的基本精神理念和要求,对客家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合理的吸收、改造、发展和创新。具体途径包括:对客家传统文化合理扬弃,促进客家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化,以先进文化指导客家传统文化的创新,积极倡导现代观念,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4.
论太平天国政治的客家渊源——兼辨“客家武装移民”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太平天国运动发源于广西客家社会。拜上帝信仰有利促进了广西客家社区军事化的形成和太平天国起义的发动,客家族群心态深刻影响了太平天国的社会形态和政治制度。太平天国起义不是所谓的“客家武装移民”,从一开始它就是一场以推翻清王朝统治作为主要政治目标的农民起义。  相似文献   

5.
客家文化与现代文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人道主义、科学精神、传播自由是现代文明的基本原则。客家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是一种中国封建时代的文明,它不属于现代文明,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客家文化可以作为现代文明的“用”而发挥作用。比如说,从“客家精神”这一价值观的高度,来谋求客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协调性;或者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即通过产业化手段以及通过合理的商业运作和包装,使客家传统文化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传播学的视野看客家文化特质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论述了强势文化和强权文化在客家文化特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认为中原文化因为代表着更高的文明程度而具有强大的辐射能力,并得到了文化以外的因素———政治强权的大力支持,所以能够通过战争、人口迁移和相关的文化制度向赣闽粤边区广泛传播,从而最终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主体,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客家文化。  相似文献   

7.
文化多样化发展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民族化、共存化和同质化之中。客家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系"。客家文化研究在中国文化强国建设中如何发挥积极作用,在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的背景下凸显客家文化的传统本色与现代特征,当下,必须重点关注在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中重塑客家文化研究,在体现客家文化民族性与地域性的统一中展示客家文化的人文精神,在全球文化创意时代推进客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创新等三个向度。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特殊分支,客家文化在特殊的迁徙过程和艰难环境下的物质生产活动中,继承了中华先祖不畏艰难的开拓传统。客家文化的创造主体以平民为主,其世俗性主要表现在核心价值的世俗性、宗教信仰的世俗化以及围绕物质生产的世俗文化中。客家制度文化、耕读文化、民间化教育以及积极参与爱国斗争的活动,同时也表现出客家文化寓于世俗性之中的文化超越性。  相似文献   

9.
江金波 《学术论坛》2006,(2):176-180
客家文化具有鲜明的二元结构,这在诸多方面都有突出表现。文章分析客家文化二元结构显现层面及其文化特质,基于文化生态系统理论,解析了客家文化二元结构的成因。认为地理环境的封闭性与小农经济的惯性造就了客家文化的传统性;而消极的宿命、迅速的经济发展和改革思潮对原始性造成的振荡,衍生了其过于前卫的特性。二元性导致客家文化的审美困惑,对传统本土文化的眷恋复归与批判责难交织,统一于客家文化审美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太平天国对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进程和模式起着直接的促进和影响作用。一方面,它促进了鸦片战争之后陷入困境的中西文化交融进程,不仅身体力行学习西方文化,且把清政府也逼上了学习西方文化的轨道;另一方面,它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背叛,使传统文化面临的危机凸显出来,激发了近代文化保守思潮,从而使中西文化交融在保守的文化氛围中,严守着“中体西用”的模式进行。  相似文献   

11.
王继平 《云梦学刊》2003,24(2):50-52
近代中国文化是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制约下传统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发生的近代性转换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整合是近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是以通商、遣使、求学、传教、游历、翻译等形式进行的,它表现为一种非和平背景下的和平方式。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文化交流经历了由冲突到整合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  相似文献   

12.
本土运动是指一个主位文化因客位文化的冲击而引起的重整反应。具有高度整合性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近代遭遇了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并由此展开了顽强抵抗和回应性调整,因此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近代行程表现为本土运动的历史行程。1840—1901年间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本土运动的历史逻辑表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近代遭遇的危机是空前和全面的整体性危机,非本土运动所能自救,最终不得不进行全面的革故鼎新,以一种新的政治文化替代之。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哲学的建构必须以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需要为目标,不能脱离现实,也不能失去传统文化之根。中国必须创造出与其大国身份相称的独立的现代的理念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特征是非宗教性的文化,宗教不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儒家的伦理哲学才是文化的主流与核心。宗教在中国相对不发展,具有多元性和原始性,并有造神机制。儒家的伦理哲学同时承担了宗教的功能,具有满足信仰和感情的功能,同时,也具有政治功能。中国传统文化是道德主义形式下的宗教、政治、伦理三者合一的形式。中国新哲学的建构必须适应这种传统,承担起儒家哲学的功能。儒家文化不是历史,而是活着的现实,始终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内涵,在中国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的进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行政与道德、行政与为民、行政与公私等几个角度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廉政价值观,旨在加深对传统廉政思想的理解,以期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5.
民国年间是中国社会逐步实现由旧到新的变革时期。与此相适应,这个时期的中国文化围绕着反帝反封建的时代主题,以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主潮,介绍和品评了西方文化,重释和阐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并以文化为武器推动了社会的改革和民族的解放。  相似文献   

16.
财产权的观念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财产权作为人类的基本人权,其在人类社会存在的正当性具有深刻的观念基础。中西方社会法律文化的巨大差异,使人们对待私有财产权的态度迥异。这是因为中西社会权利概念具有很大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以仁义作为逻辑起点,而西方社会以正义作为逻辑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重义轻利的精神特质,而西方文化传统蕴涵着功利主义的内在因子;中国传统文化以群体为本位,从而以最高权威作为合法性依据,西方传统文化以个体为本位,以终极权威对抗实在法的合法性。观念的差别要求我们在法治建设中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精神,结合西方权利文化传统,培植我国财产权正当性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17.
契约文化在中国已有六千五百年的历史,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契约”只被表述为“契”或是“文约”,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演变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契约制度。文章从理解西方契约理念着手,以中国四川自贡地区特有的盐业契约为例,探析我国传统契约中的契约理念,将其与我国现代合同法的基本原则进行对比分析,发掘传统文化领域中优秀的盐业契约法律文化并充实我国契约理论,寻求传统契约理念对现实立法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概论》课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理论成果,但涉及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及历史学等多科知识,其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关联,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及成效,必然有利于各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以及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西方思潮的冲击是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建设面临的巨大挑战。中体西用、中国本位文化建设与"全盘西化"是近现代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回应模式,其共同症结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自信。今天中国的文化主体性建设,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在广泛吸收西方、中国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从时代出发,综合创新,建立一种既具有中国鲜明特色又对世界具有引领功能的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20.
桂玉 《河南社会科学》2001,9(6):125-127
从文化方面看,加入WTO有助于吸收和借鉴其他成员国现代市场经济文化的精华,有助于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文化价值道德观,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创新中走向世界。但加入WTO之后,各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相互渗透,影响着我国文化建设与发展。因此,我们要警惕西方文化的渗透,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加强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加强“三观”教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