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历经现代实证主义的“形而上学拒斥”和后现代主义的“本质解构”,伴随着美国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各种“哲学终结论”不绝入耳.伽达默尔以其解释学的实践哲学重新要求“返回到哲学的科学特性"“哲学以改变的方式存在下去”,这无疑是对哲学以及哲学作用的重新肯定和强调,也是对“哲学终结论”的回应和批判.本文以伽达默尔实践哲学为基础,深入探讨和分析了伽达默尔的哲学科学性、哲学作用和哲学命运问题,显示出以存在普遍意义与价值诉求为根本性质的哲学必然是人类存在与生活的一种方式,哲学命运不仅是哲学的命运,从根本上说,它是人类存在与生活的命运.从某种程度上说,如何对待哲学,意味着如何对待人类自己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论哲学的人文转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没有把哲学的人文转向作为一种新的思维范式来理解,从而没有形成真正的哲学人文转向之自觉.建立在意义(价值)、理解、主体间性等范畴基础上的现代西方哲学的人文转向,是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和超越,对我们的哲学思考有重要的启示.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个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人文价值取向,其核心是一个维度、两个要义.一个维度即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性维度,两个要义即哲学是人类对自身活动的反思、是植根于社会现实生活的终极关怀.它既超越了传统哲学,又超越了现代西方哲学,是我们建立哲学人文观的基础.现代西方哲学的人文转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取向,都要求把哲学的人文转向作为一种新的思维范式来重新理解哲学.哲学人文转向作为一种思维范式对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人文价值现的重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摸索为背景,从反思哲学观、批判传统教科书体系出发,很多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对什么是哲学、特别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重新反思,对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了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式"的诠释,总的看来,这些"形式"的诠释其实是人的认识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4.
20世纪的罗莎.卢森堡思想研究经历了由“回到马克思”到走向“马克思主义”范式的转换。这种范式的转换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历史联系。因此,考察一个世纪的罗莎.卢森堡思想研究,对于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创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反思中国的当下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后叶,西方学者对黑格尔承认哲学的重新发现和全新诠释,不仅颠覆了黑格尔作为主体性哲学集大成者的传统形象,而且发掘出黑格尔内蕴的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激进色彩.一般来说,黑格尔承认哲学的提出主要缘于对启蒙所倡导的主体性立场的反思,黑格尔主张从个体的“我”走向交互承认的“我们”,这是他对启蒙现代性规划开出的一剂“主体间性”药方.黑格尔推崇在思想深处爆发革命,而不是引向现实的实践,因而无论语调如何激进,他的理论基点就决定了其承认哲学本质上的保守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围绕对现代性、现代性政治实践与理论的反思批判,作为政治哲学的后现代主义在政治内涵、行文风格、主题论域、总体谋划等方面呈现出与传统政治哲学不同的理论特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实现了政治哲学的后现代转向。它所蕴涵的解放精神值得高度评价,但抛弃实践而偏重理论、文本、话语、游戏的致命缺陷,注定了它只是一个解放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7.
在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和消解中,海德格尔把现代科学技术看作是西方哲学的完成,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也是对传统西方哲学视界的批判。对一种不同于形而上学视界的新的思的视界的寻求,使古老的东方思想进入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视界。但后现代主义哲学仍难以超出西方哲学的视界,它对东方思想的引用和诠释,仍是从个人自由主义的纯粹理论态度出发的。古典东方思想是“心性之学”,它力求通过心灵的修养来获得秩序良好的社会或心灵的安顿。只有以仁爱之心、慈悲之心体悟宇宙和生命,才能进入东方思想的视界。  相似文献   

8.
在后现代主义“解构”“摧毁”和“零散”的语言文本背后,存在着一种潜在的、未知的结构:对现代性负面效应的批判是后现代主义的逻辑发生点;对现代性的“解构”是对于现代性负面效应原因的探讨;对后现代哲学的“建构”是对形而上学的超越。尽管目前后现代主义理论还仍较粗糙,但它开启了一场人类精神启蒙运动;这场运动对于未来哲学、人文科学及后工业社会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走向公共性的丧失──论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根本理论旨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在于它对“公共性”的消解。哲学是根植于“公有现实”的一种理论形态,“公有现实”是哲学的起点与归宿,这点决定了哲学具有追求“公共性”的本性。但由于传统哲学对“公共性”的追求表现为一种极端的样式,导致了后现代主义哲学从哲学的元价值观,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从人的主体性,从哲学的生存论等各个层面对“公共性”追求进行了全面彻底地拆解和批判。公共性之丧失是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重大理论后果,它昭示人们:超越后现代哲学的关键在于在合理的地基上重塑哲学的“公共性”维度。  相似文献   

10.
范晓丽 《齐鲁学刊》2007,1(4):124-126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它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提出了理论的彻底性即实践能力的思想。马克思的哲学(理性)是一种关注人的现存实践行动的理论,有着深切的生存指向。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具有深刻的批判纬度:首先它是一种政治经济学批判,其次,它以有生命的人的个体性存在为前提和基础,是对人本身的批判和反思;再次,它是一种历史批判和对整个现存生活世界的批判。  相似文献   

11.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的讨论 ,始于重建教科书体系探索中的“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之争 ,近来则有融入现代哲学范式的“存在论转向”和“生存本体论”之说。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批判 ,侧重剖析马克思的社会存在论与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之分歧 ,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意义主要不在于从近代认识论走向现代本体论 ,也不在于以一种新型的本体论体系取代了西方传统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在于 :立足于当代社会实践 ,而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条件和历史发展进程进行科学考察和反思批判 ,它是面向现实的批判精神和彻底改造社会的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2.
杨耕 《江海学刊》2022,(1):45-54
马克思的哲学是在法的批判、政治批判和社会批判、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等多重批判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的哲学是“批判的哲学”;马克思的哲学关注的不是所谓的“终极存在”,而是“对象、现实、感性”何以成为这样的存在,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中的“物”不是所谓的“初始物质”,而是具有社会关系内涵的“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社会的物”;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更重要的,是“唯物主义世界观”,是“真正实证的科学”和“真正批判的世界观”的统一。《杨耕文集》把马克思的哲学放置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以及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当代社会发展理论这样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中,重释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的相遇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认为 ,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种统一的思想范式或流派 ,而是一种文化潮流以及知识态度和生活态度 ,是通过对现代主义、现代性的解构展现其基本脉络的。其实质就在于“重写现代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现代唯物主义 ,但它又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现代”中露出的“后现代主义”的端倪 ,并对其加以批判审视 ,因此后现代主义无法忽略、漠视马克思主义哲学 ,并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代“不可超越的视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在人和自然关系、东方和西方关系等一些重大问题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通性 ,二者在当代的相遇源于这样一个事实 ,即二者关注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但二者关注的重心又不相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是西方经济与政治霸权的消除 ,并力图使“现存世界革命化” ;后现代主义关注的是西方文化霸权的“解码” ,并“沉溺与话语之中  相似文献   

14.
波兰尼的后批判哲学从科学研究的实际出发 ,对近代批判哲学所竭力排斥的“信念”、“传统”和“权威”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进行了细致分析 ,揭示了它们对于科学研究的构成性意义。波兰尼从而以自己的后批判哲学实现了对批判哲学的超越 ,和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对启蒙运动原则的扬弃有着相同的理论旨趣  相似文献   

15.
科学力量越是强大的时代,越需要对科学进行反思.后现代主义人文学者就是反思科学的一支主要力量.本文探讨了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的英美代表罗蒂对科学主义的批判,以及他对哲学文化的重新建构.罗蒂是在认识论批判中展开科学主义批判的.他从科学方法上、从科学与实在的密切关系上,消解科学在现代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并在后哲学文化中对科学重新定位即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一起共同编织时代的信念之网,在这一点上科学并没有什么优越之处.罗蒂提出的"后哲学文化"在此意义上还不如说是后科学文化.  相似文献   

16.
略论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基本特征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是一种超越近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现代哲学。它是以“实践”为基础 ,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 ,以“政治批判、文化批判和道德批判”为基本内容的实践哲学。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对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的中国现代哲学史上,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即当西方现代哲学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拒斥和消解“形而上学”的时候,以熊十力、冯友兰、金岳霖、贺麟为代表的中国哲学家却在津津有味地重建形上学的“体系”话语。在西方哲学界,为了彻底变革以往的传统哲学,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已被当作一条“死狗”丢在一边,其中批判的借口莫过于对其“体系”封闭、僵化的不满,取而代之的是零散、破碎和颠覆本体论的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兴起及传播。然而,作为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熊十力(1885—1968)可谓大谈形而上学;不仅如此,熊氏对哲学体系的偏爱和执著,一方面投注了自己的生活体验,投注了自己的感情和全部生命,另一方面把儒家本体理论之建构和民族尊严与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和世界化联系了起来,成为中国儒学史上公开地以“本体论”的名目建构系统化、体系化的哲学“第一人”。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哲学视野中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是高扬人类主体性的时代。主体性作为人的特性在2 0世纪的哲学理念和社会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纵观整个现代化的推进过程 ,实际上也就是人的主体性涌动与扩张的过程。主体性构成现代主义的深层本质 ,是现代性中的核心内容 ,以反思、批判、终结现代性为己任的后现代主义哲学自然把颠覆主体视为自身的重要使命。按照后现代哲学的理解 :解构了主体性也就抽去了现代社会的理性支撑。当然 ,这种颠覆、解构并非使主体转化为“无”,而是根据后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去建构新的“主体性”。一、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体性的颠覆在现代化进程中人…  相似文献   

19.
高扬人的精神能动本质的主体性原则是西方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批判地继承了西方传统哲学这份重要遗产,在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上重建了科学的主体性原则,从而在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实现了重大的变革。当代西方许多哲学家责难马克思主义哲学忽视主体性,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贬为机械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曲解。今天,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原则,对于我们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五十年代,我国曾大规模地批判过实用主义哲学。三十多年过去了,反思这一段历程,应该肯定这一批判对于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的界限,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政治批判代替理论分析,简单化和一概排斥,又构成了这一批判的严重的内在缺陷。并且,以此为始,把现代西方哲学统统说成“政治上反动,内容上荒谬”,进行了全盘否定,致使我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对现代西方哲学缺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