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甲骨文中的"■"(■)字,罗振玉释为"騂"之本字,指出有赤色义,此后学术界一直未提出异议。罗氏考释"■"字有赤色义,其说可取,但关于"■"字的形义关系,未做出解说。我们考察甲骨、金文"■"的字形、辞例,发现"■"字在甲骨文中是"羊牛"二字合文,后演变成一个字"■";且《说文》等书,对"觲"字的解释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2.
《合集》3522"贞:我家旧■臣无害我"中的"■"字,我们认为当考释为"■"。■和眯是同源字的关系,都从米得声,当读为迩,训为近。"■臣"即文献中习见的"迩臣",就是"近臣"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关于甲骨文中与"■"有关的"■"字,学界论述不多,各家释文、字编的收录也颇有分歧。从字形及辞例来分析,可以确定其为"■"的异体,不能简单认定为《说文》中的"■"字。此外,本文还对另一个与"■"有关的"■"字用法作了补充。  相似文献   

4.
从西周金文"华"字的字形来看,甲骨文中的"华"字,象束苇之苣的光华。"华"在甲骨卜辞中主要是指一种祭祀名称,其异体或加意符食、酉、皀,或加注声符"往",可以读为"饷",是一种对祖先的馈食之祭。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束苇形这一字形还可用来表示"束",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莤",即以此为意符。  相似文献   

5.
甲骨文"■"(或写作■),当释为"呙",在卜辞中多读为"祸",过去将甲骨文"■"字释读为"祸",实为鸠占鹊巢。"■"当依于省吾先生说读为"咎"。它与甲骨文"祸"字虽然同与灾害有关,却有不少区别。主要是在卜辞里,祸由人起,而咎自外来。殷人的灾患观念里既有对神灵的迷信,又有一定的反省精神和深深的忧患意识,还有一些勇于担责的气魄。战国时期,孟子论国家存亡之机曾有"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著名论断。商王朝立国五百余年,与殷人浓厚的忧患意识是有关系的。  相似文献   

6.
"买卖"语义场中的"買、賣、■、粥、鬻、沽、酤、贸、贾"诸字在造字理据、文字演化、词义引申、语音部位、文献用例等方面存在着复杂的异同现象。"买"字在甲骨文中习见,"卖"是"买"的反向引申分化字。"粥"(鬻)这一语词的最早字形为"从直从贝、直亦声"的"■"字,省写作"■",因"■"与"賣"形体极易混肴而被音近的"粥"(鬻)字替代。"窦、续"等字实际上是从""得声而与"賣"字无关。"贾"的语源是"沽";其字形一方面来自于"沽",另一方面来自于"買"。  相似文献   

7.
甲骨文"■"字属于"因声附义"类型结构的形声字,是在"又"字基础上加上两个球状的圆圈而造成的字,本义是"球"。甲骨文"■"即西周金文中的"■"的声符,二者读音亦同,作为地名也就是西周金文的"■京"之"■"。甲骨文"富"字本义像置放在地窖或地穴中装有酒且香气四溢的尖底瓶之状,引申为"富有"、"财富"之义。"丑"的本义像人长着长指甲的形状,《山海经》"女丑有大蟹"就是手指甲特长以至于像"大蟹"一般。  相似文献   

8.
花园庄出土商代甲骨文中的"(△)"字,实即"吉"字上半部,亦即商周时代古戈头形状的写照.仑是象形字,"戛"是会意字,而殷墟卜辞中上(△)下口的"吉"也是以(△)作声符的,说明(△)古音同"戛"也同"吉",其本义是"戈头"或"戈首",在花园庄甲骨卜辞中作名词,是指玉戈头或玉戈首.从考古资料看,此"(△)"字释为"圭"是不对的.玉戈头与玉圭皆见于殷墟发掘出土的资料中,也都是用于祭祀的礼器;但二者的形制是截然不同的.玉戈头的"(△)"下部有枘部分,明显是用来纳入凿孔或缚绑在戈柄之上的;而玉圭无枘,是呈长方形状.玉戈比玉圭在殷礼中使用更为频繁,而周礼中玉戈逐渐消失独留玉圭,这大概是学者不敢把花园庄甲骨文中"(△)"直接释读为玉戈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安阳小屯M18出土玉戈朱书中,"■■"的"■"当为"执"字异体,"■"当为"秉"字异体,"■■"即"执秉",指玉戈用以执秉。"□在兆执秉"指玉戈为某在兆时所执持,此句是记录玉戈的用途。"■才(在)入"的"入"为进献之义,"■才(在)入"指玉戈为■方国所进献,此句是记录玉戈的来源。  相似文献   

10.
西南大学历史博物馆藏一青铜戈,戈上有一铭文至今不能定释,或作"玄舍",或作"舒左",通过查考其书写特征,并比对"舍"、"言"、"玄"的写法,我们认为当是"■"字,此器当重新命名为"栾左戈",当是春秋早期晋国兵器。  相似文献   

11.
认证前贤说"■"以及"■、■"诸异体为古乐曲"韶"字初文,并申述构形本旨。陈邦怀先生说"从八从鱼"之"■(颁)"字,卜辞中大多数情形读如"编",编排演练义,而非颁赐之"班"。甲骨文短语"■"读为"颁(编)益(佾)韶",义为每八人一列编排演奏韶乐。依据卜辞史实,证以传世典籍,对殷商时期王室演奏的六种古乐"韶"、"商"、"祈"、"唐"、"美"、"■"作了探讨。"■"为"弦"字初文,本义拉奏弓弦乐器。  相似文献   

12.
莒太史申鼎铭中讲述器主申出身的铭文作"■仲之孙",对其中的"■"学界有不同的释读意见。不过,这些意见从字形到文意皆存在问题,因而"■"的释读值得进一步研究。清华简、上博简中有一类"樊"字的特殊写法,据此可知"■"从邑樊(或燔)声,在铭文中读为"樊"。铭文之"樊仲"即周宣王时的辅弼大臣仲山甫。器主申为名臣樊仲的后代,时任莒国太史。  相似文献   

13.
史墙盘铭中的"无■农啬,戉(岁)■唯辟。"我们认为就是见于《诗·商颂·殷武》中的"岁事来辟,稼穑匪解。";并且考证出甲骨文中的"■"字应该释为"菑"。  相似文献   

14.
《文史哲》2016,(4)
《清华(叁)·说命》描述傅说外貌时说"厥说之状,鹃肩如锥","鹃"当从虞万里、胡敕瑞读为"鸢","鸢肩"即双肩上耸;"傅说"之"说"在《上博(五)·竞建》简4中写作"鸢",在《清华(叁)·良臣》简2中写作"■"。基于这两点,傅说之名"说"本应写作"鸢",或用"说"、"兑"、"敓"者,均为"鸢"之假借字,并取义于尖锐之"锐"。睡虎地秦简《日书甲》"诘咎"篇"为刍矢以■之"等处的"■"非"鸢"字,当释为《说文》训作"缴射飞鸟也"的"隿"。《诗·小雅·四月》"匪鹑匪鸢",《说文·鸟部》"鷻"下引"鸢"作"■",此"■"很可能就是"鸢"字的讹写,非见于《说文》之"■"。  相似文献   

15.
谐声同部原则只是造字谐声的原则,不是系联归部的原则。以"世"谐声系列诸字的归部为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所坚持的原则有二:一是入韵字的归部,根据押韵情况;一是非入韵字的归部,采用以今音上推古音的办法。谐声系联只限于把同声符且中古同韵的字归入同一韵部,而不是"同谐声者必同部",至于具体该入哪部,还由上述原则决定。  相似文献   

16.
"司母戊"鼎更名为"后母戊"鼎后,引起社会及学术界强烈反响。从字形结构、造字本义和卜辞用例看,卜辞中的"■"与"■"是"司"字,而"后"在卜辞中写作"毓"。故"司母戊"改为"后母戊"是讲不通的。  相似文献   

17.
刘孝霞 《兰州学刊》2012,(7):116-117,120
文章对"■"形体进行研究,提出三点理由,否定了《近出二》"淳于"的释法,认为当从李家浩先生释为"郭"。文章还对"■"形体作了研究,从金文中钧字的构形出发,否定了释"钧"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字小篆作。《说文·部》:“,三合也。从入一,象三合之形。读若集。” 徐铉说:“此疑只象形,非从入一也。”段玉裁也以为许慎的说解“似会意而实象形。”但是说就的字形看,如说“从入一”为非,总觉没大根据,而说为“象形”,却又所象不明。下面试就这一问题作一分析。 查甲骨文未见字,但有从的字,如今字从,(见后引《说文》)甲骨文今字作,或作,或迳作,其所从作。又如合字从,(也见后引《说文》)甲骨文作,其所从  相似文献   

19.
韩江苏 《殷都学刊》2012,33(4):9-13
殷墟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具有表义功能,分别表现在两种字形上:一种是异字异形异义字;一种是同字异形异义(本文主要指在原来意义上又添加新义)字.这些象形字代表的词就是所象之物的名称.从甲骨文字形与字义看,甲骨文字形、字义与汉字字形、字义有时是一对两个以上的字组成的词之关系.  相似文献   

20.
谷斌  刘雁 《殷都学刊》2012,(3):11-16
"巴"字自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字形一直在不断的简化,但始终保持蛇形的特点,只有识出甲骨文(巴)字中的两根竖线为毒牙,才能使巴之本义浮出水面,也使"巴"字的演变有了合理的解释。《说文》释巴为"虫、蝮",更是证实了巴之本义为毒蛇,并形成一条完整的证据链。历史文献及现代动物学证实,这种蛇远古时期称"巴",秦汉时期称"蝮虫",民间又称"反鼻虫",唐宋时称"蝮蛇",明代也称褰鼻蛇,现代称五步蛇或尖吻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