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唐太宗与宫体诗问题郑伯勤历代评论家对唐太宗的文学成就一直疵议较多,甚至视之为初唐宫体诗的代表。《新唐书·虞世南传》云:“帝常作宫体诗,使赓和。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受此影响,闻...  相似文献   

2.
王志清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1(7):116-120
《闲情赋》对于宫体诗的影响不仅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深刻的.其实,在鲁迅与闻一多的相关论述中,已了然有《闲情赋》对宫体诗直接影响的信息.宫体诗的出现与《闲情赋》具有同样的生态背景,《闲情赋》除了其骈俪而华美的语言形式外,在描写对象、表现内容和情调上,也都适应了宫体诗的胃口和发育.二者最为一致的地方是:追求声色美艳的感官感受,追求幽怨怅惘的悲剧情氛,追求轻艳华彩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观赏性是宫体诗的基本特质。观赏性的要义有三点:一是以玩赏为创作的目的,而不是情感的宣泄;二是有显著的体物倾向;三是有程度不同的游戏态度。宫体诗的体物倾向表现在,无论是女性的外形,还是女性的内心情感,都是作为客体对象来展示的。宫体诗的风格是轻艳,而内容的香艳、立意的肤浅、态度的轻薄以及文词的绮靡都是形成轻艳风格的基本因素。轻艳风格主要是由特定的题材内容决定的,体现了宫体诗的玩赏倾向。  相似文献   

4.
南朝宫体诗与五代花间词在审美趣味上构成了趋同性.这种审美趣味上的趋同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以艳丽为美,以纤巧为美,以悲怨为美."以艳为美"在艺术风格上的表现包括语言、色彩、情调上的艳丽化;"以纤巧为美"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印题材的狭小和指对纤弱之美的欣赏;对宫体诗"以悲为美"的继承促进了花间词"绮怨"风貌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明君直臣,最为人们所推重的,莫过于唐太宗与魏征了。唐太宗在唐初广开言路,知人善任,修身正己,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从而自己也落了个明君的美誉。魏征则在唐太宗朝,敢于直言进谏,为之出谋划策,指正其偏颇,成为唐太宗的股肱之臣,以至被唐太宗比作一面镜子。千百年来,他不仅是家喻户晓的忠贞耿直之士,而且是文臣武将效法的楷模。在人们看来,好像没有魏征,贞观之治部要受到影响一般。因而,他们休戚与共、相得益彰的明君直臣的故事,自然成了千古佳话。  相似文献   

6.
唐初史馆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四史中的《周书》、《隋书》、《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南史》、《北史》是唐初贞观年间修撰的,其中前六部又是在史馆中修成的。建立史馆修史制度,是唐太宗最先确立的,以后为历代统治者沿用,成为后世官家修史的固定组织。因此,研究唐初史馆的由来、发展及其特点,对于全面了解史馆制度在史学上的地位是不无意义的。 唐朝以前,我国历史上早已有了设馆修史的记载。北魏时曾设置修史局,北齐时改名为史馆,隋文帝和唐高祖都曾命令心腹大臣统领国史修撰。但是,史馆  相似文献   

7.
唐太宗《晋祠铭并序》有着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其中所蕴含的主要思想均来源于儒家传统,如宗周、德治、亲亲、诚信等,且在艺术手法上遵从儒家诗教传统。对这种渊源关系的探讨不仅为《晋祠铭并序》的研究拓展了视野,而且印证了儒学在唐初贞观年间政治文化领域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8.
唐初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曾出现过封建史家所盛称的“贞观之治”。它是在什么样的社会条件下出现的?它与隋末阶级斗争以及唐初统治阶级的政策有着什么关系?如何评价“贞观之治”的代表人物唐太宗?这些问题史学界一直有所争论。本文就是对以上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9.
李荣,号任真子,蜀之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唐初道教重玄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约生于隋末唐初。唐太宗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出家为道士。中年时,以讲重玄之学,声播蜀中,为朝廷所知。高宗即位,召入京城,长住东明观讲学。当时道、佛二家互争优劣,李荣经常参与其事,率徒与僧人辩论往复,深受佛学三论宗的影响。时与重玄大师成玄英齐名,著名佛教学者释道宣在《集古今佛道论衡》中称他为  相似文献   

10.
唐初 ,山东士族卖婚现象严重 ,出于打击山东士族的目的 ,贞观十六年六月唐太宗李世民颁布了一则禁止卖婚诏令。禁卖婚诏虽然限制了关中人与山东人的婚姻 ,减少了山东人入朝做官机会 ,但关中人互相婚嫁 ,封闭式婚姻 ,不但不能割除关中人旧有的胡族习俗 ,而且相应阻碍了山东文化向关中的渗透 ,其结果更促使胡族习俗在唐初社会流行。唐初逆缘婚等胡族婚俗现象突出 ,胡食胡衣盛行。胡俗在唐初的流行 ,禁卖婚诏令不能不算是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1.
齐梁文风的北传及余绪周建江田守勇批评太宗世民文学者,常将其同齐梁陈隋之文学相联系。《新唐书》卷201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糜相矜。”而煽起唐初浮糜的齐梁文风的“风流教主”即太宗皇帝,《新唐书·虞世南传》解释说:“帝(唐太宗)尝作宫体诗,使赓和...  相似文献   

12.
唐太宗“精简官员”说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评价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时,人们大都要提及贞观初年,唐太宗曾把中央政府机构的官员从原来的“二千多人”,精简为“六百多人”。比“隋朝、唐初和后来的开元年间的数字少四分之三”。甚至有人把这件事,誉为贞观时期的善政之“首”。但是,我认为,此说证据不足,很难使人首肯。  相似文献   

13.
宫体诗兴起并全盛于梁代,以萧纲的东宫为中心。在宫体诗兴起与兴盛的过程中,徐摛发挥了重要作用。徐摛自幼受到永明诗风的熏陶,其诗"好为新变,不拘旧体",其特点是:多咏物诗,以描摹女性为中心,内容狭窄;追求声律、节奏、对仗之美,风格秾丽。徐摛是萧纲的老师,是徐陵的父亲,在徐摛的教育引导下,萧纲与徐陵走上了宫体诗创作之路,并成为宫体诗创作的领军人物、核心人物。徐摛才、学、识兼备,富有感召力和影响力,加之萧纲的"恩礼"与推崇,徐摛发起的这种"新诗"为"春坊尽学之",宫体诗因而达到全盛。  相似文献   

14.
宫体诗新论     
在我国文学发展的长河中,曾出现过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宫体诗.它不仅以女性为描写中心,而且从总体上表现出鲜明的“重色”观念.故而后世文学史家每每提到宫体诗,则多加否定.以辩证的观点,重新审视宫体诗,作出一个恰当的评价,就显得尤为必耍.本文试就这一问题加以探讨.何谓宫体诗?它起于何时?据《梁书·徐传》中言;“属文好为新变,不拘旧体文体既别,春坊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起.”《梁书·简文帝》言萧纲“雅好题诗,其序云:‘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伤于轻艳,当时号曰‘宫作’.”《南史·梁本纪下论》…  相似文献   

15.
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闻一多先生认为,卢照邻、刘希夷、张若虚是"以宫体诗救宫体诗",是从宫体诗一跃而到庄严的宇宙意识.不过,闻一多的这"一跃"未免突兀,可以发现,这种宇宙意识应当源自于汉末六朝以来文人"强烈的生命意识"的渐进升华.这样,六朝文人生命意识便可以理解为从宫体诗到宇宙意识二者之间这一跃的踏板.  相似文献   

16.
兰州在唐代是陇右所属的重要州郡之一。唐初魏王李泰(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主编的《括地志·序略》中所列贞观十三年唐朝三百五十八个州郡中,即有兰州都督府。 兰州始名于隋代。隋开皇初,置兰州,以皋兰山为名。《通典》卷二七四《州郡四》曰:“兰州,古西羌地。秦属陇西郡,汉属金城、陇西二郡地,后汉、魏、晋因之,魏以为重镇。前凉张寔  相似文献   

17.
民歌是唱出来给人听的,大多是即兴而咏,脱口而出,其语言风格流转自然,朴素清新.而文人情诗是写出来给人看的,是经过斟酌的书面语言,因此雅致精巧.有人评文人艳情诗是"得在流丽,失在佻碎"."流丽"是他们学习民歌的结果,"佻碎"是他们玩弄笔墨、言而好尽的后果."诗缘情而绮靡",诗因表现情而导致风格上的绮靡,与语言的"佻碎"不无关系.因此,二者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8.
杨东林 《学术研究》2022,(5):163-169
宫体诗,顾名思义,与宫廷的关系密不可分。就梁代宫体诗的发生来说,以“宫”命体,首先揭示出这一新的诗体诗风成为文学思潮主流的一个时间节点,即萧纲为太子入主东宫的中大通三年(531)是文学思想史上一个大写的转折年份。其次,暗示萧纲文学集团和宫体诗创作思潮由地方到京城、由边缘到中心的空间上的迁移集中过程。复次,标示这一诗歌活动核心领袖居于宫廷的身份特征,宫体诗人围绕东宫主人进行创作活动,宫廷是宫体诗创作集散的中心。梁代宫体诗的题材内容并不是其时宫廷空间环境和生活实际的反映,但宫体诗在陈隋唐初和宫廷生活发生实际的联系,因而后人在泛化宫体诗概念时,对宫体诗赋以宫廷题材风格的内涵,多侧重从道德格调方面进行评价。这容易掩盖宫体诗的实质,妨碍对其在诗史上的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9.
从《大唐西域记》看唐代西域民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唐西域记》是唐初高僧玄类西行印度取经旧国后,应唐太宗李世民之请所著的一部关于西域历史、地理及社会生活的历史名著。这部史书由于对古代印度的详细记载而备受专家学者重视,被誉为研究中世纪印度历史、哲学史、宗教史、文学史的瑰宝。玄类本人也已成为中印文化合作的象征、中印友好的化身。《大唐西城记》对研究印度历史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但除此之外,该书关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沿线的城郭诸国的农业、商业、风俗、货币、语言等的撰述,对认识和研究唐初该区域的民俗,无疑是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玄类西行之前,由于丝绸之路的…  相似文献   

20.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廿三年中间,审时度势,制定了一系列较为切合实际的民族政策,且比较成功地加以实施,对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起了重要作用,也为唐代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基础.本文试对贞观时期的民族政策简要述议,以求教于方家学者. 唐初,许多重大社会问题急需妥善解决,而民族问题正是影响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最大问题之一,一些少数民族(或部族)首领时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