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精神之绝对自由、意念之空阔豁达,乃庄子思想之至境,《庄子》书成,其思想则有迹可循。作为《庄子》始篇,亦为思想之精华所聚者,《逍遥游》集中体现了庄子思想意识之自由诉求,此自由诉求贯穿于《逍遥游》始末,更通过从“有待”到“无待”之审美超越而实现之。  相似文献   

2.
正确理解《逍遥游》篇旨是把握庄子其人其书的一个关键。本文从《逍遥游》中的正言、正论出发,认为郭象所提取的“有待”与“无待”两个概念是该篇的思想核心;并通过历代学者关于鹏、晏鸟关系看法的述评,说明了庄子塑造这两个寓言形象的真正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中具有纲领性的一篇文字。文中说到:“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明确提出了体道的三种境界,嗣后诸文也大都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论述。因此,有必要对此作些探讨。一、“有待”与“无待”王先谦说;“无所待而游于无穷,方是《逍遥游》一篇纲要”,可谓一语中的。郭象曾据《逍遥游》一文中“犹有所待者”和“彼且恶乎待哉”两句,提出“有待”和“无待”的概念,并以此作为“逍遥”与否的标准,也是深得庄子三昧的。  相似文献   

4.
庄子道与逍遥游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核心,“逍遥游”是庄子人生理想的核心,两者贯穿以内篇为主的《庄子》全书。作为首篇的《逍遥游》先概括点明“逍遥游”的内涵(文章主旨)。《逍遥游》相当于《庄子》“导论”,它所阐述的思想四个方面(包括道)涵盖了庄子的主要思想。对“逍遥游”的追求缘于庄子对现实人生困境的深刻感悟以及感悟之后的无奈。对“逍遥游”的追求实际上是对“道”的认知,它包括探道、识道、知道三个环节。“逍遥游”是庄子心目中一种人道合一后实现了对人生各种困境的超越的忘情忘物忘我、无功无名无己、无待无累无患的绝对自由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5.
《庄子》首篇《逍遥游》集中表述了庄子的自由思想,体现了他所追求的精神解放与超脱。综观《逍遥游》通篇,我们可发现,在庄子文字的回环曲折中,随着以“大小之辩”为始,到“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展开,层层递进进行例证分析,通过神奇的寓言而隐喻出何为逍遥的主题,再以“有用无用之辩”对此概括总结,得出如何逍遥这一结论。由这一基本的逻辑框架,我们可以得出庄子逍遥思想的主线:“大小之辩”——逍遥有待、“无已无功无名”——逍遥无待、“有用无用之辩”——超越之途。  相似文献   

6.
“庄周贷粟”是庄子的经典故事之一。其中若干问题值得重新思考。其一,庄子往贷粟的监河侯非魏文侯,也非监河工官。从当时侯爵及司水官制出发,结合庄子与魏惠王交往,及惠王迁都大梁后大力开发黄河水利,监河侯应如章太炎所说为魏惠王;其二,战国贵族养贤背景下,惠王“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的许诺非全是虚言。但因与庄子无利害关系,也有明显简慢之意;另外,君“馈粟”于士人是当时养贤之风下的常事。庄子坦然贷粟,又与其“人间世”的入世心态有关;最后,“道中失水鱼”之喻,表现了庄子“逍遥游”的“无待”与“人间世”不能“无待”的矛盾。尽管如此,庄子仍以“逍遥游”包容、化解“人间世”产生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从《逍遥游》看《庄子》的游世主义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逍遥游”的基本含义是“游戏以自乐”;《逍遥游》所表达的正是一种游戏主义的独特观念和视角。从《庄子》全书来看 ,游戏观即游世主义是其核心线索 ,是庄子人生理想的最高表现。在某种意义上说 ,《庄子》的游世主义 ,正是对当时整个文明的反思和批判 ,是对真实存在的呼唤 ,在文化和哲学史上 ,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庄子》特别是《逍遥游》的游戏观或游世主义 ,不失为转型时代的心理良方 ,更是文明发展的解毒剂 ,有着鲜明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庄子的“无待”的自由观,认为其哲学是一种以追求超然生命为旨趣的生命哲学。在庄子看来,只有摆脱各种诱惑、挣脱各种束缚、超越生命,才能达到“无待”境界。指出:在现代性的危机场景中,庄子“无待”哲学的价值突显,其破“待”追求“无待”的解构性的批判具有一定意义的“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9.
关于《庄子.逍遥游》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但自近代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它主要讨论精神自由的问题。本文在考察“待”字含义的基础上,从“自由说”商榷、《逍遥游》的结构、《庄子》一书的整体内容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庄子.逍遥游》的主旨。笔者认为“致福”有待于得“道”,才是《逍遥游》的主旨。“逍遥游”就是求“道”的心路历程的形象表述。  相似文献   

10.
三论庄子     
在《论庄子》(见1961年2月26日《人民日报》)这篇论文里,我说:“关锋同志的《庄子哲学批判》(见《哲学研究》1960年7—8期),已经对于庄子哲学作了深刻的批判,挖透了庄子的‘底’了”。近来又作了一些进一步的研究,我觉得关锋同志对于庄子的批判在基本方向上还是正确的,但是,庄子哲学的“底”似乎还需要再挖一下。关锋同志说:“庄子哲学体系的骨架是这样一个三段式:‘有待’——‘无己’——‘无待’。‘有待’、‘无己’、‘无待’是庄子哲学体系的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11.
“默会”既是一种知识类型,也可理解为一种知识习得方式。其诸多特点,在绘画艺术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绘画艺术的主体性特征,绘画创作的心理活动过程,都表现出强烈的默会性,同时,默会也是美术知识传递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2.
"写实"内涵具有很大的模糊性,正因此,才决定了其丰富性,留给画家个人发挥空间的广阔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写实主义"、"现实主义"是"写实"的衍生,但它们的内涵却区别卓然。相对于传统,现当代写实在原有传统写实绘画与抽象艺术互相消长基础上,吸收了诸多现代主义成果。中国写实油画经历了从"现实主义"到"新写实"的嬗变,呈现更广阔、更复杂的面貌,可见"现实主义"也具有更大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13.
庄子用合道的神技来取代技艺,即用道的自然无为来改铸技艺,无为是无为了,但也就没有人为之技艺了,此即“神技无技”。神技不具有技艺的规定性,技艺是目的性有为,神技是自然无为;技艺创造的是第二自然,神技则不害第一自然。神技也不是现实的技艺或其比拟,神技是对人为技艺加以“自然无为化”或“道德理想化”后的虚构,有其神秘性。神技的逻辑结果就是对现世技艺的取消与否定,如“无画之画”、“其钓莫钓”、“无乐之乐”等。神技经后世的理论转化后,实现了与技艺的统一,那时才显现出“无法之法”等艺术创造思想。  相似文献   

14.
二人转、小品的语言应当是"绿色"的.脏口只能造成语言污染,只能取悦于一部分观众,却损害了二人转和小品的社会声誉,不利于使这门艺术健康发展,更不能使之在城市舞台站稳脚跟.要坚决告别脏口,要净化舞台语言,要抵制下流的低俗的表演.要爱护这支东北的民间艺术奇葩,引导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绘画是反映现实和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感情的艺术,它通过光、色彩、线条等等独有的视觉语言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其中,"色彩"作为最具有感染力的视觉艺术语言,在我们欣赏绘画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意象表现,可以说是中国绘画的本质特征。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及刘勰、石涛等人的艺术观皆对中国绘画的意象表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中国画所用的工具材料也成就了中国画写意语式的完美表达。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中有所谓"道""器"之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及托物寄情的人文情怀可谓中国绘画之"道",而中国画所利用的工具材料正是盛载中国文化之道的最佳之"器"。  相似文献   

17.
长久以来,天津的书画艺术没有在创作理念与绘画形式上形成统一的风格。就天津、就国内外美术界而言,也没有对“津门画派”的研究予以足够重视。因此,采用实地采证、采访实录等方法,收集了第一手材料;采用归纳分析、总结演绎、对比、举例等分析方法,论述了对“津门画派”艺术特征进行研究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庄子经典名篇《养生主》认为,人们应当养护好自己的生之主——精神,并指出养神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秉承事物的中虚之道而顺其自然。《养生主》的思想对于当前的绘画艺术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缘督以为经”的思想启示绘画艺术应当顺其自然之道以为常法。其次,“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表明技术对于绘画艺术而言只是较低层面的东西,而“道”才是其最终的归宿。最后,“泽雉”等寓言故事启示绘画艺术的精神内涵与人为的形式设计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庄子的逍遥思想是通过“小大之辨”、“有待无代之辨”、“有用无用之辨”三个环节来表述的。如果只注意《逍遥游》中的“鹏鴳寓言”一节,则使庄子的思想成了断尾巴蜻蜓。庄子的“逍遥游”境界,是庄子的理想追求,也是庄子的自我设定与塑造。庄子,即逍遥游的象征。  相似文献   

20.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的传统命题,中国现代艺术美学家宗白华和邓以蛰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前者从生命本体和艺术意境的角度认为,书者生命之如,画者笔墨之舞;后者从文字发生学和工具创造论层面认为,书(字)生于画,画如笔通心。本文提出“差异中汇通”的“书画同源”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