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布·菲达的《地理书》是中世纪一部重要的地理书籍,作者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时值中国宋朝时期,书中有不少对杭州的描写.本文通过《地理书》中对杭州描写的注释和思考,分析了宋朝杭州与阿拉伯国家交往的特点.处在独特地理位置上的杭州沟通了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本文所做的研究是杭州与阿拉伯国家关系史、中阿文化交流等历史学科研究的需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刘智(1660—1730)是清初中国伊斯兰学者,其著作《天方性理》卷首附有"采辑经书目",该书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文献目录。本文根据中国回族经堂教育现存的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文献,并参考国外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文献资料对之作了较为全面的考证,是迄今为止对《天方性理》参考文献的全面考释,对研究古代伊斯兰世界与中国穆斯林社会的文化交流有重要文献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唐宋时期,中国和阿拉伯诸伊斯兰国家展开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随着回回民族的东来,海外珍贵的农业和药材业品种,也源源不断地通过丝绸之路输入到我国。这些由回回民族新输入和引进的经济品种,不仅增加了我国农业和药材业的种类,而且也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对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开发,起到了重要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盖双 《回族研究》2007,(3):136-138
在对“阿拉伯古籍中的中国”这一专题的相关史料进行梳理和译注过程中,有关公元14世纪初叶一部阿拉伯诗集———《中国集》之文字记载的发现,应当说对阿拉伯乃至世界古代文学史以及中外文学与文化交流史等研究领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尽管阿拉伯古代诗歌里不乏涉及中国的诗句,有些甚至篇幅很长,但作为以独立的“书”的形态出现、其内容全部围绕中国的诗集,《中国集》无疑是迄今所知阿拉伯历史上最早的一部,也是直到20世纪50年代前唯一的一部。至于它是否是世界上最早关于中国的诗集,则须向专家学者再作求证,以期确考。当代东西方学者公认阿…  相似文献   

5.
正暨南大学马建春教授著的《杭州伊斯兰教史》一书,2013年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杭州历史文化研究丛书之一,主要内容包括:伊斯兰教的兴起及入传中国、宋代伊斯兰教的发展及在杭州的传播、元代杭州伊斯兰教的兴盛、明代杭州伊斯兰教的发展、清代杭州的伊斯兰教、民国时期杭州的伊斯兰教等。讲述了杭州自古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和枢纽,伊斯兰教的传播曾在杭州地区社会历  相似文献   

6.
2000多年前,古丝绸之路让宁夏与阿拉伯国家紧密相连。穿越时空,站在新历史起点,以举办中阿经贸论坛为契机,"向西开放",打造"内陆经济开放试验区"所搭建起的海、陆、空"新丝绸之路",让宁夏从一个偏远内陆省区成为中国面向阿拉伯国家及伊斯兰世界开展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桥头堡"。从中阿经贸论坛这个视角,"宁夏看到了一个多元的  相似文献   

7.
关于宋金关系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在宋金历史地位问题上,金朝的政治地位高于宋朝,宋朝没有处于中心地位,我们应该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承认这一历史事实;宋金关系主流问题上,战争和对立不是主流,和平相处才是宋金关系的主流;在宋金经济文化交流问题上,以往学界研究很不够,如果说有一点研究的话,也多重视宋朝对金朝的影响,而忽略了金朝对宋朝的影响,今后应该加强对宋金经济文化交流的研究,把宋金关系史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唐宋时期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阿拉伯穆斯林商人活跃在南海丝绸之路上,成为南海丝绸之路一支活跃的力量。后来留居中国本土的他们的后裔成为形成中的回回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到了元代,朝廷重视海外贸易,擢任回回人主持海外贸易机构,使元代的海外贸易较唐宋时期更加发达。日本学者桑原骘藏在其所著《蒲寿庚考》首章《蕃汉通商大势》中写道:“自八世纪初至十五世纪末欧人来东洋之前,凡八百年间,执世界通商之牛耳者,厥为阿拉伯人。其最盛之时,则在八世纪后半阿拔斯王朝奠都缚达以后。阿拉伯人由海上与中国通商,彼…  相似文献   

9.
阿拉伯典籍对中国穆斯林的记载由来已久,20世纪以来阿拉伯国家报刊和著作中有关中国回族和伊斯兰教的记述与研究与日俱增。本文通过对阿拉伯文化中的中国文化印象、20世纪以来阿拉伯期刊典籍中对中国回族和伊斯兰教记载和论述的梳理与评述,概述了阿拉伯学界对中国回族与伊斯兰教的介绍、研究与认知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最早对突厥诸语盲,方言进行过田野调查和描写研究的国家。早在11世纪,喀喇汗王朝突厥语文学家马合木德·喀什噶里就对突厥各部落的分布情况和语言上的差异及特点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和描写研究。马合木德·喀什噶里自幼好学,精通突厥语和阿拉伯语,曾周游各地,调查突厥各部落的语言方言和地理环境、民间文学和风土人情,收集了丰富的材料,于11世纪70年代编成了用阿拉伯语解释突厥浯的《突厥语词典》。为了调查突厥各部落的分布情况和语言上的差异,他游历了今新疆、中亚各地长达十数年之久。他跋山涉水,含辛茹苦,深入突厥各部落人民生息的城市和乡村,从突厥各部落人民的语言中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有些地方虽未亲自去过,但也从曾去过那些地方的人们那里了解到大量的材料。他开创了历史上突厥语言调查的先河,这些调查成果集中体现在他的鸿篇巨制《突厥语  相似文献   

11.
郑和下西洋引领一个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航海时代的开始,更是一段带领人类文明向上提升的历史。郑和能够全盘而成功地完成七下西洋壮举,是在前此中国的科学、技术与航海能力,经过成熟发展的协助之下才能成就。这一切,又都可以从《郑和航海图》中展现。《郑和航海图》的高明与先进,是长久以来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经验累积的成果,并有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具体交流的意义。这些传承与交流,造就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并在《郑和航海图》上具体而完整的呈现。所以如果用《郑和航海图》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代表,在目前中国提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政策,为自古以来的丝绸之路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将别具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智(约1660~1730)是清初中国伊斯兰学者,其著作主要有<天方性理>和<天方典礼>.①本文根据中国经堂教育现存的文献资料,考证了阿拉伯文文献并对有关研究进行总结,对研究中阿文化交流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桥梁,不仅具备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潮汕地区以其历史悠久而独具特色的文化享誉海内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工夫茶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为工夫茶文化的海外传播带来新机遇。抓住当前机遇,探索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下潮州工夫茶文化品牌形象塑造方法与传播途径,有助于提升潮州文化竞争力,凸显潮州文化特色,形成富有文化内涵及个性的潮州城市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桥梁,不仅具备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潮汕地区以其历史悠久而独具特色的文化享誉海内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工夫茶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为工夫茶文化的海外传播带来新机遇。抓住当前机遇,探索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下潮州工夫茶文化品牌形象塑造方法与传播途径,有助于提升潮州文化竞争力,凸显潮州文化特色,形成富有文化内涵及个性的潮州城市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5.
王希 《回族研究》2012,(3):44-49
马复初是清末著名的穆斯林思想家,其《本经五章译解》是对清初著名伊斯兰教学者刘智《天方性理》中《本经》的阿拉伯文翻译和注释,在中伊文化交流史上占居特殊地位。如果说刘智采用儒家术语表述了以苏非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汉语伊斯兰思想,那么马复初则是将这种汉语伊斯兰思想主动介绍给伊斯兰世界的第一位中国穆斯林学者。本文旨在简要介绍这本长期流传于经堂教育中的著作,并简单考察几个关键哲学术语的阿拉伯语和汉语相互转译问题。这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刘智主体思想的最终来源,也能让我们看到中国古典思想和伊斯兰思想在交流对话过程中能在何种程度上及何种方式上为对方所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谋求与中国共同发展的热情日益高涨。在经贸合作、文化先行策略的影响下,曾经在中亚地区具有广泛影响的《突厥语大词典》《福乐智慧》《五卷诗》《四卷诗集》,至今依然是相关国家和族群共享的古代经典,其中的诸多文化元素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世界,并在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得以传承和实践,受到这些国家的特别关注。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中国应该积极推动沿丝绸之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依托相关民族的古典遗产及其文化多样性,充分展示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与现代张力,在深层次上营造文明交流互鉴和遗产共享共赏的文化对话氛围,让新丝绸之路成为跨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的和谐之路。  相似文献   

17.
麝香是我国土产珍物,也是很早就被发现、记载、应用最为广泛的稀有昂贵上品药材之一和难得的天然动物香料,应用的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年.虽然波斯、阿拉伯不出产麝香,但波斯人大概在萨珊王朝已开始使用麝香,有关史料中可见他们大量应用、加工、辨别等记录.麝香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中古时代的中国与波斯阿拉伯地区交流频繁,由于文化、地域、环境等不同,中国与波斯、阿拉伯在麝香使用方面有较大差别,表现为从麝的认知到麝香作为香料和药物应用的诸多方面.本文试就这些相关疑问进行初步讨论,以就教方家,祈获斧正.  相似文献   

18.
大石、黑衣大石、喀喇汗王朝考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石、黑衣大石、喀喇汗王朝考实钱伯泉十世纪后期,在西域出现了一个新的国家,宋朝的史籍多数称之为“大石”,有时也称之为“大食”。这个国家位于中西交通的枢纽,“丝绸之路”的中段,在我国和中亚的历史上占据过重要的地位,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它虽然与西亚的大食(...  相似文献   

19.
随着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经济贸易的不断繁荣,居住在我国东南沿海城市的阿拉伯商人开始大量增加,为了适应伊斯兰教日常宗教生活的客观需要,清真寺和圣墓开始逐渐发展成为区别于宋代木构建筑的一种新形式,因而倍受当时士人关注。尤其是经过一段历史时期的磨合和碰撞之后,富有早期阿拉伯风格的伊斯兰教建筑,不仅一步一步地被宋代社会所认识、理解和接受,而且对元明清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东南沿海古代阿拉伯、波斯文碑铭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早期研究的回顾) 运用遗存的阿拉伯、波斯文碑铭研究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在世界史学界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对中国发现的阿拉伯、波斯文碑铭的早期研究是由西方学者开始的。大约从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一些西方学者前来考察或借助当时来华的传教土的帮助,搜集了部分尚存地面上的阿拉伯、波斯及突厥文的碑铭,发表了一些研究论文和照片。 对广州怀圣寺伊斯兰历751年(1350)阿拉伯文碑铭研究,始于1859年的迪持里奇。而后,希姆雷于1887年撰文详细分析该碑铭的阿拉伯文和汉文。1911年梯思达尔博士对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