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之洞作为晚清重臣,在推动中国近代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政治文化的视角来分析张之洞的政治人格,可以发现张之洞具有典型传统意义上的君子人格,同时,又具有鲜明的调适性人格特征.张之洞的政治人格也表现出强势的主体性,将传统政治文化塑造的群体主体意识发挥到了极致,却没能完成以张扬个体主体意识为主要特征的近代政治人格的升华.虽然如此,张之洞能审时度势,调适其中,对中国的近代发展有丰功伟绩,亦可誉为"圣之时者也".  相似文献   

2.
张之洞病逝后,《申报》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介绍了全国各界的悼念活动及其对他一生的评价.既有为政之评价,也有人格声望之评价,还包括与袁世凯的为政比较.在为政上,肯定了他兴办实业、兴学育才以及政治主张和措施,但也认为他用财浩繁和后期保守;在人格声望上,张之洞为官清正廉洁、不事聚敛,其声望当时无人能及;在待人处事上,张之洞与袁世凯在行事风格、政治主张和宦海经历等方面虽相似,但希望张之洞死后,袁世凯“他日行事之异”.这些评价充分彰显了张之洞作为晚清重臣的历史地位及其对社会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格、精神人格和自我人格、生命人格和文化人格六个方面讨论了李白诗歌中的独立人格形象,并认为人格在李白诗歌中是统一的、复合的·具有内在性、整体性的特点,他以理想为导向,以现实为契机,以精神为制动,以自我为张力,以生命为指归,以文化为血脉,人格形象高出众表。  相似文献   

4.
屈原以高尚的人格形象与杰出的诗歌成就,深深影响、感召着后代文人.初盛唐的张九龄由于人格理想、自身遭遇与屈原极为相似,在作人、作文等方面都表现出对屈原明显的继承和发展.张九龄对屈原的继承和发展,不仅使自己的品行人格与屈原互见,诗文取得独特的艺术成就,且为王维、李白等人学习楚骚开启了道路,成为诗歌美学史上重要的中介人物.  相似文献   

5.
孟子的理想人格学说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具体而言,其学说包含理想人格的理论基础、理想人格的类型、理想人格的主要内涵和理想人格的培养等四个方面。反思及厘清孟子理想人格学说的主旨和精神,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格构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化理想人格对当代大学生精神人格的形成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大学生精神人格的培养不应只采用西方机械技术构造与解构手法以及纯意识形态的真理输入模式。大学生精神人格的培养应走传统文化内省的第三条道路,即用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内涵来构筑大学生理想人格的精神内质与内容:一是用“外化”、“入世”的理想人格确立大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取向;二是用“内化”、“出世”的精神人格让学生淡泊名利、顺其自然并懂得接纳与珍惜,以净化心灵;三是用诗歌与小说的美学人格打造大学生诗意的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7.
文化改造将会取代劳动改造,成为犯人改造的主流方法。依照文化解释的手法去“教育”犯人,重塑犯人文化人格,将对其教育改造开辟新的有效路径。一是用“外化”“入世”的理想人格确立其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取向;二是用“内化”“出世”的人格精神使其淡泊名利、顺其自然并懂得接纳与珍惜,以净化心灵;三是用诗歌小说戏剧的美学人格打造诗意的人格理想。如此,犯人的灵魂改造可以获得更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8.
人格理想是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核心,宗白华美学的人格理想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这其中有一以贯之的地方,也有逐渐发生变化的方面。宗白华美学人格理想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人格理想的草图("超世"与"入世")、人格理想的具体体现(歌德之人格)和人格理想的成熟("晋人之美")。对人格理想的建构贯穿了宗白华的整个人生。  相似文献   

9.
庄子与尼采二人的学说有很多相似之处,然而,二人学说的思想内容又迥然不同.从理想道德人格的角度来比较,他们思想的异同主要体现在理想道德人格的基础、理想道德人格的特征、理想道德人格的修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命意识”的内涵与泛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富于实用理性精神的中国文化传统,以博大深沉的生命意识为其重要内涵,既有对人格理想、功业抱负的追求,也有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慨叹.这体现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中,就引发出许多感人肺腑的作品,既有哀伤孤独的基调,也有慷慨激昂的乐章.同时,生命意识在古典诗歌中,还产生了重要的泛化现象,即以侧面的渲染和间接的传递,渗透到怀古诗、饮酒诗、山水诗等类型中,形成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