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重点内容。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逻辑上具有同构性和协同性。中华传统美德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价值体现在夯实思想基础、维护整体利益和构筑精神家园等方面。要通过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来深化中华文化认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育爱国主义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把分散的多民族打造成一个整体的国家民族建设,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一个普遍倾向,中国也不例外。中华民族建设实际上也就是"多元一体"建设,一方面要包容文化和族体的多样性,一方面又要认同国家的政治和文化,实现国家层面的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要从文化认同上表现出来。中华文化认同包括三个层面:各民族的自我认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和中华民族的一体性认同。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同时也是一个基于政治、经济和地域等因素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除了讲文化认同之外,还要讲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既包括国家认同,也包括利益认同与命运认同。自觉认识和发挥中国民族建设的优势,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旗帜,努力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我国民族理论工作的一项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3.
本文意在阐明增强文化认同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拟从最深层次认同即为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文化共同体,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推行国家统编教材之于文化认同的重大意义以及深入挖掘内蒙古文化资源,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4.
文化法治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中潜力空间巨大。在文化法治建设中,需要进一步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纲”的地位;以法治的方式促进中华文化传承与认同;通过夯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法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方面的立法保障;完善文化安全法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安全基础。在铸牢中华民族意识背景下,文化法治建设需要重视朝着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方向努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重视地方文化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5.
民族意识自觉、民族文化共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影响、我国民族理论创新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主要思想渊源;认同范畴、意识范畴、要素范畴是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内涵的三个维度;扎实做好民族工作、维护国家统一、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价值意蕴;增强"五个认同"、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化制度建设、增强文化教育、拓宽传播媒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实践路径。本领域未来研究可重点关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体系构建、量化实证研究、多学科视角分析及心理机制探索。  相似文献   

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政治定位可以为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诸多启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话语体系之间的延续性;"中国化"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中国基本国情及现实挑战的回应性;"最新成果"则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上的创新性。概而言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政治定位表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政策延续性、现实回应性、理论创新性三大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高校助力青年大学生凝聚普遍意义的民族情感、强化中华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多种共同体样态,其中内含共同价值追求和精神依归的文化共同体是激发高校大学生归属意识的关键。作为各民族成员的共同精神图景,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以公为先的义利观念、和而不同的共存原则、各民族相辅相依的奋斗历程等丰富资源是高校教育场景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元素。在高校教育中,应在辩证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大学生共同体意识共生互动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融入内容、创新融入方式、完善融入机制等路径唤醒大学生共同的文化生命以及对共有身份的归属感,确保铸牢共同体意识的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这为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精神的必然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持续推动和深化“五个认同”教育,本研究以新时代民族高校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的不足为切入点,从顶层设计、教育模式、情感沟通机制、评价体系建设四方面探索优化新时代民族高校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的路径,为持续提升“五个认同”教育实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做深做实做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重要机制。在诸多中华文化符号中,地理符号丰富而特殊,是彰显民族形象、增强民族意识、凝聚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历史上不断被塑造出来的中华地理符号,从“领土认同”、“一体感”心理、“我者”与“他者”身份体验、“令人热爱”情感等维度,推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和发展。在当下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明确符号生产的价值取向、深挖各类符号资源、健全符号传播与内化机制、强化符号功能,进而全面推动中华地理符号的建设升级,对于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普通的物质性公共服务有助于促进各族群众感知国家,而特殊的精神性公共文化服务则有利于促进各族群众认同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是引导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当前,我国以公共文化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符合全球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建设的普遍规律,也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与迫切需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级党政部门需要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以增强认同感为核心、以推进现代化为目标,不断推进以公共文化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系、内容与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