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朝核危机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影响东北亚地区安全稳定的潜在挑战.为缓解这一危机,相关各方正在通过六方会谈机制寻求解决办法.这是冷战后,东北亚地区各国首次就安全问题进行多边合作,是为构建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框架进行的一次有建设性的尝试.实现东北亚的持久和平与稳定必须要完成东北亚区域安全合作框架从合作模式到制度模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地缘政治角度介绍了东北亚地区安全态势,分析了东北亚地区地缘政治的复杂性,详细阐述了美、日、俄、中等大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利益和安全外交战略及其对构建东北亚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的影响,提出了在东北亚地区建立安全合作机制的目标,展望了在东北亚建立多边主义的安全合作机制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以来,东北亚地区一直是国际政治的聚焦点之一:中国持续快速发展、俄罗斯政权平稳运行、朝鲜半岛局势扑朔迷离、日本经济腾飞后向政治大国努力等,各国社会的变化使东北亚局势越来越复杂.东北亚未来走向不但会影响亚洲,也势必会影响全球.认识东北亚,了解东北亚,对现在以及将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金正一教授等著的《冷战结束前后东北亚区域社会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一书,以各个国家冷战结束前后的社会现代化进程为脉络,以各国政治转型和经济转型为视角,通过纵向历史性的回顾与概括、横向相似性的诠释与比较,为我们了解、把握东北亚地区社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野;它不仅是一本让人们很好地了解东北亚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的教科书,也是我们洞察东北亚未来发展趋势的有益参考书. 《冷战结束前后东北亚区域社会转型》一书把中、俄、朝、韩、日五国冷战结束前后的社会发展分别设置章节集中进行论述,从社会发展的政治和经济视角进行切入,注重分析各国社会发展所采取路径的国际、国内环境条件,以各国政治转型、经济转型历程为内容,论证了各自路径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朝核危机的根源是冷战:即一方(朝鲜)要走出冷战,另一方(美国)则以冷战作为“紧箍咒”来控制朝鲜半岛,主导东北亚局势;朝核危机的实质是朝鲜希望彻底解除朝鲜的安全困境,美国要称霸世界,掌握朝鲜半岛及东北亚安全的主动权。朝核六方会谈留下诸多启示:对话与合作是解决国际热点问题的有效途径;集体行动是制衡霸权的有力武器;建立东北亚安全机制,才能走出安全困境;美国在东北亚安全机制的建设中将起主导作用;六方会谈透现中国对安全环境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5.
2010年,东北亚安全格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包括日美安保同盟重新定位,"天安"号事件,延岼岛炮击,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与韩国推迟收归军事指挥权,日本民主党政权回归现实主义的对美政策,朝鲜推进核聚变技术,中日撞船事件等。2011年3月的日本核泄露事故又为东北亚的局势增添了新的变数。美国不仅继续主导东北亚地区的安全事务,而且,仍在东北亚地区发挥着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综合影响力。除了美国以外,其他东北亚地区各国也都依据自身经济和军事实力成为东北亚安全格局中的变量。面对复杂的东北亚安全格局,中国必须认识到本国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在反对美国舰队演习等问题上当谨慎行事,重视政治大局,维护东北亚的稳定和现状,树立和平发展,公益、道德、正义的国际形象,重视大国关系的协调与合作。今后能否理性对待这类问题,是对中国外交是否具有长远战略的一个重大考验。  相似文献   

6.
美国是霸权稳定模式的积极倡导者.冷战结束后,美国为了维护在东北亚的利益,通过不断加强其同盟体系、介入地区安全事务以及发展与地区非同盟国的安全联系等方式,企求建立起以霸权稳定模式为基础的政治、安全秩序.而与此同时,东北亚不断变化的地区形势使这一模式日益显现出其局限性."合作安全"作为一种新型的多边安全机制,适合东北亚地区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弥补霸权稳定模式的缺陷,必将在未来东北亚安全问题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并有可能成为维持地区安全与稳定的主导模式.  相似文献   

7.
东北亚地区构成中国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环境,东北亚稳定与否,是影响中国国家安全与社会发展的直接外部条件。和平发展是中国在全球化时代的战略选择,对实现中国的全面发展和维护东北亚地区安全与世界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在东北亚的安全战略选择应以和平发展战略为指导,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稳定周边安全环境;和平解决朝核危机,稳定朝鲜半岛局势;提倡新安全观,探索建立新的安全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地区安全发生了重大变化。东北亚各国都致力于经济发展,但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尚未解决,大国关系重新调整,使得东北亚地区乡全形势出现了新的态势。东北亚地区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一、东北亚地区安全状况1.东北亚地区安全状况总体趋缓冷战的结束使本地区军事对峙全面缓解。东北亚地区曾集中了冷战时期国际关系中的多种矛盾。SO年代这里曾爆发了冷战之下的热战——朝鲜战争。美国通过与日本、韩国结成军事同盟遏制苏联与中国。中苏在60年代关系恶化后,两国在这一地区进行长期的军事对峙。苏联解体结束了两个…  相似文献   

9.
国际体系转型与东北亚多边制度安排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一种符合时代精神和特质的地区新秩序是东北亚国家的当务之急.冷战遗留的僵化结构已然失去了解决东北亚复杂问题的实际效力;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客观上要求构建一种新的地区安全框架;中日韩为主体的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制度化与功能性亟待加强.构建东北亚地区新秩序须有一个综合方案:一是加强经济领域的合作与互动.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二是增进安全领域的对话与协调,促成地区信任与合作机制;三是加强文化领域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共有理念"的认同.在这一渐行渐进的梯级过程中,必须遵循五项基本原则,即平等互利、互信协商、互相尊重和共同发展、循序渐进、开放性.  相似文献   

10.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盟区域一体化进程的示范效应为国际关系理论摆脱传统现实主义范式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路径.但是,新功能主义理论提出这一模式却无法在东北亚地区有效展开.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能够更好地解释欧盟一体化模式在东北亚地区遇到的理论与现实困境,即霸权国与崛起国的结构性矛盾是东北亚一体化的根本障碍.大国间对于相对收益甚于对绝对收益的关注、对政治安全甚于对经济福利的关注的叠加,使得该地区始终无法摆脱现实主义政治中安全困境的魔咒.东北亚现有的结构性矛盾显示,中国是东北亚崛起中的大国,美国防范中国在东北亚的影响,东北亚其他国家利用美国平衡中国的地区影响.中国必须承担更多的地区责任并致力于发展一种适合东北亚的合作模式,推动东北亚一体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的多维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力政治的困境,同时也是国家行为体间安全认知的困境。东北亚安全困境的成因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美国霸权造成的安全困境,二是东北亚地缘政治结构导致的大国关系困境,三是区域安全机制缺失带来的东北亚地区安全秩序困境,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动,建构了东北亚地区安全的困境,使得东北亚地区至今仍没有形成地区安全的集体认同。各国利益的矛盾掩藏着军备竞赛和地区冲突的危险,安全困境的幽灵困扰着东北亚地区各国的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2.
东北亚安全困境的成因是复杂的,可从国际体系、地缘政治结构、国家战略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分层梳理.实现东北亚区域安全,对国际社会和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进步,对地区共同的安全利益、经济利益、发展利益,具有战略意义.安全前景值得期待,但必将经过艰难、长期、痛苦的多次博弈.  相似文献   

13.
阻碍朝鲜半岛国家关系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朝核问题的解决将对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环境带来巨大的影响。在变化了的安全状况下,会产生建立共同安全合作机制的要求。从近年的发展趋势来看,不仅孕育着东北亚共同安全合作机制建立的必要性,也存在着广泛的现实性、可能性。面向21世纪,东北亚共同安全合作机制的建立已经成为东北亚各国合作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是作为冷战两极对峙的产物--朝鲜半岛问题却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中国和日本作为亚太地区有影响力的两个重要国家,从地缘政治和现实利益出发,不断调整对朝鲜半岛问题的安全政策,对半岛局势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新时期加强对中日两国在朝鲜半岛安全政策上的分析,对两国在半岛的战略价值定义、统一问题、安全体制模式上的比较,寻找中日两国的利益汇同点,加强政治互信与合作,对于实现半岛和平统一以及建立东北亚安全体制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东北亚地缘冷战历史的变化促成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启动,并为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创造了最为直接和有利的外部地缘环境;崛起后的中国受到东北亚地缘大国如日本、俄罗斯以及世界性大国---美国的战略制衡,随着中国与地区各方势力由制衡向均衡的转变,中国的未来发展只有寻求常态式的发展模式,在东北亚地缘政治经济中更为积极地推动与本地区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促进本地区的国际和平与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作为中国最核心利益的外围地区,东北亚对于中国实现经济现代化、国家的完全统一以及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至关重要。中国在东北亚的未来抉择问题上也只有延续世界历史的趋势,维持现实地缘利益的局面,积极推动地区经济合作与东北亚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的东北亚区域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中国来讲,在东北亚区域实现其安保、政治外交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理想状态,只能是构筑高层次的和实质性的国际间合作体系。中国与美国在东北亚区域的战略相背,所以,中国要想实施东北亚区域的发展战略,就必须大幅度地削弱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影响力,这是重组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结构并实施东北亚区域战略所必需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背景下,东北亚国际关系的调整呈现新的特点.务实外交奠定了新时期区域间国家关系的基础.但是,国际关系中的冷战思维仍然存在.区域合作的新机制起步艰难却又势在必行.未来的趋势是建立面向世界的区域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8.
李旭东 《东方论坛》2004,(3):109-112
冷战后,东北亚地区的主要政治力量间存在两种安全观念-冷战思维与新安全观.冷战思维追求地区力量的均势,而新安全观则强调国际关系的合作化,由此在本地区形成一种新型安全格局,这种格局的实质是合作与竞争的矛盾统一体.由于东北亚诸国要形成共同的安全理念尚需时日,故这种东北亚型安全格局也将在新世纪很长一段时期内主导本地区安全.  相似文献   

19.
进入新世纪以来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 :朝鲜半岛局势趋于缓和 ,南北经贸合作开始启动 ;中国已加入WTO ;该地区各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发展迅速 ,东北亚日趋成为亚洲的投资重点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环境日趋改善  相似文献   

20.
新地区主义的兴起为当代国际关系注入了新的内容.新地区主义不仅是一系列观念的载体,也包含地区层面的一体化实践活动.东北亚区域合作的进展为新地区主义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同时,新地区主义也推动着东北亚合作的制度化及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