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鬼谷子》游说术和决策术中,情报因素起了重要作用。在游说术中鬼谷善于利用虚假情报结合被说对象的心理,设计出有利于我的策略;在决策中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从更大的战略目标入手,层层推向具体现实处境,激发创新潜能,具有现象学解释学方法的特点,但是鬼谷决策中也存在着实用主义缺陷。  相似文献   

2.
《鬼谷子》把《老子》的“阴阳化生”学说运用到社会科学领域,主张依此来分析社会事件的阴阳属性和变化发展,发挥人的能动作用,促使社会事件阴阳转化;又把《老子》的“弱用之道”发展为游说、操纵君主决策的种种权术,主张在社会事件阴阳变化的“几微之动”中用这些权术使其朝着有利于己的方面发展;从而成为纵横捭阖斗争的哲学指导,并为后人提供了一种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借鉴。  相似文献   

3.
《战国策》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的谋臣、策士游说各国君主或互相论辩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其中的谋臣、策士论辩均已成为经典艺术,善用修辞、矛盾抓捏到位、进攻防守也总是令人防不胜防。当下"知识就是财富,口才就是资本"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由此,本文着重研究《战国策》中的具体论辩技巧及当下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华书局版逯钦立校注本《陶渊明集·读史述》韩非章云:“丰狐隐穴,以文自残。君子失时,白首抱关。巧行居灾,忮辩召患。哀矣韩生、(?)死说难。”逯钦立注云:“忮,疾忌。言君主忌辩者发其阴私,所以辩者每以召致祸患。《史记》本传独载非之《说难》,列举说辩者招致弃身、危身等祸患。”按:逯注误矣。“忮”的本义为“固执,不听从。”后引申为“嫉恨。”《说文》:“忮,很也。”段玉裁注:  相似文献   

5.
马基雅维里在其著作《君主论》中围绕君主问题提出了他的国家观、军事观、道德观和君主观。《君主论》是一本对管理思想有着很大影响的著作。借鉴其宏观的思想于管理学中,结合其务实的方法于管理实务中,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都有着巨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倪德卫通过重构《竹书纪年》的原始文本,重建了一整套夏代编年。他的重构包括对夏代君主之间的间隔和末代君主桀的真实性等问题的异常复杂的论证,但没有任何文献支持此说,倪德卫在这一重构上是师心自用。倪德卫关于夏代纪年的假说仍然是假说,不管其如何"前后一致",这种连贯性无法达到证实它的高度。新的《竹书纪年》简文出土的可能性,或许都大于依据现有文本令人信服地重建《竹书纪年》原始文本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新标公历《竹书纪年》年表是起自黄帝的夏商周历代君主在位年表。本年表一列公历纪年,二列君主,三列干支纪年,四列君主在位年数,五列与断代有关的事例,六列与本年表对应的鞠德源(董作宾)的三代年表(录自《万年历谱》之《中国历代纪元谱》,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相似文献   

8.
殷商君主世系钩沉吴薇薇,吴晋生关于殷商君主世系,一般史学家认为:契至汤14君,汤至纣31王。事实果真如此吗?请看此说的依据:《周语下》:“玄王勤商,十四世而兴。”《荀子·成相》:“契玄王,生昭明,……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汤。”《史记·殷本纪》、《史记...  相似文献   

9.
向晋卫 《兰州学刊》2004,(6):299-302
作为一部汉代礼制的集大成之作,《白虎通义》在尊天、忧患意识、谦让、公天下、德治等方面为君主制定了详细的行为规范,充分体现了汉儒对君主所寄托的厚望和对君主的制约冲动;在“臣礼”方面,《白虎通义》规定臣子在辅助君主治理国政时,要敢于进行谏诤,不过也要注意谏诤的方式和方法;在君、臣关系上,《白虎通义》在坚持“臣事君以忠”的同时,又重点强调了“君使臣以礼”的传统要求。《白虎通义》在君臣礼制上的这种规定是汉儒政治理想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文史哲》2020,(4)
杜甫在上元二年(761)写作的一组以枯病树木为题材的咏物之作《病柏》《枯椶》《病橘》《枯枏》,一变以往树木之咏的托喻方式,由寄托主体情志转向隐喻社会现实。其中包含着对个人、社会、王朝前所未有的深刻思索,涉及个人前途黯淡、民生凋敝、君主失德乃至王朝没落诸多重大主题。其中传达的从国计民生到个人命运的全面的幻灭感,折射出杜甫晚年思想的重要变化,透露了他最终释放政治抱负而专注于诗歌创作的心理动因。在这个意义上,《枯枏》四首也可以说是杜甫晚期创作中最具思想深度的开拓,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燕乌集阙考     
《战国策·秦策一》写苏秦“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释说:“摩燕乌集阙:摩,切近也。君主所居之处,下有二台,上有门楼日阙。燕乌集,阙名。”1982年北京中国书店根据世界书局1936年版本影印的宋晶如注译《言文对照古文观  相似文献   

12.
赵建军 《阴山学刊》2005,18(4):82-83
《秦地文学和秦代无文学》一文认为,《韩非子》属于秦地文学,这是不确切的。《说难》、《孤愤》是韩非子在韩国时的作品。《韩非子》中只有半篇《存韩》作于秦国。  相似文献   

13.
《史记》的记事,在尊重大概的历史事实的前提下,也常常运用文学上的虚构夸张等手段,所以该书在一些细节的叙述上,常有难以解释甚至前后矛盾的地方。《苏秦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苏秦游说周显王不遇,西入秦,说秦惠王。当时秦方诛商鞅,痛恨辩士,故不采纳他的意见。于是苏秦东至赵,因得不到赵相奉阳君的赏识,又入燕,说燕文侯,文侯同意合纵主张。苏秦便带了燕文侯送的车马金帛重新回到赵国。这时奉阳君已死,苏秦力劝赵肃侯,使之同意加入联盟,并拿出车马、黄金、玉璧、锦绣等作为继续约纵的费用。苏秦又去游说韩宣王、魏襄王、…  相似文献   

14.
王征 《阴山学刊》2013,(4):53-57,85
游说文大都产生于战乱年代。两汉之际与战国时期较为相似的政治环境,使得纵横之风在此时又得以复兴。其时文士面对天下大乱、重组的时机,继承了战国末期纵横家"权变"的传统,从自己所事之主的根本利益出发,奔走游说,分析时势,剖析厉害,创作了大量的游说文。据严可均辑《全后汉文》,此时期游说文有二十篇之多。这些游说文章,大都激扬纵恣,纵横捭阖,饶有气势,用笔淋漓畅快;也有笔挟浓情,朴实至诚之作。具有两汉之际乱世文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一、为什么要研究哲学理解的个性? 心理学的个性通常是指:使这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生理性状的有机结合。因此正常人都是有个性的。但马克思却说:“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6页)这里的“个性”只能理解为哲学意义上的人的个性即“个体主体性”(下文将对这概念另作具体阐发)。按照这种理解,马克思的话是说:资本主义经济活动本质上是以榨  相似文献   

16.
《诗·十月之交》作于平王时代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每一文学作品,如想正确地理解,首先要正确地判定它的时代背景。《诗》三百篇,总的写作时代较易断定。如就每一篇来说则比较难。如《十月之交》,从汉代到今天就有作于厉王与幽王二说的长期争论。本篇想对比诗的写作时代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同志们商榷。汉初毛公作传,主幽王说;汉末郑玄作笺,主厉王说。陆氏《经典释文》有这样的话:“从此(按指《节南山》)至《何草不黄》凡十四篇,前儒申毛,皆以为幽王之变小雅;郑以《十月之交》以下四篇是厉王之变小雅,汉兴之初,师移其篇次,毛为诂训,因改其第焉。”郑说此诗为厉王时诗,汉初经师认为幽王时诗,因改移其篇第。这样就发生以下问  相似文献   

17.
马基雅维里与佛罗伦萨(意大利)政治命运的沉浮、中世纪末期的政治社会现实以及"人文主义"的思想复兴是《君主论》诞生的宏大政治文化背景,也是"新君主"形象建构的根源。在这一"无情""残酷"的时代背景中,马基雅维里的"新君主"形象凝聚的是他深刻的政治思想,远大的政治理想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  相似文献   

18.
刘之静 《人文杂志》2004,(4):183-186
我们通过对《论犯罪与刑罚》的另外一个层面的研究 ,可以发现贝卡利亚通过心理本体化 ,使外在的概念通过内化使其成为人的心理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 ,《论犯罪与刑罚》更像是一部心理学文献 ,一部心理本体化了的刑法哲学教科书。真正贯通于《犯罪与刑法》一书始末的是一种心理本体化思想 ,这是贝卡利亚真正的杰出的创造。《论犯罪与刑罚》中“关于死刑”和“刑讯”两章 ,是不可多得的卓越的心理本体化文献。在这两章中 ,包含了众多丰富和深厚的心理本体内容 ,这使我们不得不惊叹这位思想家正是克尔凯郭尔、卡夫卡、加谬、萨特、奥威尔、福柯等大师的先驱  相似文献   

19.
鲁迅说过: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是由于读书人各自的职业、地位、思想、气质、趣味不同,所以对同一部书就有着不同的理解与判断。也就是说,读书与读书人的特定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据我们对  相似文献   

20.
《春秋左传注》对《左传会笺》借鉴的方式是:有所增补、择为一说、提出异说、参稽比勘。通过对该问题的讨论,可见《春秋左传注》与《左传会笺》等旧注疏的继承与发展关系,并为正确评价《左传会笺》的贡献和深入理解《春秋左传注》的学术成就提供别一种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