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比喻的核心在喻体,喻体的优劣是比喻成败的关键。喻体为“直观的感觉”,具有形象性;喻体可以广泛选择,具有多样性;喻体能够纵向铺张,具有延展性;喻体与本体关系暧昧,具有含蓄性。比喻主体只有充分认识和把握喻体的诸多特性,才能很好地运用比喻修辞格,增强比喻的认知和审美功能。如果说比喻是文学的生命,那么喻体便是比喻之源,文学之光。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析了汉英习语的喻体及其联想效果上存在对应的关系。在喻体和联想效果不对等的关系中 ,汉英习语中有的喻体相同 ,但具有不同的联想效果 ;而有的喻体不同 ,却具有相同的联想效果。汉英习语间联想意义的不对等、不等值是常见的 ,因此 ,在理解或翻译时 ,要特别慎重 ,避免生吞活剥  相似文献   

3.
在比喻中,喻体占据着主要位置.比喻的特色是通过喻体的选择显现的;喻体选择决定了整个比喻的语言特征和价值.从喻体的选择和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角度分析,可以把喻体分为外显性喻体和内隐性喻体、顺向喻体和逆向喻体、定式喻体和自由喻体等几种类型.本文分析、比较了老舍和王朔作品中对比喻喻体的选择上的差异.老舍比喻用例中的喻体倾向于用现实生活中时类似物,注重形象性、通俗性;喻体很干净,平淡中显示出匠心.王朔比喻用例的喻体有很多世俗性东西,特定圈子的词语较多,油滑中显现技巧,有一定的反英雄效果.  相似文献   

4.
仝小琳 《南都学坛》2006,26(5):61-62
赵树理小说的比喻运用平淡中见新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喻体具有农村化表象,喜用农民熟悉的动物、植物、事物及农民普遍相信的神作比;二是褒贬尽在喻体之中,反面人物多用动物作比,正面形象多用神仙器物作比;三是喻体新奇生动。  相似文献   

5.
维吾尔族独特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等都影响到其语言中不同比喻的形成和运用,从维吾尔语中自然物体名词做喻体,植物、花卉名词做喻体,动物名词做喻体以及食物名词、生活用品名词做喻体五个方面看,宗教文化、崇拜习俗、生态环境、生活习惯等在维吾尔文学作品比喻的历时演变中具有重要影响。这些比喻不仅体现出维吾尔作家作品的独特性,更体现了文学语言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6.
维吾尔文学作品中比喻的民族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喻是人类最重要的话语形式之一。一切物理世界的似同和差异都经过民族文化的过滤和加工。维吾尔文学作品中的比喻也是如此。作家对喻体的选择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因民族不同,造成喻体选择也有所不同。本文从文化的角度,考察维吾尔文学作品中作家对喻体选择的社会文化成因以及不同喻体所体现的独特的维吾尔文化内涵。这对我们进一步了解比喻的特点,探讨不同文化对比喻构成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还是一种认知工具。喻体在汉英修辞格中占有重要、关键的地位,是一种生动的源自生活的表达方式。喻体所指不同性别的人时,喻体能动性会产生差异。通过汉英对比,对不同性别的人喻体能动性进行分析,并据此探讨汉英喻体能动性的相似性、差异以及喻体能动性产生的原因。历史、文化、生活经验、风俗习惯等因素可以引起人的喻体能动性变化。  相似文献   

8.
通过喻体对照探讨英汉比喻互译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旨在通过英汉喻体对照以探讨英汉比喻形象互译的途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比喻更往往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故比喻形象 的翻译是难中之首。笔者认为,喻体的处理是关键,译者须在保留原喻体、转换原喻体和舍 弃原喻体三者间作出选择。  相似文献   

9.
比喻认识上的这个误区是,认定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事物.这样的认识必然导致对比喻的误解和比喻辨识的夹缠不清.理由有三:事物分类具有层次性,"性质"具有相对性;语言形式和表达效果是判断修辞格的唯一依据;事实证明,本体和喻体有同有异就可以构成比喻.  相似文献   

10.
文章借鉴语法学"语义指向"理论,认为比喻的延伸部分具有语义指向:指向本体、指向喻体或同时指向本体和喻体.同时指向本体和喻体的延伸是喻解,指向喻体的延伸是喻展,指向本体的延伸要么是喻解的特殊情况,要么不属于比喻的范畴.  相似文献   

11.
英汉喻体的文化认知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比喻喻体的比较与分析,可以进一步佐证语言是文化和思维的栽体.汉语和英语中的比喻喻体取向相似性,说明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具有普遍性和共性;但是,比喻喻体的取向差异性也反映出由于中西方的地理环境、民俗、宗教、生活习惯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人在文化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对英汉比喻喻体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和中西方人对世界认知方式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他的小说中大量使用比喻句式,形成了所谓的“村上式”比喻。“村上式”比喻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陌生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本体与喻体间的相异度极大,形成巨大的落差;第二,本体与喻体间多为隐性相似性,实际上是一种超感官的相似性;第三,喻体往往是不常见的、生疏的、抽象的、深奥的。  相似文献   

13.
习语是语言和文化的精华,民族特色鲜明.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看,英汉习语中喻体的取向及联想由于自然环境、生产活动、习俗文化、文化传统以及宗教文化的影响,英汉习语中喻体、喻义呈现三种不同关系1.喻体相同、喻义相同;2.喻体相同、喻义相异;3.貌合神离.  相似文献   

14.
比喻是林语堂散文语言的精彩亮点。其喻体取材广博,生动风趣,耐人寻味,形象而传神地表现出事物的特点和自己独到的见解。其独到的比喻艺术主要体现在善于联想点染,赋喻体以曲度和波势;或赋相似性以特有的美质;喻体形式灵活多姿。  相似文献   

15.
英汉比喻中的文化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文化背景影响不同喻体的使用,而深刻理解比喻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于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喻体是比喻的基本要素之一.对喻体所作的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共同本性、特征和知识决定了人们在使用喻体时具有共同理念和审美取向.俄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俄汉喻体在语义类型和遣字用词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同或相似.然而,由于受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俄汉民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从而使喻体蕴涵了典型的民族特征.跨文化分析和研究还进一步表明:俄汉喻体的共性和异性是由不同民族的审美取向的差异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比喻的民族性是与不同民族的不同生活经验,风土人情、习俗风尚、宗教、地理历史、美学趣味等诸因素密切相关的。蒙汉两个民族有着迥然不同的比喻思维,具体表现在:1、本体相同,喻体不同;2、喻义相同、喻体不同;3、喻体相同,喻义不同。  相似文献   

18.
喻体是比喻的基本要素之一.对喻体所作的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共同本性、特征和知识决定了人们在使用喻体时具有共同理念和审美取向.因此,尽管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英汉喻体在语义类型和遣字用词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同或相似.然而,由于受到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英汉各民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从而使喻体蕴涵了典型的民族特征.跨文化分析和研究还进一步表明:英汉喻体的共性和异性是不同民族的审美取向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语言的运用具有动态、多变的特点,概念整合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认知活动。合成空间理论认为,一个成分若要出现在合成空间里,须有出现的充分理由。它必须能与其他空间建立相关的连接,在运行合成空间时必须能执行相关功能。本文以合成空间理论为基础,认为相似义是整合生成的浮现意义,相似义的整合应符合"充分理由"认知原则,可向比喻合成空间进行投射。此外,相似义有四种整合方式:在构建比喻合成空间的过程中,本、喻体输入空间本身具有的意义相互对应,整合生成相似义;喻体输入空间中的意义附加于本体输入空间之上,整合生成相似义;本体输入空间中的意义逆向附加于喻体输入空间之上,整合生成相似义;本、喻体间意义的正向、逆向整合构成了交互式的相似义整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隐喻在语篇中的意义推进可以建构语篇的连贯性,即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共同蕴涵或诸多喻体之间在概念层次上的密切关联可以建构语篇连贯;多个喻体从不同方面描述某一个或多个概念促成语篇连贯;隐喻自身的系统性也可以建构语篇的连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