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二十世纪,陶渊明研究逐步深入,不断开拓新领域,其中,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便是这新领域中出现的一个新动向。魏正申先生在其研陶系列著作中,反复阐述了陶渊明具有“以诗文传世思想”。魏氏指出,陶渊明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在政治上“欲有为而不能”,遂毅然弃官归田,转志从文、并以诗文传世。这种思想是以立德立言为大志,是儒家积极人世的表现。陶渊明“以涛文传世思想”说,在陶学研究中引起了众多陶学家和学者广泛关注和研究兴趣,他们运用其学术内涵重新解释陶渊明,对诗文传世说有了新的拓展,并进一步得补充和完善,使陶学研究出现了新气象。  相似文献   

2.
古人称陶渊明是“陶逸诗人之宗”,是“田园诗人”。意思似乎是指陶渊明诗文的内容是写与世隔绝的丘山林木、田园景色的;近代学者又誉之为著名自然诗人、自然诗人之宗,又似乎是从风格上给予评价的。在这里,“自然”的隐涵更丰富了。然而却没有展开说。我想从自然的陶渊明诗文、陶渊明诗文的自然以及陶渊明诗文艺术的自然而然等三个方面,说说本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真率美是其诗文的主要美学特征。老庄的求真贵真思想对陶渊明产生直接影响。陶渊明诗文的真率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人文教育、文艺创作及社会风气建设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美育功能  相似文献   

4.
李白与陶渊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的诗文,生前及死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刘勰的《文心雕龙》只字未提,钟嵘的《诗品》仅列于中品,萧统的《文选》所收陶诗也不过八首,陶文则仅《归去来辞》一篇。直到唐代,陶渊明的诗文才开始享有盛  相似文献   

5.
《琼州学院学报》2015,(6):25-32
《论语》在东晋时已经基本成为一部儒家经典,陶渊明对《论语》更是十分熟悉,并且在其诗文中屡屡化用。通过对《论语》和陶渊明诗文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论语》质朴、隽永的语言,对陶渊明"语淡情深"的语体风格有着直接的影响;陶渊明积极入仕和自甘归隐的人生向往,是对《论语》中仕与隐思想的一脉承袭,他对自然的爱恋,他所具有的仁者情怀也都受到《论语》和谐理念,仁爱主张等或多或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关于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以及他的作品所反映的基本倾向,历来存有两种极端对立的看法:一种认为他生活在晋末宋初,又是东晋勋臣陶侃的曾孙,他的地位是随着晋室的存亡而升降的,故在他的诗文中,时时流露出伤时忧国的感慨,将他描绘成忠于晋朝、耻事二姓的“忠臣”。有人甚至说他所以归隐不仕,乃是迫于形势,暂作韬晦,他是要伺机为晋报仇的。另一种意见则相反,认为陶渊明这位优哉游哉的“田园诗人”,其伟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在诗文创作中受到了阮籍、嵇康思想和创作意象乃至词语的影响,显示出陶诗和嵇诗、阮诗从形式到内容存在有直接联系。除圣哲之外,相比之下,只有嵇、阮的思想感情与作品对陶渊明的文学创作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8.
此中有真意——读谭时霖《陶渊明诗文英译》(全集)黄汉平记得多年前一个炎热的夏日,初读谭时霖教授《陶渊明诗文英译》(英汉对照),仿佛进入一个清新的“桃花源”境界,那感觉有如陶诗所云: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Acaptiveinthecageforyes...  相似文献   

9.
谭时霖先生的《陶渊明诗文英译》译法灵活,重在忠实,贵在传神,译文近似而流畅。译文措辞有力,用词精练,平易朴实,耐人寻味,风格切合原文。译者考证严谨,用注详尽,译文和注释有不少独到见解。译本不仅是陶渊明诗文英译的力作,而且是一部文化翻译的好译作。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关于陶渊明诗文的研究,文章专著不少,但是,对其身世的研究,还不够系统,不够完整。由于历史记载不明确,对于陶渊明的身世颇有争议,说法不一。多年来,我倾尽心力,收集有关陶渊明的资料,特别是接触到陶姓各支族谱,实实在在的文字记载摆在面前,我的祖先正是这位伟大诗人。作为陶渊明大儿子陶俨的一大支派,我们昌邑陶姓辗转迁徙,休养生息,竟达万人之众。本文旨在重新把陶渊明的有关资料摆在案前,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探讨,释疑解惑,通过对其身世的判定,让广大读者更深地了解陶渊明的诗文成就,也为后人研究陶渊明提供…  相似文献   

11.
【写作时间】 本诗写于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年)。陶渊明20岁。据李文初先生《陶渊明论略·陶渊明的思想分期与陶集诗文系年》所称:“当属出仕以前居田时期的作品。”  相似文献   

12.
一千五百多年来,历史投有掩没诗人陶渊明的光辉。人们的讴歌,从推祟他韵隐逸到他的诗文然后又论及他的人格精神,使陶渊明成了不朽的存在。而这在最最推崇陶渊明的宋代,成为一个非常值得注意和研究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在陶渊明诗文中,凸现出一种深沉的“回归意识”,而对远古自然之世的追怀则更具文化哲学意义。本文以西方反文明、反现代化思潮作为参照,对陶渊明的那种远古情结所具有的文化、美学意义进行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从历史上看,关于中西文化之争不外乎两种基本立场:传统本位论与全盘西化论。两者对立的本质是文化观的对立即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进化主义的对立。这种两极对峙的观念体现了两种关于现代化的错误观念,而新的现代化观念是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进化主义的统一,是一种文化综合意识,我们称之为文化进步主义。我们只有在文化进步主义的高视点上,才能理解现代化的真正含义,才能超越传统本位论和全盘西化论的两极对立,超越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进化主义的两极对立。  相似文献   

15.
龚斌 《云梦学刊》2020,(1):83-96
魏晋时期士人园林兴起,陶渊明的园林以其自然朴素、充满隐逸情怀而独树一帜,成为中国士人园林文化的不朽经典。陶渊明结庐人境,从自然中发现美、书写美。赞美园田居的宁静与自由,集中体现了陶渊明的生活情趣与审美情趣。陶渊明的园林以隐逸之志为内核,以鄙夷俗世为风骨,在中国士林园林史上树立了令人仰望的高标。后世士人园林深受陶渊明的影响,继承了前者的写意特征,以渊明诗文为园林景点题名,成为制造园林意境的重要手段而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6.
生命主题是陶渊明诗文主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从陶渊明的回归自然、耕读劳作、安贫固穷、诗酒合一和桃源社会五个部分来探究其生命主题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而分析他对生命独特的感悟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不仅关注自然,更倾心于历史,这点深刻影响到他的诗文。在诸多为陶渊明输送养料的历史人物中,二疏(疏广、疏受)的地位不可替代。陶渊明田园诗中描述饮酒的习惯用语及其蕴含的历史深意,是受到"二疏散金"一事所体现的"放意余年"与"有子不留金"精神的影响。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与表达回归主题的田园诗所开创与定型的"归去来"人生主题,也得益于他对二疏在辞官返乡中"知止"精神的提炼与升华。  相似文献   

18.
酒是陶渊明诗文中一个非常重要而独特的意象.他借酒托兴,述怀写意,正是陶渊明把酒与诗,把酒和自己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将酒作为表现精神世界的主要意象,使这一客观外在之物转化为主观心灵的内在之物.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在诗歌中表现饮酒并把它确立为一个重要文学题裁的诗人,从此酒与中国文学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9.
吴怀东 《江海学刊》2022,(2):214-223
“文取指达”说是陶渊明身后其诗文获得的第一个重要评价,影响深远。将“文取指达”视作否定性评论不符合《陶徵士诔并序》的总体内容、感情倾向以及陶、颜友谊之实际。“指达”特指玄学家对玄理的感悟、理解、阐释活动,既要求语言简约,更强调传达玄理。颜延之早年深染玄风,深谙玄理,洞察陶渊明其人其诗文与玄学、玄理、玄言诗文的密切关系,“文取指达”说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秘密”。“文取指达”虽揭示了陶诗文辞简约乃至不追求辞藻的特点,却非颜延之强调之重点,亦非批评之态度。“文取指达”被误解事出有因,是南朝玄风消退、尚文之风大炽之结果。从本质上说,“文取指达”的评价及其被误解,反映了陶渊明诗文精神内涵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诗歌中的孤独问题,古今多有论及,但大都围绕其思想的儒与道、仕与隐、世俗与超脱的争论展开,多认为陶渊明最终是超越孤独、超越世俗的任真固穷之人。这无疑将陶渊明其人其诗简单化了。本文主要依据陶渊明归隐后的作品,试图对其中所暗含的孤独作出恰当的分析与解释,进而认为陶渊明诗文中的"孤独"容纳了陶渊明思想最复杂也最富有争议的两部分,即世俗与超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