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金元时期是中华民族史上第三次大融合的时期①。在东蒙古地区②,经过辽金元时期几百年的民族杂居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民族融合的趋势正在进一步加强。其融合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受统治民族强制性的影响而少数民族化趋势,一种是汉化趋势。(一)少数民族化趋势一、辽代的契丹化趋势在辽代,契丹族是统治民族。契丹族对以奚族为首的游牧民族和以汉人、渤海人等为首的农业定居民族,采取了不同的民族融合方式,以达到契丹化的目的。首先是对与契丹族经济类型相同的游牧民族,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式。奚族与契丹族同属游牧狩猎经济类型,…  相似文献   

2.
元代北方民族散曲的民族文化特色王菊艳在中国文学史上,元曲历来与唐诗、宋词并称,它包括杂剧与散曲,产生于民族文化融合的背景之中。辽金元时期,北方民族频繁出入中原地区,其性格气质、音乐特点与欣赏习惯等深深影响了北曲的风格,同时,北方民族作家也积极参与了元...  相似文献   

3.
语文建设对蒙元时期的群体性认同产生深远影响。畏兀儿蒙古文的选择和使用促进了蒙古民族的认同形成,八思巴字的创制试图构建超越性的国家认同,北元时期的语文规范化建设最终形成了蒙古民族的现代认同格局。蒙元语文建设具有一定的历史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佛教诗作《绿度母传》浅析双福可以说,蒙古族英雄主义是由远古时代一直延续到北元时期。而史诗的兴衰又是与英雄主义相伴始终的,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北元时期,佛教再度兴起,尤其是黄教已渗透到整个蒙古民族意识领域和日常生活之中。在蒙古地区,文学创作历来作为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辽金时期契丹女真族马镫研究王世杰前人对马镫的研究,涉及辽、金者不多,可见,辽金时期契丹、女真族马镫的系统研究仍是一个空白。近年来,随着田野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辽金时期有关马镫方面的考古资料不断发表,本文在此基础上,拟对辽金时期契丹女真族马镫的类型、年代...  相似文献   

6.
蒙元时期驿站的设立与中西陆路交通的发展李云泉蒙元时期,中西陆路交通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欧洲与中国开始有正式的使臣往来,商人与教士沿陆路东来西祖,更为频繁。究其原因,蒙古西征以后,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处于蒙古帝国控制之下,客观上廓清了中西交往的陆上通道...  相似文献   

7.
蒙元时期语言文字的建设对蒙古社会的群体性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畏兀儿蒙古文的使用促进了蒙古民族的认同形成,八思巴字的创制试图构建元朝的国家认同,北元时期蒙古语文的规范化表明蒙古民族认同的定型化与层级化.蒙元语言建设的历史经验对当今语言认同建构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由于缺乏藏文史料,学界在翻译宋金时期吐蕃人名时,多是根据个人理解,既不统一,也存在很多误译现象。清代对宋金时期吐蕃人名做了大量改译,其改译依据是乾隆朝编纂的《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该书运用了很多唐古特语解释改译原因,反映出古代藏族文化对其他民族影响之深远,从李立遵、董毡等人名的翻译可以看出,充分利用《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是我们正确还原宋金时期吐蕃人名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理藩院则例》是清朝理藩院治理蒙古地区事务的基本法律依据。结合其中律条分析清朝对蒙古地区立法特点,主要有德主刑辅、恩威并用、控制蒙古族上层人士;严刑竣法、严明禁令,对蒙古人民实行高压政策;编旗划界、分而治之,确保中央对蒙古地区的专制统治;维持封建等级制;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等。其最终目的是加强对蒙古民族的专制统治。  相似文献   

10.
女真民族文化心理的折射——简析女真族作家的元曲作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开一部中国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大凡文学发展的高峰期,都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碰撞的时期。这是因为,中华文化实际上是汉族文化与诸多兄弟民族文化相互吸收融合而形成的,其中北方民族文化又占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辽金元时期,契丹、女真与蒙古族先后建立了区域性的乃至全国性的统治政权,民族间的相互融合必然带来文学上的影响与借鉴。从  相似文献   

11.
十六世纪初,随着达延汗统一蒙古事业的完成,结束了元亡以来蒙古社会“百年内讧”的局面,蒙古高原的社会状况出现了重大转折,整个蒙古社会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十六世纪中叶,右翼土默特万户阿勒坦汗“雄长于蒙古”。他发展了漠南蒙古的社会经济,建立了与明朝的互市贸易;尤其是池促进了喇嘛教在蒙古民族中的传播,是蒙古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下面试从几个方面对阿勒坦汗时期蒙古民族皈依喇嘛教的历史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12.
探马赤军是蒙元时期的重要兵制之一,而达鲁花赤则是重要官制之一。长期以来,东西方学者对此已有较多的论述,弄清不少问题,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从地区角度展开的论述并不多见。本文试就蒙古时期山西的探马赤军与达鲁花赤的起源、职能、地位及其作用等问题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3.
明与北元——蒙古关系之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元朝是我国历久上著名的大一统王朝。一三六八年明军进入大都,从此,在元朝旧有的版图上出现了明朝和北元——蒙古两个并峙的政权。北元——蒙古的汗统是成吉思汗——元顺帝皇统的延续,北元——蒙古自认是元朝的继承者,对这一基本事实,明朝和清朝统治者都是承认的。北元——蒙古和明朝一样是十四世纪至十七世纪我国的政权。 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宋齐梁陈与魏齐周隋并立、宋与辽金对峙的两次南北朝,明与北元——蒙古也被当时的蒙汉统治者和人民群众称之为南北朝。明朝和北元——蒙古的对峙,是我国历史上第三次南北朝。 国家的分裂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不符合人民的愿望,南北朝总是暂时的。二百余年间,明朝与北元——蒙古的政治经济联系不断加强,最后终于在十七世纪中期由后金——清完成了重新统一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黄教传入蒙古草原后,包头地区明清时期蒙古族葬俗呈现多样化,在本民族原始的方式中掺入了佛教的因素和汉人的习俗。  相似文献   

15.
古代蒙古族法律与法医学杨选第古代蒙古族法律,经历了习惯法时期、成文法时期直至法典日益完善时期。公元9世纪初──12世纪末,是蒙古民族用习惯行为规范调节和约束人们社会活动的习惯法时期。①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蒙古帝国到13世纪中期,是成文法《大札撒》...  相似文献   

16.
归化城喇嘛印务处作为漠南蒙古藏传佛教中心土默特地区的寺院管理机构,正式成立于清朝康熙年间.清代至民国时期,随着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藏传佛教在漠南蒙古地区经历了由盛而衰的演变过程.研究内蒙古地区惟一的藏传佛教管理机构——归化城喇嘛印务处的变迁,不仅有益于探讨藏传佛教在中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演变规律,而且有助于研究内蒙古地区社会历史的变迁,对正确处理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辽金元时期 ,民族迁徙与交流空前活跃 ,带动了文学交流的迅速推进。中国文学经历了一个整合嬗变的过程。文学格局发生了重大变更 ,传统样式继续发展 ,新兴文学样式崛起 ,尤其是通俗化、大众化的趋势成为文学发展的重要流向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的蒙古族,根据其活动地域,历史上称为“东部蒙古”或“东部内蒙古”。在地理范围上,系指今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的一部分地区。这个地区的蒙古族,历史悠久,建制复杂,既有蒙古族自己的盟旗组织,又有和其并行的州县机构;既有札萨克,又有县知事。蒙汉杂处,旗县并置。一土之上,两种组织。其行政区划,职官设置,随历史发展,时有变化;而文献记载,又歧说不一。本文仅就所接触到的资料,对东北蒙古族的历史及其地方建制沿革做一概述。一、东北蒙古族的历史1.蒙古族源在东北地区蒙古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唐朝时期的蒙…  相似文献   

19.
宗王分封与出镇是元代的一项重要制度。河西走廊水草丰美,适于游牧,战略地位也十分重要,蒙古灭西夏以后,便不断将宗室贵族分封于这一地区。其中以系出窝阔台的阔端家族及其兀鲁思,即后来的永昌王位下(后封荆王)分封较早,势力最大,对元代河西影响也至深。一、窝阔台至蒙哥汗时期阔端兀鲁思的形成发展蒙古灭西夏以后,河西地区作为战利品在汗与诸王之间进行了分配,大体情况是术赤之子拔都分得了沙州,察合台之孙阿贝吉分得了删丹,肃州为大汗派出的达鲁花赤辖区。①1229年窝阔台即蒙古汗位后,又将以西凉为中心的西夏故地分封给次子…  相似文献   

20.
刘春玲 《阴山学刊》2009,22(6):81-84
阴山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漠南交通要道和适于牧放的肥沃之地。明朝为了控制这一重要地区,以形成有利于明朝的边地防御态势,与北元及蒙古贵族进行了长期征战。于是,阴山地区随着不同的归属,在不同的时期设置了不同行政建制。明代阴山地区的行政建制是元代阴山地区行政建制的继续和发展,为清代阴山地区盟旗制度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