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声训在训诂史上多被当作释义的方式,这是因为声训能够展示被释词的区别特征,基本符合现代语义学“类属+种差”的释义要求;而且在形式上,声训也和义训有相同之处,甚至“比喻”类声训比“比拟事物”类义训具有更好的释义功能。可见声训只是由于其释词角度的特点,更适合展示语源,所以成为展示词语语源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2.
“因声求义”是传统训诂方法之一。早在东汉末年,郑玄就已经提出了“因声求义”的训诂原则,并在其注释实践中广泛地运用了这一原则。深入分析郑玄《礼记注》“因声求义”的训诂范围及其内容,证明“因声求义”作为较为科学的训诂方法,肇始于郑玄。而且,郑玄“因声求义”的思想,直接开启了传统训诂学研究音义关系的道路,促进了传统训诂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东汉末年,北海刘熙成国撰写了一部著作《释名》。它以声训的方式跻于训诂之列,与以形训为主的《说文》和以义训为主的《尔雅》比翼齐飞,从而开创了我国语源学的先河。刘熙的功绩应该说是不可磨灭的。但是,多年来对刘熙《释名》的评价多是肯定得少,否定得多。尽管这部书的声训存在着  相似文献   

4.
声训之出现甚早.<尔雅>就把声训作为一种训诂手段来运用.汉代学者运用声训所取得的训诂成就,把音义关系研究推进了一大步.戴侗等人运用声训把词的语源义探求与同源词揭示结合起来,拓宽了声训的用途.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运用声训广泛剔发词的音近义通现象,大量揭示同源词,创造了训诂学史上的最辉煌的业绩.王念孙以声证义,主要的根据是声纽.  相似文献   

5.
声训历来被认为是训诂学上最重要的训诂方法。但汉代刘熙《释名》中的声训,经很多专家考证,绝大多数是错误的。声训作为一种释词的方法并不科学,它对后世的词义研究来说,影响是消极的,必须“批判”。但是作为一种训诂的方法,声训的具体内容,特别是先秦文献的某些声训,对汉语词源的探讨,对汉语同源词的研究及对古籍中文字通假现象的认识,还是具有重要价值的。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语言学吏上,"轻重"作为一个音韵学术语被广泛关注,但很少有人研究训诂中的"轻重".训诂中的"轻重"是比较同一个词的不同读音,其目的不是为了审音,而是为了揭示同一个词的不同记录形式.训诂中的"轻重"只是一个听觉概念,是人们听觉上感受到同一个词在不同方言里发音有差别而已.就"轻重"的具体作用来说,它和扬雄<方言)中的"转语"、郭璞注中的"声转"、"语转"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7.
分析哲学视野中的训诂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哲学入手研究训诂学,其理论和方法的支点是分析哲学的外延义、内涵义以及传统训诂学的类义、核义;语义是西方分析哲学和我国传统训诂学的交汇点。分层集合论可以用来解释弗雷格的"同一"悖论。"事物"、"属性"和外延、内涵是元语言,古代汉语书面语所承载的内容,各类语言单位所表征的概念、命题等的意义属于对象语言;外延、内涵分别来自"事物"、"属性",从外延、内涵回溯可求得"事物"、"属性"。二维训诂模型由外延训诂和内涵训诂所组成,是传统训诂方法"形训"、"声训"、"义训"的延续和拓展。外延词训诂和内涵词训诂等七种方法构成外延训诂和内涵训诂的操作体系。  相似文献   

8.
<春秋榖梁传>是传统训诂学在萌芽阶段的重要著作.其正文中的训诂材料说明先秦时期训诂榖在训释用语、方法以及内容方面就已经初具雏形,并引导后世训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声训法在训诂学史上享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历代学者不但经常地、大量地运用声训法以解经、释名,对声训法所赖以依存的语音和语义之间的内在联系也高度重视,并纷纷对反映了这种联系的声训法给予极高评价。  相似文献   

10.
训诂的实质是对古代文献的词句进行意义解释,在这个工作过程中,它要使用的材料可以包括书面语言的形、音、义以及各项相关的文化历史背景知识,但这些东西是训释对象的一部分而不属于训诂方法的范畴。作为一种思辨过程,训诂所遵循的必然是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即归纳、演绎等等。分析训诂的逻辑方式可以使我们正确理解训诂学的原理及其工作方法,这有利于增强阅读古籍的能力,也有助于训诂学在新形势下能得到真正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