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发散性思维,是指联想、想象、求异等思维活动.学生的整个作文过程,始终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即离不开发散性的思维.所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抓好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2.
陈宝胜 《南方论刊》2015,(4):102-104
发散性思维是从不同方向、途径和角度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答案的思维方式。大学生发散性思维品质对大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社会问题、提升国家和民族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但我国大学教育在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不足。基于PBL教学理论,本研究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发散思维能力培养不足的主要表现,并以《政府经济学》课程教学为载体,开展大学课堂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改革实验,认为大学教育可以在改革大学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方式的基础上,建立丰富的课程案例和资料信息库,以PBL为导向,以学生为本,坚持两个"发散",注重效能型课堂建设和积极课堂建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3.
发散思维是依据研究对象所提供的信息,使思维打破常规,寻求变异,广开思路,充分想象,探索多种解决方案或新途径的思维形式,它的主要特征是求异性,其实质是创新.徐利治教授说:"数学的新思维,新概念和方法往往来源于发散思维."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十分重要的.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我从多方面尝试,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4.
孙澎 《阴山学刊》2001,16(6):129-130
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应当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培养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敏捷、灵活、严谨、深刻.  相似文献   

5.
创造性思维可由训练而增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要注意:一,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协同。通过动手操作,语言训练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通过营造宽松氛围,提供新颖材料,教给学生记录瞬间灵感的方法训练直觉思维;二,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统合,可以从创设想象与联想时机,设计开放式作业,延迟评价,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方面培养发散思维,着重在概念教学中训练辐合思维。  相似文献   

6.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那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一、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因此,发展发散思维对培养创造力有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已知条件出发,向不同方向,沿不同思路,选取多种多样的前所未有的角度去分析、去评论,得出多种不同凡俗的新认识、新结论,可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以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如指导学生作文材料:50年代美国阻挠钱学森回国,其中一位官员给美国移民局的电报中声称:“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  相似文献   

7.
物理学中的发散性思维及其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重要的现代思维,它在教育、学习、工作等方面都具有创造性功能。本文详细讨论了发散性思维方式及其在物理学中的作用,探讨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思维是应用感知的信息和贮存在大脑内的信息。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思维过程中,思维主体必然也必须在选定问题后,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按一定的方向去思维,即定向性思维。一、定向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存在近年来,语文教学在强调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时,忽略了培养定向性思维,这应引起注意。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尽管在表述上各有侧重,意义上也有差别,但实质上却是异中有同:着重从语文教学思维的宏观上研究如何使  相似文献   

9.
英语是一种语言,需要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发展各种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掌握英语的能力.为此,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跳跃性思维等几种思维能力的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0.
以思维训练为中心的作文教学包括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相互配合。主要内容:激发思维、观察思维、顺向思维、逆向思维、纵向思维、横向思维、相象思维、纵横交合思维、发散性思维、综合性思维为中心的训练体系。 1、激发思维:就是人们对某事产生的进取意识,心理获得兴奋和激动——兴趣性、激励性、好奇性。培养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好奇,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这种欲望像黎明前的曙光一样喷薄而出,那作文就会光芒四射。具体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中,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的四十五分钟,把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下面通过实例分析谈谈自己的体会。 1 训练发散思维,提高全面分析能力。 发散思维是根据同一材料来源,沿着不同方向去思考、探求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或探求事物发展可能的新情况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的关键是找到思想的发散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创设辐射式问题情境培养思维的发散性等三个方面阐述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怎样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达到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何为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它的图示就是从一点出发,向思维空间发出的一组射线,犹如夜空中一道道 闪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发散思维具有多向性、变异性、独特性的特点,思考问题时应注意多途径、多方案;解决问题时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笔者从事多年的高中数学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学生进行多思、多解和多变的能力的培养。下面就由定比分点公式的应用谈谈发散思维的问题。定比及定比分点公式1.点分有向线段所成的比为λ,则, 其中分点P …  相似文献   

14.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当今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创新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它不是一种独立的思维形式,而是与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等密切相关,是多种思维的有机结合。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加强与创造性思维相关的各种思维形式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特点是从问题的反面去思考和分析问题,逆向思维表现为道用法则和公式,道用常…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物理习题教学出发,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的最高层次的能力。迅猛发展的社会需要大批有创造性能力的人才 ,因此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成为学科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在教学中通过联想训练、想象训练、发散思维训练、逆向思维训练等具体的方式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中医院校承载着传播、弘扬中医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如何使中医文化在21世纪再创辉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医教育能否适应时代潮流不断创新。中医院校应通过创设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培养好奇心、鼓励个体进行独创、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注重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采用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右脑的开发、培养创造性的个性等措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8.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写作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广大英语教师悉心探讨的问题之一。近年来笔者注重高中英语基础阶段的教学,着意探索用多种写作形式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收效良好。一、结合教材,循序渐进结合教材练习写作,学生感到亲切,题材熟悉,有话可写,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1高一阶段,以缩写课文为主。即主要是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根据课文要点缩写某段或某篇课文。第一步:用所给的词组缩写。例如,高一教材《未来的家》一课可用下列词组描写未来在家购买东西的情景:suppose,inthef…  相似文献   

19.
当前 ,全社会都在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使他们成为创造性的人才。其中 ,创新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 ,可以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它是高级水平的思维活动 ,是一切创造活动的主要精神支柱 ;同时 ,创新思维也是思维的特殊形式 ,具有积极主动性、求异性、发散性及独特性等特点 ,它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 ,而且能培养学生执着追求科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 ,在生物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那么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现从以下几点予以论述。   1.…  相似文献   

20.
写作课中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性思维是指突破已有的思维定势与方法,能在揭示事物本质的基础上向人们提供异于他人、优于他人的新的思路、方法、认识、成果的思维,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思维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写作课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从意象同构创新、共殊结合创新和发散思维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试验训练,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