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慕容鲜卑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迫于形势几经迁徙,并通过战争、婚媾等方式完成了东部鲜卑的内部整合,将宇文、段氏并入慕容部,同时吸纳了一些弱小鲜卑部落的民众,最终形成了慕容鲜卑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略论元代屯田与民族迁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元代屯田的考察 ,论述了元朝境内大量的人口流动、民族迁徙———包括汉族向边疆民族地区迁徙 ,少数民族向汉族地区迁徙 ,以及少数民族之间的迁徙。虽然元朝的统治者实行屯田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军粮、开垦荒地、发展农业 ,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人口的流动、民族的迁徙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民族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两汉前羌族迁徙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依据史料论证了羌族由三苗分离出来后,从原居地——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一带——向北、西北迁徙的历史过程,以及这种迁徙对其民族和民族文化的影响。文章还对《后汉书》所述“三危”的位置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4.
孟高棉语民族的起源与北方孟高棉语诸民族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高棉语民族是操南亚语系语言的诸多民族中的一大族群,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地区。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有关资料,从分析孟高棉语诸民族的起源入手,对北方孟高棉语民族的来源、迁徙、分布和形成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秦和平 《民族学刊》2011,2(3):1-8,90
在1956-1957年民族大调查中,西南民族学院成为四川各调查组的联络站及协调处,民族研究所领导及教师积极参与,分赴甘孜、阿坝、凉山及贵州等地,对藏、彝、羌、苗、侗等族开展调查。这些民族调查资料,为中国共产党发展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制定相关民族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各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提供了决策依据和资料借鉴。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西南民族学院民调工作组在民族大调查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辽西走廊位于东北游牧、渔猎区与中原农耕区的交汇地带,它不仅是联接中原与东北的交通廊道,更是民族迁徙与文化交流的廊道。中原和东北民族通过辽西走廊迁徙往来,不同文化得以传播交流,民族逐渐融合。东北诸民族不断融入汉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正是在这种持续不断的民族和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得以形成和壮大。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迄唐、宋为止,东胡系与突厥系居地接壤,交错分布,因此杂居、融合是常见的历史现象,尤其是东胡系民族走出兴安岭向西迁徙,成为我国北方民族历史上具有规律性重复性的一个历史景观。但是,关于通古斯系民族,按传统看法,由于有一个南北绵延数千里的天然屏障兴安岭的横亘,它除了与南面的中原王朝和东邻的高丽王朝交往甚多以外,与其西部的大漠南北草原部族,则大有“老死不相往来”之相。事实上,通古斯系民族向西迁徙也是很常见的历史事实。本文认为辽金时期迄13世纪初,在蒙古草原活跃的著名的篾儿乞部人在族源上应包含有众多的西迁人之后裔。  相似文献   

8.
四川特色资源富集的民族地区,对外贸易面临着地理和空间的巨大障碍,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面临巨大挑战.在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国际贸易积极影响的基础上,辩证分析了四川民族地区对外贸易利用信息技术的有力条件和制约因素,并在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加大信息和外贸专业人才培养力...  相似文献   

9.
吴铀生 《民族学刊》2013,4(6):14-17,93-95
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区域资源综合开发和整体开发资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血脉和基础,因此民族地区要要立足特色优势资源,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资源整合与综合利用,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构建特色优势产业体系,才能最终促进四川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四川民族地区将进入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要阶段,本文从加强民族地区整合优势资源,构建优势产业体系出发,阐述了推进传统特色农牧业向现代特色农牧业跨越,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舒群 《民族学刊》2021,12(11):50-56, 126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四川阶段是我党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时期,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以毛泽东民族理论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民族领导力。中国共产党民族领导力实践体现在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四个方面,具备清晰的主体、内容和客体构成,中国共产党在长征时期的民族领导力实践是党的民族领导力初步形成时期。长征时期党的民族领导力在四川民族地区的实践体现了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源自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民族领导力,也凸显出中国共产党民族领导力从民族独立到多元一体,再发展到共同体,凸显了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领导力的人民性、民主性内涵。  相似文献   

11.
西部大开发与四川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民族地区处于长江、黄河上游的特殊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它在西部大开发中以生态环境治理为目标的发展方向。本文从四川民族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这一特殊地位出发,分析了国家区域经济分工中四川民族地区的地位变化对四川民族地区的影响,指出四川民族地区的发展方向是建立生态经济体系,并提出了为四川民族地区的生态公共产品定价、建立生态公共产品价格支付方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马艳霞  刘果  罗颖 《民族学刊》2011,2(2):76-81,88
大力发展旅游先导产业是四川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政治安定、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是响应中央高度重视和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落实各级会议精神和优惠政策的有力手段;是把握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和经济转型机遇,实现“后发优势”和“跨越式发展”的最佳途径;是受益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战略建设,实现社会经济超常规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提出了2011年四川民族地区旅游先导产业发展战略构想和发展政策举措,大胆提出了设置“四川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改革试点区”、成立四川民族地区旅游发展领导小组与旅游协会、设立四川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专项基金、打造四川民族地区旅游投融资平台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蒙古国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古国的民族构成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0%以上,蒙古族内的十几个部族虽然在方言、风俗习惯和服饰上有所差别,但能自由交流。哈萨克、乌梁海、图瓦、霍屯等突厥民族只占6%多一点。蒙古国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是哈萨克族的迁徙问题。在1991-1992年间就有4.1万人迁居到哈萨克斯坦国。迁徙的主要原因:一是蒙古国历届政府对民族理论和民族宗教政策的研究落实不得力;二是受国际大气候的影响,泛民族主义意识抬头。针对这种情况,蒙古国政府采取了协商解决一切问题的方针,及时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上现存的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跨国民族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移民、迁徙、战争等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现代民族--国家模式的全球性实践更难辞其咎,因为国家的政治地理分界线和民族的文化语言分界线难以吻合.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早期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李达在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深刻的独到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其民族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民族问题>一书之中.李达不仅译介了斯大林关于民族概念的权威定义,而且系统完整地向中国读者介绍了在当时苏联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相似文献   

16.
动态     
《中国民族》2014,(1):78-78
正国家民委民族语文辅助翻译软件成果发布会暨赠送仪式在京举行2013年12月19日,国家民委民族语文辅助翻译软件成果发布会暨赠送仪式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国家民委副主任陈改户出席发布会,并向内蒙古、吉林、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8个省区赠送了280套价值约112万元的蒙古文、藏文、维吾文、哈萨克文、朝鲜文等5款民族语文辅助翻译软件产品。陈改户在发布会上指出,民族语文工作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根据新形势下推进民族语文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国家民委以中  相似文献   

17.
"西北民族走廊"是上世纪80年代由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一个学术概念,它既是我国西北地区多民族迁徙往来的一个重要通道,也是我国西部一个重要文化传播带的交汇地和焦点区。因此,西北民族走廊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界定"民族走廊"概念的基础上,对"西北民族走廊"的地理范围、地理及历史文化特点、研究思路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与广西相邻的云南高原是壮侗语民族先民的聚居地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两地的文化就有密切的关系,同属“砾石工具”文化圈。新石器时代又同属贝丘文化和有肩石斧分布区。两地的青铜文化亦表现出诸多相同或相似的特征。在以后的历史时期里,广西的壮族及其先民不断向云南迁徙。后来,随着北方氐羌民族的南下及其在云南地区的繁衍,逐步将壮族与傣族居住地分隔。  相似文献   

19.
何洁 《中国藏学》2016,(3):96-104
四川藏区是红军长征途经地域最广、聚集人数最多、停留时间最长、所处环境最艰险、最早建立少数民族革命政权的地区,红军在四川藏区期间,积极、妥善处理与藏区广大群众、上层人士的关系,汉藏民族交往进一步加强;积极帮助藏区群众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民族自治政权,努力建构民族平等的新型政治关系;四川藏区人民群众给予红军巨大的支援和帮助,对保存红军势力、支援红军北上作出了巨大贡献。长征进一步加强了四川藏区汉藏民族的密切交往,深化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对四川藏区社会的政治、社会、血缘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泰语民族的迁徙与现代傣、老、泰、掸诸民族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何平 《广西民族研究》2005,84(2):134-143
泰语民族的发源地到底在哪里?或者说今天分布在中国云南和与之毗邻的东南亚中南半岛地区的现代傣、老、泰、掸诸民族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一直是国际泰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认为,泰语民族的发祥地是在今广西、云南和越南交界一带地区,其先民是后来才辗转迁徙到今天他们居住的这一带地区并形成今天分布在中国云南和东南亚的傣、泰、老、掸诸民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