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6 毫秒
1.
赛珍珠在上世纪30年代创作的《大地》三部曲和其他作品中都强调不可忽视中国的农村和农民。她说自己之所以创作小说《大地》,是出自“为敬爱的中国农民所感到的义愤”,即来自她不满于当时的蒋介石政府和一些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轻视本国农民。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她倒肯定了自己曾反对的共产主义运动,认为当时中国的交战各派中似乎只有共产党和农民打成一片。  相似文献   

2.
从理论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农村群体性抗争事件的研究围绕着农民维权话语的建构和农民群体性抗争模式总结两条主线展开。转型时期农民平等权的缺失成为维权话语建构的社会基础。在农民维权的大背景下,学术界对农民的群体性抗争行为进行了总结,提出“日常抵抗”、“依法抗争”、“以法抗争”、“草根动员”和“依势博弈”等五种抗争模式。本文在回顾五种抗争模式的基础上对各种模式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和说明。并就农村群体性抗争事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民在创立、建设新中国中的作用是史无前例的。而建国后由于对农民、农村问题认识的失误 ,使农民付出巨大代价并失去了很多利益。反思过去 ,怎样处理“三农”问题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郭英剑认为当今中国大陆赛珍珠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对赛珍珠众多作品的详细解读和分析,因此赛珍珠的文学价值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或是贬低了,因此,应该加强对赛珍珠文学作品的研究。姚君伟认为新时期以来,中国学者已经在赛珍珠非小说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绩,从而促成了赛珍珠研究“从小说到非小说”的转向。但是,我们亟须加强对其非小说的研究,因为赛珍珠的这类作品非常丰富,而且它们更直接地体现了她毕生所倡导的异质文化差异共存和互相尊敬的文化精神。张志强对当下赛珍珠研究进行反思后,认为应该增强元批评意识,注重批评方法的多元和综合,提高批评的对话意识。徐清认为对赛珍珠的文化边际性进行阐释,是比较贴近其思想境界和作品实际的。在赛珍珠研究中,我们应该既“不虚美”,又“不隐恶”,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还其一个真面目。  相似文献   

5.
夏成 《宿州学院学报》2012,27(1):63-66,71
《大地》通过对中国农民与土地水乳交融关系的描写,热情赞美了农民与土地及种植相联系的美德。赛珍珠看到了传统生产方式中农民的局限,但她并不认为这些局限是中国农民的特性。20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村题材小说产生的动力是对农民进行文化启蒙或阶级启蒙,其目的是推进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进程,小说中农民形象显得愚昧落后,其愿望不被尊重。赛珍珠的异族身份使得其跳出文化启蒙和阶级启蒙的视野,反而更能理解并肯定中国农民内心的愿望,从而成就了《大地》在20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村题材小说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想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决定着中国农村合作的“他组织”特性。中山市委、市政府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和发展的战略、策略及措施三个层面上继续解放思想,为合作组织提供良好的软、硬环境,并且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美国作家赛珍珠的中国农村题材小说是中国文化的产物。这位美国作家不同于东西方作者的独特写作视有,赋予了她中国农村题材作品特殊的魅力。不仅如此,赛珍珠的中国农村题材作品中表现的一贯主题“恋土”,在东西方文化中都能找到相应的神话原则,展示了她中国题材小说世界性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以中国农村为背景,发表于1931年,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的长篇小说《大地》,是一部既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又颇具争议的作品。长期以来,国内赛珍珠研究进程暧昧而迟缓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赛珍珠代表作品《大地》学科归属的两难,二是赛珍珠及其《大地》的国际化特征,三是赛珍珠的底层经验与《大地》的写作立场。在新世纪的当下语境下,作为学术研究个案之一的赛珍珠和她的《大地》,虽然正在逐渐由暧昧走向明晰,由单一走向多元,但重新检视赛珍珠及其《大地》的研究历史,对其进行“去蔽”与“正名”,仍然是一件大有可为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为了解决新时期农村问题和解决城乡差距问题而提出的战略性决策,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是需要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的。在新农村建设中最需要解决的就是资金的供给的问题,因为我国的农民大多是进行家庭式经营的小农经济,每家经营的土地面积有限,也就制约了农民自身积累资金的能力。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机构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指导下,在市场经济的原则下,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无形中的有形——赛珍珠论中国小说的形式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赛珍珠在1932年2月所作的两场报告中,通过比较中西方小说的异同,试图证明在西方人眼里缺乏形式的中国小说其实具有独特的、和西方小说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并且试图从中国文化里挖掘这种形式的"渊源"。赛珍珠对中国小说形式的讨论反映出她对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态度,是她对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和心态的理解和思考,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界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定位、对中国文化何去何从这个严肃的问题进行的思考。尽管赛珍珠的主张并不一定具有典型性,她本人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也有简单化理想化之嫌,但是今天重读赛珍珠的这两篇讲话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文化。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是农业大国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历来是关系国民经济的重要问题。邓小平在总结我国农业发展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思想。本文全面阐述了邓小平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思想 ,并从我国当前实际出发 ,阐明了邓小平这一思想对当前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发展农村经济 ,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世纪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三农”思想的主要内容有: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农村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中国农业的改革与发展要有两个飞跃,要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邓小平“三农”思想对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农业具有重要的启迪:要进一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农业生产的不断创新,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闽台农业合作。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朱德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对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得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结论.其主要内容包括有关农村问题;农民问题,以及农业发展问题.朱德对社会主义建立初期农村建设问题的思考,已突破传统农村发展的模式,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湖北“三农”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破解之难是理论界的共识。跳出过去就“三农”论“三农”的有限思维,从系统视角下的县域经济来研究“三农”问题尤其重要。浙江“三农”问题解决得好,主要是县域经济发展得快。目前,湖北“三农”问题的“瓶颈”是县域经济弱。湖北只有依靠大力发展县域民营经济、工业经济,走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非农就业之路,才能破解“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5.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问题.重视并认真解决"三农"问题对于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等大大促进了西部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受自然环境、财政投入、政策制度、产业结构、人力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西部地区尤其是贫困山区的农村经济发展依然比较缓慢,东、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差距比较明显。在对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描述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十七届三中全会的相关精神提出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7.
建国后毛泽东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从思想政治和道德建设、科教、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农村文化建设做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综观全局可以看出毛泽东这一时期的农村文化建设具有以下特点:注重对农民思想的改造;内容全面,形式多样;注重文化与政治、经济的系统性等.全面、正确地分析建国后毛泽东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农村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征地制度:城乡差距的一个经济动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行征地制度作为计划经济条件下降低工业化、城市化成本的产物,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刻的体制矛盾导致了严重的弊端。本文进而分析了征地制度对目前城乡差距扩大的影响,表明征地制度已取代“剪刀差”而成为农民利益直接受损的主要经济因素,并对社会的正常运行产生了多方面的消极影响。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出发,征地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从而寻求一种能使农民分享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成果的体制安排,使城乡差距得到抑制,并提出了改革的几点思路。  相似文献   

19.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农民力量的伟大,开创性地把农民放在革命的主体地位。农民阶级的自身局限性、革命队伍的壮大、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必须对农民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以满足革命形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优先发展农村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当前,面对农村意识形态教育相对薄弱、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落后、农业增收陷入瓶颈的现状,科学借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农民教育思想,重视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克服农民的意识形态短板,激发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助力乡村建设行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